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链霉菌ATCC55365中噻唑肽类抗生素GE37468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及其在变铅青链霉菌中的异源表达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噻唑类多肽是细菌次生代谢产物,能够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及疟原虫的蛋白合成。研究报道这类包含三噻唑基嘧啶类的天然产物是核糖体合成的前体蛋白经过一系列的翻译后修饰而形成的大环骨架复合物,该类药物可作为抗肿瘤药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处理对玉米粉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变化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曲霉毒素B1(AFB1)是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玉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人类和家畜的健康均有较大危害。研究热处理对玉米粉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变化的影响,建立玉米粉中AFB1含量变化与处理条件的动力学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在热处理过程中,玉米粉中AFB1的残留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依据阿伦尼乌斯方程,玉米粉中AFB1含量变化属于一级反应,其活化能为42.2 kJ/mol,在100~200℃范围内,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玉米粉中AFB1在热处理过程中含量变化规律,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高于0.8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裂褶菌液体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裂褶菌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珍贵食用菌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裂褶菌液体培养效率,通过摇瓶培养对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液体培养的培养基和培养参数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适合裂褶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6%,葡萄糖5.5%,玉米粉4%,小麦粉3%,黄豆粉1%,酵母膏0.6%,蛋白胨0.6%,KH2PO40.1%,MgSO40.05%,VB10.001%;优化培养参数为温度24℃,接种量10%,一级菌种种龄为120h,培养周期为120h。优化后菌丝生物量由起初的2.04g/100mL提高到7.04g/100m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捕食性瓢虫的种间竞争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多种捕食性天敌田间混合释放后的种群动态,探索瓢虫种间干扰的行为学基础和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关系。【方法】在田间农业生态系统中混合释放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及多异瓢虫,对种群发展动态连续监测;在室内对3种瓢虫的1龄幼虫对卵及4龄幼虫之间互残现象进行观察;对自然生境中3种瓢虫的猎物资源进行确认和资源等级划分,并计算各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系数。【结果】3种捕食性瓢虫在混合种群释放后个体数量均线性上升,异色瓢虫的上升速率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各瓢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瓢虫的卵和幼虫,其中异色瓢虫攻击取食卵的能力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在互残后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且伤残比例仅为龟纹瓢虫的22.3%及多异瓢虫的29.8%。基于田间观测结果,异色瓢虫共取食17种猎物,占总量89.5%,龟纹瓢虫共取食12种猎物,占总量的63.2%,多异瓢虫共取食9种猎物,占总量的47.4%。计算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和多异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13,0.393和0.304;所得生态位重叠系数异色瓢虫与龟纹瓢虫为0.992,龟纹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83,异色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64。【结论】异色瓢虫与其它捕食性瓢虫在田间释放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作用。异色瓢虫可以通过较高的种间互残及攻击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在营养水平低下情况时的生存概率。异色瓢虫的生态位宽度高,且与其它瓢虫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因此异色瓢虫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同生态位其它捕食性瓢虫的种群增长。
关键词: 异色瓢虫 龟纹瓢虫 多异瓢虫 同资源种团 竞争模型 生态位重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熟油桃新品种‘瑞光33号’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瑞光33号’系‘京玉’ב瑞光3号’杂交育成的中熟油桃新品种。花蔷薇形,无花粉。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271g,大果515g;果面3/4以上着玫瑰红色;果肉白色,硬溶质,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粘核。果实发育期为101d。丰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中柯浩体蛋白Atcoilin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生物技术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制备柯浩体的标志蛋白——Atcoilin蛋白,利用pET-28a与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经DNA测序证实插入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产物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通过分别改变IPTG的浓度、培养时间、培养温度等来优化Atcoilin蛋白的表达条件。表达出的重组蛋白经过镍柱、分子筛进行纯化。结果显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t1g13030成功构建,可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得到相应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正确。在IPTG浓度为0.7 mmol/L,18℃培养20 h的条件下,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经过SDS-PAGE分析鉴定,过镍柱、分子筛后得到的重组蛋白纯度较高。
关键词: Atcoilin蛋白 表达 纯化 标志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杂草上生活的吉野蓟马属一新种及蓟马亚科一新纪录属(英文)
《动物分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吉野蓟马属Yoshinothrips Kud,1985(蓟马科,蓟马亚科)在中国的1新种,天目山吉野蓟马Y.tianmushanensis Mirab-balou et Chen,sp.nov.,并编制了该属分种检索表。该种生活于杂草上。此外,还记述了蓟马亚科中国1新纪录属,伪蓟马属Pseudoxythrips Priesner,1940及中国1新纪录种,齿伪蓟马Pseudoxythrips dentatus(Knechtel,1923)。
关键词: 缨翅目 蓟马亚科 吉野蓟马属 新种 伪蓟马属 新纪录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及其流感病毒受体类型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验证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测定斑鸠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流感病毒受体的类型和分布。【方法】以5×104EID50/只的剂量经滴鼻、点眼途径感染A/Chicken/Beijing/2/2009(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感染8只斑鸠和8只SPF鸡,对试验斑鸠和SPF鸡进行临床症状、大体病变、组织学病变的观察及病毒抗原的定位、病毒分离和感染抗体的测定。【结果】攻毒后5d,斑鸠和SPF鸡未见异常临床表现和大体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在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的胞浆内检测到了大量阳性流感病毒蛋白颗粒;斑鸠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5%(6/8),SPF鸡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00%(8/8)。攻毒后14d,斑鸠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I抗体阳性率为80%(4/5),SPF鸡HI抗体阳性率为100%(5/5)。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受体检测结果表明,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存在SAα2,3Gal和SAα2,6Gal两种连接键型的受体。【结论】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Chicken/Beijing/2/2009(H9N2)易感,且斑鸠的喉头和气管上、中、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同时存在能够与禽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3Gal受体和与人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6Gal受体。
关键词: 斑鸠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受体 易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S1030A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辣椒不育材料FS1030A的败育发生时期及方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技术对FS1030A与相应保持系FS1030B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FS1030A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形成前。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细胞结构发生了2种异常变化:部分绒毡层细胞高度液泡化,径向过度伸长,后期生长为多层细胞,导致药室狭小,严重挤压小孢子母细胞致使其发育畸形,进而退化解体,不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小孢子;部分绒毡层细胞过早解体,解体的绒毡层细胞与小孢子母细胞残迹在药室中形成一条染色较深的带。绒毡层异化,中层不解体,不能为小孢子母细胞的进一步发育提供营养,从而造成花粉母细胞变形、降解,最终败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