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木薯品种(系)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心木薯华南6068、华南9号、紫叶黄心木薯BGM019和粉红木薯Mirasol为材料,探究木薯块根膨大期和成熟期与类胡萝卜素代谢通路相关的14个基因和4种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用HPLC检测块根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分别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类胡萝卜素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酶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以华南6068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华南9号和紫叶黄心木薯BGM019成熟期中的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PSY2、LCYB基因显著高于膨大期,而降解相关的关键基因CCD1、NCED3在成熟期的表达量显著低于膨大期(P<0.05)。粉红木薯Mirasol成熟期中PSY2、LCYB的显著下调与CCD1、NCED3的显著上调(P<0.05)是造成β-胡萝卜素含量差异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不同木薯品种(系)在膨大期和成熟期块根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解析β-胡萝卜素积累的分子机理。此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HSP70虽然和块根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没有直接关联,但它们在木薯膨大期和成熟期块根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木薯块根 β-胡萝卜素含量 类胡萝卜素代谢通路 基因表达 蛋白质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兴隆地区不同烘焙度咖啡豆的滋味特性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EI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采用化学指标、电子舌技术与主成分分析(PCA)对海南兴隆地区不同烘焙度咖啡豆的滋味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焙度增加,总固形物、总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含量及可滴定酸度先增加后减少,p H值先减少后增加,葫芦巴碱含量逐渐减少,咖啡因含量基本不变,导致不同烘焙度的咖啡豆具有不同的滋味特性。原始电子感官数据经归一化处理后,采用PCA对其进行解析,可将样品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极浅度(JQ);第二类包括浅度(Q)、浅中度(QZ)和中度(Z);第三类包括中深度(ZS)和深度(S);第四类包括极深度(JS)和法式重度(FZ)。电子舌技术能有效鉴别不同烘焙度咖啡,且各类样品对传感器响应强度差异明显,在PCA的二维投影图上可区分开,并与滋味特性化学指标具有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改性橡胶木防止粉蠹虫害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考察热改性橡胶木在海南岛自然环境下遭受粉蠹虫害的程度、热改性前后木材淀粉和游离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橡胶木素材未经过传统的硼化物加压浸注防腐处理,1 a后遭受粉蠹虫蛀,185℃/3 h和215℃/3 h热改性的炭化橡胶木在海南自然条件下放置3.5 a,试材未受到粉蠹虫危害。橡胶木素材中淀粉含量为6.69%,蔗糖占索氏抽提成分比例9.96%,经过高温热改性后,其淀粉与蔗糖含量大幅度降低,200℃/3 h淀粉含量降低为1.03%、蔗糖占索氏抽提成份比例降低为0.6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照强度对幼龄期鹧鸪茶生长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光照条件(透光率73%、52%、28%和全光照)对鹧鸪茶叶生物量、叶片数、叶面积、株高、叶净光合速率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探索适合鹧鸪茶驯化栽培的光照条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为52%、73%时,鹧鸪茶叶生物量、叶片数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光照强度28%时,鹧鸪茶叶获得最大的叶面积,但叶片数显著下降;全光照时,鹧鸪茶叶片数和叶面积显著下降,脱叶现象频繁。此外,适度遮阴有利于提高鹧鸪茶的净光合速、叶绿素荧光Fv/Fm值,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鹧鸪茶茎高增量出现增长的趋势,但过低的光照强度不利于生产性能的提高。该研究结果初步确定鹧鸪茶的需光生理特性,为驯化栽培提供重要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PEPC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橡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的全长cDNA,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分析,为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橡胶树PEPC基因片段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ACE获得cDNA全长,用DNAMAN软件预测编码多肽序列,用Prot Param工具分析多肽基本理化性质,用NCBI-Blast工具搜索同源的核酸及多肽序列,用Clustal X2.0软件比对不同植物来源的多肽序列,并用MEGA 6.06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用Real-time RT-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从橡胶树胶乳中克隆到一个新的PEPC基因的全长cDNA,其长度为3206 bp,包含一个2898 bp的开放读码框(ORF),112 bp的5’UTR和196 bp的3’UTR。预测该基因编码965个氨基酸的多肽(HbPPC2),其分子量为110.35 kDa,等电点为5.76;该基因的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和其编码多肽氨基酸序列分别与早期克隆的橡胶树HbPPC1基因(KJ721228)的编码区和编码多肽序列有81.3%和92.1%的同源性。预测HbPPC2定位于细胞质,为不稳定蛋白,其活性受多种因素调控。预测HbPPC2酶活性中心是其第172位残基His,磷酸化位点是其第11位残基Ser,单泛素化位点是其第628位残基Lys。其第178、179、226和366位残基Arg在三维结构中靠近,构成葡萄糖-6-磷酸(G6P)的结合位点;其第450、641、753、767位残基Arg在三维结构中靠近,构成PEP的结合位点。HbPPC2基因在叶片、树皮、胶乳、雄花、雌花均有表达,在胶乳表达量最高;乙烯利处理显著下调该基因在胶乳的表达。【结论】本研究可为橡胶树PEPC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橡胶树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PEPRK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EP羧化酶激酶相关激酶(PEP carboxylase kinase-related kinases,PEPRKs)是CDPK-Sn RK超家族的一员,目前对其生理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拟南芥和杨树的PEPRK序列作为探针,对橡胶树和其他5种植物(木薯、水稻、杨树、蓖麻和拟南芥)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进行全面搜索,共鉴定得到25个PEPRK基因家族成员,其中包括5个橡胶树PEPRK基因,命名为Hb PEPRK1-5。序列分析发现橡胶树PEPRK和其他植物类似,在序列中部含有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激酶结构域,而两端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在基因结构和进化方面,PEPRK主要分为2个大的分支,相同分支的成员在结构域和内含子分布上更为相似,其中橡胶树和木薯PEPRK在进化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基因的表达方面,Hb PEPRK1主要在稳定期的叶片中表达,Hb PEPRK2和Hb PEPRK5在树叶、树皮和胶乳中均有表达,Hb PEPRK4主要在种子中表达;另外,研究发现橡胶树PEPRK家族成员的表达还与叶片发育、乙烯利刺激、真菌侵染和低温胁迫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PEPRK 基因家族 结构与进化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杧果炭疽病菌的复配作用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对杧果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复配增效配方,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Wadley法测定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胶孢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及不同复配比的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_(50)值分别为0.055 9和0.055 8mg/L。二者复配获得6个增效配比,其中以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2∶8的增效系数最大,为6.564,EC_(50)值最小,为0.008 5mg/L。
关键词: 杧果炭疽病 咪鲜胺 吡唑醚菌酯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复配增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ABA对木薯叶片β-胡萝卜素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不同浓度外源ABA对木薯叶片β-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影响。用HPLC测定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用q RT-PCR的方法研究木薯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喷施20 mg/L外源ABA,木薯叶片β-胡萝卜素含量升高,叶片中涉及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基因LYCB上调表达,而类胡萝卜素裂解的CCD1基因下调表达。同时,核心酶PSY1与PSY2基因的下调表达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无关联。而分别采用10 mg/L与80 mg/L浓度喷施后β-胡萝卜素含量均降低,涉及β-胡萝卜素合成通路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而经10 mg/L的外源ABA处理催化类胡萝卜素裂解的CCD1基因上调表达。研究表明太低和太高浓度的外源ABA处理木薯叶片导致β-胡萝卜素积累降低,但外源ABA浓度为20 mg/L时能显著提高叶片β-胡萝卜素含量。
关键词: 木薯叶片 脱落酸 β-胡萝卜素含量 β-胡萝卜素合成途径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质对食用菌产量的影响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粉碎后木薯茎杆和木屑为主要培养基质栽培平菇、榆黄蘑两种食用菌,观察不同配比基质对两种食用菌的发菌天数、菌丝生长速度、产量情况,确定栽培基质最优配方。结果表明,配方中添加30%木薯杆和60%木屑栽培的平菇和榆黄蘑,发菌天数分别为25、27 d,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49、0.48 mm/d,总产量分别为1.77、1.51 kg/袋。进一步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配比基质对平菇和榆黄蘑两种食用菌生长特性影响可分为两个成分,其累积贡献分别90.3%、88.0%,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评价模型表明配方3适合于平菇栽培,配方1适合于榆黄蘑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槿皮乙酸对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过程中核分裂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天然抑菌成分土槿皮乙酸对胶孢炭疽菌有丝分裂的影响,以多菌灵为药剂对照,以其亚致死剂量(EC30)处理了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通过DAPI荧光染料染色观察了孢子萌发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在正常萌发过程的0~4 h,发生2次核分裂,之后菌体核分裂为1次/h,至12 h时共发生了10次核分裂;10 mg/L多菌灵处理胶孢炭疽菌12 h,菌体共发生了4次或5次核分裂,自第2次核分裂起,每次细胞核分裂的时间较未经药剂处理延迟5 h左右;5 mg/L土槿皮乙酸处理条件下,菌体12 h内共发生了7次核分裂,且自第3次核分裂后,每次核相发生变化的时间较未经药剂处理延迟3 h左右。可见,土槿皮乙酸能够抑制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过程中细胞核的分裂,这可能与其抑制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及导致菌丝异常生长的作用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