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虾蟹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栖息地选择利用研究进展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1

摘要:虾蟹类早期发育阶段栖息地的适宜与否,直接决定着其成活率及天然资源的有效补充,栖息地选择利用研究对于保护虾蟹类资源及其栖息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虾蟹类幼体栖息地选择利用相关研究进展,发现虾蟹类幼体对生态结构复杂的栖息生境,如海藻(草)床、牡蛎或贝壳礁、盐沼湿地等具有选择偏好,且随着幼体的发育,可能发生迁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将影响幼体栖息地选择利用结果,主要包括捕食者、盐度、光照、水温、水深、潮汐及洋流、栖息地的特定信号和栖息地碎片化等。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进展,从虾蟹类早期发育阶段栖息生境需求、选择利用过程和机制、主要栖息地育幼功能及栖息地生态修复几个方面,对虾蟹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栖息地选择利用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虾蟹类资源养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基本资料。

关键词: 虾蟹类 早期发育 栖息地选择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及污染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沟湾海域是我国重要的半封闭海湾规模化海水养殖示范区,重金属是一类具有严重危害的污染物,因此,探明桑沟湾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季节变化规律,对该区域的海水养殖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在桑沟湾海域布设21个调查站位,分别于2019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冬季(12月)采集表层海水,调查Cu、Zn、Pb、Cd 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规律、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结果显示,4种重金属的含量范围(μg/L)分别为Cu(1.14~2.88)、Zn(4.62~6.53)、Pb(0.38~1.55)、Cd(0.18~0.92),大致呈自西向东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污染程度依次为Zn

关键词: 桑沟湾 养殖区 重金属 含量变化 分布特征 污染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loop序列和SSR的从江田鱼与6个鲤群体的遗传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从江田鱼的遗传背景及其多样性水平,为进一步开展系统选育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D-loop序列和11个SSR标记开展从江田鱼(CJTY)与清水江鲤(QSJ)、太湖鲤(THL)、黄河鲤(HHL)、黑龙江鲤(HLJ)、福瑞鲤(FRL)及松浦镜鲤(SPL)等6个鲤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长度为932 bp的D-loop片段上有46个多态性位点,共定义41个单倍型,其中CJTY有16个单倍型;CJTY的核苷酸遗传多样性π值为0.005,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29,高于FRL和SPL,但低于其余4个鲤群体,CJTY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2,高于FRL(0.73)和SPL(0.50),但低于其他4个鲤群体,CJTY的期望杂合度(He)为0.90,低于QSJ(0.93)和THL(0.92),高于其他4个鲤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值)显示CJTY与QSJ、THL、HHL、HLJ的分化程度较低,与FRL呈中度遗传分化,与SPL呈高度遗传分化,FRL和SPL各为1个亚群,其余5个群体为1个亚群;群体间遗传距离分析结果与FST结果相符。【结论】从江田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2个人工选育群体(FRL和SPL),低于4个野生群体(QSJ、THL、HHL和HLJ);从江田鱼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分布区域和特定养殖模式等特点,受到一定程度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压力,但未经系统选育实践,尚保留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具有进一步遗传改良的潜力。

关键词: 从江田鱼 群体 线粒体D-loop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五月瘟"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

摘要:为明确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五月瘟"的主要病原,并探究其治疗方案,为克氏原螯虾"五月瘟"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细菌分离纯化、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RNA序列扩增分析,确定引起克氏原螯虾"五月瘟"的致病菌;并根据药敏试验筛选出抗菌药物。细菌分离结果显示,患病克氏原螯虾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编号分别为XX01、XX02,经回归感染试验确定2株细菌共同感染克氏原螯虾患病症状与"五月瘟"病症一样;综合其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菌株XX0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菌株XX02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XX01及XX02株均对氟苯尼考等抗生素高度敏感,且选择氟苯尼考搭配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五月瘟"进行治疗,效果较好。[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4):17-22]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病原鉴定 嗜水气单胞菌 弗氏柠檬酸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HCO3碱度胁迫对大鳞鲃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碱度胁迫对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肝、肾和鳃组织的抗氧化系统、组织结构以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设置了4个NaHCO3碱度试验组(10,20,30和40 mmol/L)和一个淡水对照组,开展为期7 d的NaHCO3碱度胁迫试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碱度胁迫下,大鳞鲃肝、肾和鳃组织中,3种抗氧化酶活力(ACP、AKP和GSH-Px)、MDA含量、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各指标均在胁迫12 h内达到峰值,在胁迫7 d内逐渐趋于平稳。在40 mmol/L高碱度胁迫7 d时,肝组织细胞出现细胞核偏移现象,各级肾小管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鳃小片中则出现细胞肿胀、鳃小片之间间隙增大等现象。整个试验过程中,大鳞鲃未出现病变或死亡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在40 mmol/L的高碱胁迫下,大鳞鲃可通过自身调节,使其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这表明大鳞鲃对NaHCO3碱度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大鳞鲃 碱度胁迫 抗氧化系统 血清激素 组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even-skipped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ven-skipped (eve)是一个含有同源框结构域的转录调控因子,在体节形成、神经分化、尾芽发育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eve在钵水母变态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海蜇转录组测序获得的eve基因类似序列为基础,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海蜇eve基因(ReEve)的c DNA全长,并已提交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MN836581。结果显示ReEve基因全长1 566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30 bp,所编码蛋白质含209个氨基酸,其分子量(MW)为24.29 kD,理论等电点(pI)为8.90。在二级结构上,无规则卷曲为ReEve蛋白最主要的结构形式。ReEve蛋白是一个亲水性蛋白质,不存在跨膜区域,不含信号肽。在第76~135位氨基酸之间具有eve相关基因家族特有的同源框结构域(homeodomain),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同源性。基于氨基酸序列获得的系统进化关系显示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其在海蜇等钵水母横裂生殖中的具体作用提供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 海蜇 横裂生殖 even-skipped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蛸脑显微结构及视腺的超微结构

水产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蛸神经系统结构及神经调控机制,通过解剖学和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长蛸的脑部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以食道为参照,根据所处位置将脑分为3部分:食道上神经团、食道下神经团以及位于食道上下神经团两侧的视叶区。食道上神经团包含垂直叶、上额叶、下额叶、前基底叶和后基底叶,食道下神经团包含腕叶、足叶、巨细胞叶、色素细胞叶、内脏叶、外套内脏叶和血管舒缩叶,视叶区包含视神经、视叶、视腺、嗅叶、脑脚叶和视神经束。采用石蜡组织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视腺进行显微和超显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视腺外有一层结缔组织包裹,位于视神经束区上,与嗅叶和脑脚叶相邻;内部可观察到大量分泌细胞,细胞核较大,直径范围为4~8μm;分泌细胞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及高尔基体分泌的分泌小泡与大泡。研究表明,长蛸视腺结构特征与曼氏无针乌贼和真蛸的高度相似。

关键词: 长蛸 视腺 显微结构 超显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条双锯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形态学观察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观察记录白条双锯鱼从受精到孵化的胚胎发育及早期个体发育规律,为海葵鱼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人工海水为养殖用水,在水温(27±1)℃、盐度27‰的条件下,白条双锯鱼自然产卵,经紫外灯照射杀菌后进行人工孵化及仔稚鱼培育,在显微镜下定期观察记录受精卵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变化,并手绘制图.[结果]白条双锯鱼受精卵整体上呈长条状,橙红或粉红色,轮廓类似葫芦状的椭圆形,长径2.40~2.60 mm、短径0.90~1.20 mm.依据受精卵的分裂、分化及发育形态,可将白条双锯鱼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体节期、翻转期、血管形成期和器官形成期.白条双锯鱼受精卵经8~10 d的孵化时间破膜,初孵仔鱼体长4.10~4.50 mm;孵出第1 d即可开口摄食轮虫,孵出后7 d左右由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尾鳍、臀鳍和背鳍彼此分离,此时的体长达7.67±0.48 mm;至孵化后第20 d开始出现第一道白色条纹;孵化后第30 d仔稚鱼体色由黑色转为暗红色,并开始长出第二道白色条纹;从孵化后第50 d第二道白色条纹开始褪去;至孵化后第60 d其体色开始转为红色.[结论]白条双锯鱼胚体发育时间为8~10 d,相较于双锯鱼属其他品种需要更长的孵化时间,究其原因是白条双锯鱼受精卵尺寸更大.此外,孵化环境温度对受精卵的发育时间有明显影响,在适当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白条双锯鱼受精卵发育速度越快.白条双锯鱼仔稚鱼饲养宜分为3个阶段喂养不同类型的饵料,以保证仔稚鱼的高成活率.

关键词: 白条双锯鱼;受精卵;胚胎发育;仔稚鱼;形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体中轴骨骼特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X光射线法结合生物生态消化法,对高体(Seriola dumerili)个体中轴骨骼进行了消化、拍照及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高体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脑颅分为筛区、眼区、耳区、枕区4区及围眶骨系,咽颅分为颌弓、舌弓、鳃弓3区及鳃盖骨系;高体躯干支撑结构为脊柱,脊柱由前后连接的椎骨组成,每节椎骨均由形态不同的椎体、髓棘、髓弓组成,部分椎骨分化出椎体横突、肋骨、脉弓和脉棘。结果表明,高体头部主要骨骼约为128块,其中脑颅(包括围眶骨系) 39块,咽颅(包括鳃盖骨系) 89块;包括尾杆骨在内,高体脊柱椎骨数目为24,脊柱共有髓棘、髓弓23枚,脉棘14枚、脉弓15枚,椎体横突10对,无背肋,腹肋9对。

关键词: 高体 中轴骨骼 X射线 生态消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编制研究

中国水产 2021

摘要:"十四五"期间,渔港建设将逐步迈进"打造渔港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配套开展渔港经济区相关规划编制技术研究。本文结合渔港经济区规划编制初步实践经验,从编制作用及特点、编制思路、资料搜集模式、报批流程等四个方面,总结了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地区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编制提供一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