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引进种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SSR分子标记,对112份甘薯引进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并与中国地方种进行了聚类比较分析.研究了中国目前保存最多的甘薯引进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以及与地方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关系.用SSR建立研究材料的0,1数据库,用ntsys-pc 2.1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矩阵并导入MEGA 6.06聚类,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对112份引进种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并将112份引进种与58份中国地方种共170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2份材料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 552,遗传距离分布在0. 031到0. 949范围之内.使用Neighbor-Joining (NJ)聚类法,在遗传距离为0. 442处将112份材料分成9个类群,其中类群9又在遗传距离为0. 428处,分为3个亚群.亚群ⅨC含有39份材料,该亚群主要来自南美洲,聚类集中,血缘较为单一.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将112份材料划分成了2个群体,通过对引进种的来源地比较分析,发现来自南美洲与其他地区种质材料分属于2个群体.通过对引进种和地方种共计170份甘薯资源聚类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地方种与中国台湾品种间亲缘关系最近,与东南亚、东北亚、南美洲甘薯引进种间亲缘关系较近,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的材料和世界蔬菜中心的材料亲缘关系较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粪便超高温堆肥产物理化性质及其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考察超高温快速堆肥提高畜禽粪便处理效率的可行性及其产物农田施用效果,以鸡粪(chicken manure,CM)、猪粪(pig manure,PM)、奶牛粪(dairy manure,DM)和稻壳为发酵原料,监测其在85℃、发酵24 h前后的理化特性和嗜热微生物数量变化,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鸡粪为主要原料的快速堆肥产物对小白菜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温发酵24 h后粪便中病原菌数量和含水率达到有机肥质量标准,70℃能生长的高温微生物数量提高2个数量级。超高温快速堆肥后,CM,PM,DM浸提液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46.5%、22.9%和42.6%,挥发性脂肪酸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37.2%,31.2%和56.8%。超高温快速堆肥对CM,PM,DM总氮、总磷、总钾含量影响不大,但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增加79.2%,58.1%,74.6%;总腐殖质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27.6%,3.4%,27.3%。CM,PM中铵态氮质量分数分别上升了114.6%,40.6%(P<0.001),因而降低了种子发芽指数和小白菜出苗率。但出苗后,施用超高温快速堆肥产物的小白菜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分别比施用纯化肥、腐熟有机肥高出20.4%(P>0.05)和51.9%(P<0.05)。可见超高温快速堆肥(85℃,24 h)提高畜禽粪便处理效率是可行的,其产物施入土壤能减少无机氮肥的施用,但不宜用于育苗,施用时应根据土壤和作物类型,采用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
关键词: 堆肥 粪便 作物 生长 理化性质 游离氨基酸 腐殖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脂肪沉积和胚胎附植期FTO基因的表达及碱基突变检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脂肪肥胖相关基因(FTO)对猪脂肪沉积和胚胎附植的影响,本研究以太湖流域10头苏山猪和3头梅山猪母猪为试验对象,利用Real-time q 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在脂肪沉积过程中苏山猪不同组织样和胚胎附植过程中梅山猪各组织样中的mRNA的表达,并用克隆测序方法检测了苏山猪群中FTO编码序列上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脂肪沉积过程中,苏山猪16种组织样中均检测到FTO的mRNA表达,且背膘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任何组织(P<0.01),高脂猪背最长肌中的FTO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脂猪(P<0.05)。胚胎附植时期,梅山猪15种组织样中均检测到FTO的mRNA表达,且繁殖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下丘脑除外)(P<0.05),表达量前2位组织样依次为:子宫、胚胎。苏山猪FTO编码序列(15~1 532 bp)上共发现10个c SNPs突变,其中有8个直接引起了编码氨基酸的变化。综上所述,FTO作用广泛,很可能在猪脂肪沉积和胚胎附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c SNPs可成为潜在的猪肉质性状和繁殖性状育种的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转录因子GmWRKY58亚细胞定位及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调控抗逆基因的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析大豆转录因子GmWRKY58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从大豆中克隆了GmWRKY58 c DNA全长,推导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生理生化特征与进化关系,并研究了其亚细胞定位和在不同组织及非生物胁迫下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GmWRKY58基因c DNA ORF全长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mWRKY58蛋白质定位于细胞核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分析表明,GmWRKY58在大豆根、茎、叶、花和荚等组织均有表达,根、茎、叶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花和荚。在大豆根中,GmWRKY58基因受高盐、干旱、低N和缺Fe等非生物胁迫因子强烈诱导,在高盐胁迫下,基因表达量增加187.4倍;GmWRKY58基因受水杨酸(SA)、低温及低P和低K等诱导轻微,差异表达不显著。由此推测,GmWRKY58转录因子在大豆抗盐、抗旱、低N和缺Fe等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大豆 转录因子 GmWRKY58 亚细胞定位 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独创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室内活体保存技术为基础,研究玉米接种苗龄、接种时间、接种强度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苗龄芽鞘期,以0.1~0.9头/株接种强度、接种49~72 h的鉴定效果最佳,此条件下,感病品种苏951的病情指数为83.33~95.83,与田间鉴定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鉴定结果可靠,以此建立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应用该方法鉴定种衣剂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评价新育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均得到较为准确结果。该方法克服了自然接种的不稳定性,在接种规模上实现突破,大大节约试验成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西环素在鸡粪中吸附-解吸附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批处理平衡试验,研究了养殖业中广泛使用的典型兽药抗生素多西环素在鸡排泄物中的吸附和解吸附行为及机制,以及pH、离子类型与强度等因素对解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西环素在鸡粪中吸附过程呈现L型吸附,等温线为非线性,吸附和解吸附过程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多西环素在鸡粪中解吸附能力与溶液pH和离子强度相关,在pH<6时,pH越小,鸡粪中多西环素解吸附能力越强,且pH 2和pH 4间解吸附量差异显著(P<0.05),pH≥6时,解吸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在0.01 mol·L~(-1)离子强度下,二价Ca~(2+)离子对鸡粪中多西环素解吸附能力比一价Na~+和K~+有增强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在0.1 mol·L~(-1)离子强度下,NO_3~-和Ca~(2+)离子对鸡粪中多西环素解吸附能力与其他离子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酸雨和化学肥料的施用能促进动物粪便中多西环素的解吸附,对水体和土壤环境存在迁移风险,但在对粪肥处理时,一定的酸性和离子环境有助于残留抗生素的析出与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鸭钙非依赖性磷脂酶A2ε(iPLA2ε)的克隆和表达纯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肉品风味与肌内磷脂的水解密切相关,磷脂酶A2对肌内磷脂的水解起主导作用,其中钙非依赖性磷脂酶A2ε(i PLA2ε)是重要的一种。采用逆转录PCR技术,从麻鸭肌肉中克隆到i PLA2ε的编码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 425 bp,编码47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4 ku,理论等电点为7.86。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i PLA2ε蛋白含有2个明显的跨膜区,为疏水性膜蛋白;i PLA2ε的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Patatin样磷脂酶结构域,该结构域中含有保守的丝氨酸-天冬氨酸催化水解二元体。采用大肠杆菌p Cold1表达系统构建i PLA2ε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i PLA2ε基因的5'端连接大肠杆菌mal E基因,该基因编码的麦芽糖结合蛋白能提高在原核中过量表达的真核融合蛋白的溶解性,最终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i PLA2ε的可溶性表达。结果显示,利用蛋白C端的组氨酸标签亲和纯化法及凝胶过滤层析法获得了i PLA2ε的纯化蛋白,表明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肉品中i PLA2ε的功能奠定了工作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刈割时期对甜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刈割时期对不同甜高粱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江苏地区甜高粱种植二次刈割选择适宜品种与刈割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育期偏早的中科甜3号、苏科甜1号和生育期偏迟的YT003和辽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品种为主区,以收获刈割时期为副区,分别在生长第75(早)、90(中)、105(晚)d头茬刈割,第165 d第2次刈割;以一次收获作对照。收获时测定不同处理甜高粱的农艺性状、饲用产量与品质。【结果】生育期偏早的中科甜3号和苏科甜1号头茬采取早、中期刈割处理,二次收获时均处于抽穗期或抽穗后期。各品种的株高在二次刈割处理的头茬表现为早<中<晚期处理,二茬则表现为早>中>晚处理。各品种采取二次刈割处理时无倒伏现象。各品种二次刈割头茬与二茬干物质中的粗蛋白含量均较一次收获高,而平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酸性洗涤纤维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一次收获低。除平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外,二次刈割头茬采取早、中期刈割处理的鲜干重及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的中性洗涤纤维产量主效应均显著高于二次刈割晚期及一次收获处理(P<0.05),其中中科甜3号和苏科甜1号的各产量指标较辽甜1号和YT003具有明显优势。【结论】江苏地区甜高粱种植中,采取二次刈割时宜选择偏早熟品种,头茬宜采取早、中期刈割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禽腺病毒4型SD2015株对SPF鸡的致病性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2015年从临床发病肉鸡鸡群中分离到1株禽腺病毒,经PCR鉴定及同源性比对确定为血清Ⅰ群4型禽腺病毒,对其肝组织毒及适应SPF鸡胚与鸡胚肝细胞的细胞毒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肝组织毒毒力最强且传代稳定;肝组织毒经肌肉注射途径攻毒,试验鸡发病率及死亡率略高于皮下注射而远高于口服感染途径;随攻毒鸡日龄的增长,其对腺病毒的感染力下降;肝组织毒攻毒量为108.0TCID50/只,可引起攻毒鸡8/10以上死亡,10/10感染,感染鸡剖检有典型的心包积水、肝脏肿大、肾脏肿大等病变。本试验结果对Ⅰ群4型禽腺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效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黄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ACP-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简便、有效、低成本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检测方法,用提纯的WYMV免疫BALB/c小鼠后,利用杂交瘤细胞技术经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共获得2D4、2D3和6F4 3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WY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分别注射小鼠腹腔制备其单抗腹水。3株单抗腹水的间接ELISA效价为10~(-6)~10~(-7),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1、κ链。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6F4和2D4这2株单抗仅与WYMV的32 kD外壳蛋白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利用效价最高的2D4单抗建立了检测WYMV的抗原包被ELISA方法(ACP-ELISA),其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当病叶以1∶25 600(g/ml)倍稀释时仍能检测到病毒,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有效区分小麦易感染的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田间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可靠地用于小麦WYMV的大规模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