科研产出
薏苡生物学研究进展(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薏苡在我国一直作为小杂粮种植,尽管栽培历史悠久,但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存在起源不清、品种杂乱、种质资源丢失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随着薏苡保健功能和癌症防治功效研究的不断挖掘与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深度测序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下降,系统性研究薏苡遇到了绝好的发展契机。对薏苡的起源与分类、营养和药用价值进行了概述,从细胞学方面分析了薏苡倍性以及与玉蜀黍族玉米属、高粱属等的亲缘关系,从分子生物学方面分析了DNA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和基因文库在鉴别物种亲缘关系以及遗传育种等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期为薏苡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AN的农业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16
摘要: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管理需求的分析,研究了农业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和相关技术。以农业科技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全面、快速、准确的信息平台,提高了管理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冀玉5817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对冀玉5817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推广该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11~2013年河北省夏播早熟组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产量结果,通过分析产量、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品种产量与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对冀玉5817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冀玉5817在产量、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等指标上均好于对照京单28。[结论]冀玉5817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适合在河北唐山、廊坊市,保定北部和沧州北部,夏播玉米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物性分析仪测定鸭梨质构条件的优化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鸭梨果实为试材,采用物性分析仪TPA模式在不同压缩速度和目标形变量下,测定鸭梨果实的质地参数,以优化TPA模式评价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TPA测定过程中,目标形变量对硬度、内聚性、弹性、粘附性、胶着性、恢复性、断裂性和咀嚼性等8个TPA参数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压缩速度对硬度和胶着性性影响显著(P≤0.05),对断裂性极显著(P≤0.01),对其它5个TPA参数影响不显著。选用1.0mm·s-1的压缩速度和20%的目标形变量作为鸭梨果实TPA模式下的测定条件,能够客观地反映鸭梨果肉组织的质地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杨酸对低温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水杨酸对低温下棉花耐寒性的影响,采用水杨酸浸种和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低温胁迫下外源施加水杨酸对中棉所36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0.25 mmol/L和0.5 mmol/L水杨酸浸种处理可以提高中棉所36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浸种浓度大于0.5 mmol/L时反而不利于低温种子萌发。叶面喷施水杨酸后,棉花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随水杨酸浓度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水杨酸喷施浓度为0.5 mmol/L时,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最低,同时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可见,采用0.5 mmol/L水杨酸处理棉花种子和幼苗,最有利于促进种子低温萌发,减轻低温下叶片细胞膜损伤,抑制叶片MDA含量的增加,提高SOD、POD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冠层/叶片高光谱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 2016
摘要:设计与建立苹果冠层/叶片高光谱数据库,实现苹果冠层/叶片高光谱数据的获取、整理、存储与应用分析,可以为苹果养分含量的高光谱遥感反演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持。利用ASD Field Spec 3地物光谱仪采集的苹果冠层/叶片高光谱数据,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开发环境下,基于C#语言与SQLServer 2008关系型数据库,采用C/S开发模式,设计与建立了苹果冠层/叶片高光谱数据库系统,完成了对高光谱数据批量录入、存储、导出与数据处理多项功能。
关键词: 高光谱数据库 C#语言 C/S开发模式 苹果冠层/叶片高光谱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保护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4.04μg·mL~(-1)和10.79μg·mL~(-1),治疗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26.30μg·mL~(-1)和45.93μg·m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新药剂在推荐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可达80%以上,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 氟吡菌酰胺 肟菌酯 啶氧菌酯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