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和紫色土钾素容量和强度关系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钾素容量/强度(Q/I)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土和紫色土供钾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长期不同施肥影响,水稻土和紫色土的钾离子平衡活度比(AR0K)大小顺序均表现出: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化肥NPK配施(NPK)>不施肥(CK)>化肥氮单施(N)和化肥氮磷配施(NP);土壤活性钾(KL)、非专性吸附钾(-ΔK0)和专性吸附钾(KX)大小顺序水稻土为NPKM>NPK>CK>N和NP,紫色土为NPKM>NPK和CK>N和NP。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钾位缓冲容量(PBCK)影响不明显,施肥15a后紫色土PBCK大小顺序为:NP>N>CK>NPKM和NPK。水稻土的AR0K、KL和-ΔK0值均大于紫色土,而其PBCK(21.7~29.1)和K+与Ca2++Mg2+交换自由能(-ΔG)值(11.4~13.9kJmol-1)小于紫色土(PBCK值为48.2~125.8,-ΔG值为14.9~19.9kJmol-1)。长期单施N和施NP条件下,土壤AR0K、KL、-ΔK0和KX值降低,而PBCK和-ΔG值升高,土壤(尤其是紫色土)钾素耗竭程度加剧,施NPK和NPKM减缓了土壤钾素的耗竭。长期不同施肥下,紫色土钾素的耗竭程度均高于水稻土,前者年均钾肥或有机肥的施用量不足。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容量和强度关系 水稻土 紫色土

NPY基因SNPs与鸡屠体性状的关联分析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SSCP法对AA肉鸡、仙居鸡(兼用型)和罗曼蛋鸡神经肽Y(NPY)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SNPs)检测.在基因内含子2中发现了5个紧密连锁的碱基变异位点:T2623C,C2704T,T2776G,T2787C和A2821G,这5个位点以单倍型的方式在突变基因型个体中遗传;各品种间NPY基因AA野生型、AB杂合型和BB突变型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基因型对鸡腹脂率、腿肌率及肝重有显著影响,BB基因型个体的腹脂率、腿肌率显著高于AA型和AB型,AB型个体的肝重显著高于AA型和BB型.因此,NPY基因可能是影响鸡脂肪沉积和屠体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

关键词: 神经肽Y 单核苷酸多态 屠体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家蚕新品种选育科研投资收益的定量评价

蚕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引用农业科研投资收益计量模型,对浙江省1981-2005年家蚕新品种选育的科研投资收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在此期间对家蚕新品种选育研究投资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达4 164.8万元(以1981年为基期),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为35.09%,远高于全社会投资项目基准收益率8%,总体投资收益十分显著。然而在具体的投资收益流中,由于2000年以后没有选育出经济性状具有突破性改进的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而其投资收益逐年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197.02万元下降到2005年的64.83万元。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加快育种材料和育种手段与方法的创新、深化家蚕育种体制改革和激发育种人员积极性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家蚕育种 科研投资 内部收益率 农业科研投资收益计量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Co γ辐照对食用菌菌丝的影响及ISSR分析

核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环蘑菇(Agaricus bitorqui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3种食用菌菌丝为材料,用60Coγ射线200、500和800Gy3个不同剂量进行辐照处理,并开展了菌丝生长试验、电导率测定和ISSR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增强;其中以双环蘑菇菌丝对辐照最为敏感,当剂量增强到800Gy时,其菌丝失去活力;经非致死剂量辐照的3种食用菌菌丝均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萌发和生长速度加快,生长势增强,活力逐渐恢复。3种食用菌菌落浸出液的电导率均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加,500Gy下的金针菇和杏鲍菇菌落及200Gy以上的双环蘑菇的电导率显著高于对照。经ISSR分析显示,3种食用菌菌丝的各辐照处理均与对照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差异,经辐照处理后多态性条带数量发生变化,出现了特异性条带,既有新增的条带,又有缺失的条带。双环蘑菇变异最大,200和500Gy辐照引起的ISSR变异率分别为33.3%和50.5%;金针菇变异最小,200、500和800Gy下的ISSR变异率分别为2.3%、2.3%和3.1%,杏鲍菇菌丝的变异率分别为8.6%、13.4%和20.0%。本试验表明,200Gy和500Gy辐射双环蘑菇菌丝,以及800Gy辐射杏鲍菇菌丝引起较高的ISSR变异率,可以产生较高的突变率,因此,以此诱变选育新品种是可能的。

关键词: 双环蘑菇 金针菇 杏鲍菇 菌丝 辐射效应 I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类酵母共生菌与灰飞虱卵巢发育和产卵量的关系

植物保护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灰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LS)在生殖发育中的作用,采用血球计数法并结合显微摄像系统,研究了灰飞虱雌虫体内YLS的数量动态及与卵巢发育和产卵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25℃常温和35℃高温处理的灰飞虱体内YLS数量均随成虫的生长而下降,高温处理4龄若虫可以显著减少成虫体内YLS数量。25℃和35℃处理,灰飞虱卵巢发育级别和其体内YLS数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903,P<0.05;r=-0.970,P<0.01),而日均产卵量则与其YLS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725,P<0.05;r=0.659,P<0.05)。表明共生菌的存在有利于灰飞虱的卵巢发育与卵子成熟。

关键词: 灰飞虱 类酵母共生菌 卵巢发育 产卵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和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消解研究

农药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乙酰甲胺磷在作物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亚热带和暖温带)下的4种作物(甘蓝、萝卜、水稻、柑桔)和8个土壤样品(4种作物各自在两个试验地点的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消解情况。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在作物和土壤中均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的2h甲胺磷代谢产率主要由作物种类决定。作物中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半衰期为3.1~13.5d,甲胺磷为2.7~12.8d;土壤中乙酰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4~6.4d,甲胺磷为4.5~10.7d。土壤pH值对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影响显著,其在碱性土壤中消解较快。具有较高净辐射的气候条件会促进乙酰甲胺磷及甲胺磷在作物中的消解,因此种植在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上使用乙酰甲胺磷较种植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乙酰甲胺磷施用在叶菜类蔬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建议叶菜类蔬菜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

关键词: 乙酰甲胺磷 甲胺磷 作物 土壤 消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WebGIS的茶叶产地编码及其质量安全与溯源技术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科学的产地编码体系的建立是茶叶安全生产和溯源的基础性工作。该研究在产地环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茶叶种植等情况,对茶叶种植区域进行产地划分,采用以县区行政代码加地块编码的方式进行统一编码,绘制产地编码图。同时,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过程,应用WebGIS技术进行地理空间信息和生产流通信息的融合,开发出一个灵活开放的、从产地到餐桌的茶叶安全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实现茶叶流通信息化和安全生产溯源,并在宁波茶叶生产上得到应用。该研究可为其他农产品产地编码和安全生产溯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GIS 条形码 质量控制 茶叶 溯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处理对黄花梨果实贮藏品质和生理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臭氧水处理对黄花梨整果和鲜切片贮藏品质和生理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2.5和5mg·L-1臭氧水和蒸馏水处理黄花梨整果和鲜切片,定期测定贮藏期间两者的生理和品质变化。【结果】黄花梨整果和鲜切片的呼吸强度和内源乙烯释放均呈峰形变化。臭氧处理可显著抑制整果和鲜切片的呼吸强度和内源乙烯释放,但对跃变高峰的出现时间没有影响;显著抑制果实细胞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和相对电导率的上升,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显著降低整果及其鲜切片褐变指数;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Vc)含量的下降,从而维持较高的贮藏品质。【结论】臭氧处理对黄花梨果实及其鲜切片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能维持较好的贮藏品质,2.5mg·L-1臭氧水处理的效果优于5mg·L-1的。

关键词: 黄花梨 鲜切 臭氧 品质 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白粉菌种群毒性监测及抗性材料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和2006年从我国冬大麦区采集和分离大麦白粉菌单胞菌株729个,利用Pallas近等基因系进行致病型鉴定和群体毒性频率分析。同时,利用分离得到的不同致病型菌株,通过抗谱分析的方法鉴定了328份大麦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和抗病基因。结果显示:大麦白粉菌群体对抗病基因Mla1Mla(A12)、Mla3、Mla6Mla14、Mla7Mla(No3)、Mla7Ml(Lg2)、Mla9Mlk、Mla9、Mla13MlaRu3、Mlp1、Mlg(Cp)和mlo5的毒性频率为0;对Mla12MlaEm2、Mla7Mlk、MlatMla8、Mla10MlaDu2和Mlk1的毒性频率很低,分别为0.1%、0.4%、0.9%、2.8%和4.2%。两年共鉴定出不同的致病型21个,致病型000、001和003在两个年度皆为优势致病型。所鉴定的328份材料绝大多数感病,仅37份抗病材料,能明确推导出抗白粉病基因的品种(品系)很少,这些品种(品系)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为Ml(Bw)Mla8、Mlg、MlraMla8、Mla9Mlk、Mla1Mla(A12)和mlo5。

关键词: 大麦白粉病菌 毒性频率 抗性鉴定 基因推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保健品中多酚总量

分析化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