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北干旱区AM真菌多样性研究
《生物多样性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我国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西北干旱区丛枝菌根(AM)真菌的资源与分布,我们调查了荒漠、草原、针阔叶混交林、草甸和绿洲农田5种植被类型中AM真菌类群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生态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在西北干旱区的26科60种植物的根区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6属40种,其中35个鉴定到种,5个鉴定到属。在调查区域内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属,G.claroideum为优势菌种。AM真菌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明显不同: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只在荒漠中有分布,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在绿洲农田和荒漠中有分布,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在草原、荒漠和绿洲农田中分布,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在草甸、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中有分布。研究观察到在绿洲农田和草甸中A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这反映出在干旱区土壤水分条件可能是AM真菌发生和分布的重要制约因素。


奇台小麦生态区麦田杂草及其化除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通过调查,奇台县小麦田杂草有58种,隶属16科。出现频率最多、分布最广的杂草有野燕麦、稗草、灰绿藜、野荞麦和狗尾草。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筛选10余种除草剂新品种并取得良好效果。2004~2006年,奇台县推广除草剂新品种7 900 hm2次(11.85万亩次),分别占麦田杂草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的55.5%和58.5%,挽回产量损失约2.47×104t,增加收入约3.83×108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人工苜蓿草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西北旱地种植苜蓿对土壤物理性状、水分和养分的影响,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种植苜蓿能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能力。苜蓿生长发育时需要大量消耗土壤水分,连续多年种植苜蓿会导致土壤干燥化;种植苜蓿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水平,降低土壤磷、钾含量。施肥既能平衡土壤养分又能增加产草量。


匈牙利农业及其植保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近些年,匈牙利以加入欧盟为契机,积极调整国家农业政策,采取开放市场,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重视农业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和科技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植物保护方面,注重有害生物生防技术和与环境友好防治技术的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农药登记、授权和使用法规和植保技术应用体系。在农业市场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匈牙利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保证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蚕丝心蛋白基因导入早熟陆地棉新种质选育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植物基因工程是应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植物细胞内,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遗传性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蚕丝心蛋白基因(fibroin)导入到选定的受体材料新B-1和陆8中,以期获得较受体材料绒长、强力更好的棉花新种质新品种。通过对转入蚕丝心蛋白基因(fibroin)T2代阳性反应的50株阳性反应的转化后代植株的15项品质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蚕丝心蛋白基因(fibroin)对棉纤维的衣分、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影响较大,对棉纤维的强力有一定的影响,对棉纤维伸长影响较小。


冬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钾肥利用率与钾肥资源优化管理——长期定位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长期定位试验表明:施钾肥能提高作物对钾素的吸收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冬小麦和玉米的农学效率。长期不施钾土壤钾素耗竭严重,土壤速效钾下降明显,氮磷钾化肥长期配施,土壤钾素仍有60%的亏缺,但对作物高产没有明显影响;长期配施有机肥土壤钾素实际盈余4.75%~61%,根据钾素允许平衡盈亏率-104%指标,这种盈余是不合理的,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及潜在环境风险,从养分资源优化管理的角度看,钾肥施用量应以补充土壤钾库消耗为标准。


新疆农田不同施肥区土壤昆虫群落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新疆国家灰漠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对10种施肥处理,即(1)撂荒(不施肥、不耕作、不种植,Aband.)、(2)对照(种植、不施肥,CK)、(3)施氮肥(N)、(4)施氮磷肥(NP)、(5)施氮钾肥(NK)、(6)施磷钾肥(PK)、(7)施氮磷钾化肥(NPK)、(8)施氮磷钾化肥+有机肥(有机氮和化肥氮的比例为7﹕3)(MNPK)、(9)化肥用量增加50%配施有机肥(1.5MNPK)、(10)化肥配施秸秆(SNPK)与新疆灰漠土区农田土壤昆虫群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分离土壤(0~20cm)中的土壤昆虫,同时利用陷阱法收集活动在地表的各类土壤昆虫。【结果】两种方法共获得土壤昆虫4915只(未知标本128只),隶属9目33科。大型土壤昆虫个体数和类群数在Aband.处理中分布最多,中小型土壤昆虫则分别在N和PK处理中分布最多;MNPK处理土壤动物组成最丰富,N处理土壤动物分布最均匀。农田土壤昆虫类群分布受施肥影响极其显著(X0.05(9)=23.38,P<0.005),Aband.区土壤昆虫群落与其它施肥处理土壤昆虫群落差异极显著(P<0.01)。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法对土壤昆虫群落分类排序,则灰漠土土壤昆虫群落划分为5组,即NPK、MNPK、1.5MNPK和CK为一组,NP和PK为一组,NK和N为一组,SNPK和Aband.各为一组,表明土壤昆虫分布与肥料性质有关。主成分中前两个主成分解释总变量的98.51%,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单施N肥和SNPK还田对土壤昆虫群落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主成分反映了1.5MNPK对土壤昆虫群落促进作用,表明施肥处理对土壤昆虫类群影响不平衡。【结论】新疆灰漠土区,肥料的种类与性质影响着土壤昆虫类群多样性与丰富性,且其影响具有不均衡性。
氮素施用量对新冬24号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调控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氮素施用量对优质中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90~270 kg/hm2,小麦施氮量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与蛋白质含量呈直线相关关系;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延长,湿面筋含量与面团稳定时间有增加和延长的趋势。施氮量在90~210 kg/hm2,增施氮素,面团弱化度、面团延伸度均升高,面团拉伸阻力、拉伸曲线面积增加;施氮量在210~270kg/hm2,增施氮素,面团弱化度、面团延伸度均降低,面团拉伸阻力、拉伸曲线面积均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