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锌和土霉素胁迫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胁迫对玉米的毒性机制及环境健康风险,本研究以玉米(Zea mays L.)为材料,用低浓度锌(Zn)和土霉素(OTC)溶液培养玉米种子发芽,另外将健康玉米幼苗置于加入低浓度锌和土霉素的营养液中以水培的方式培养,研究Zn与OTC复合胁迫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OTC和Zn单一胁迫时,对玉米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而OTC和Zn复合处理能够显著促进玉米种子发芽率。各浓度OTC和Zn单一胁迫处理对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均为先升高后下降,Zn的加入可以减轻OTC对玉米幼苗的毒害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草胺对水稻后茬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我国稻田常用的酰胺类土壤处理除草剂丁草胺对水稻(Oryza sativa)后茬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油菜(Brassica napus)、萝卜(Raphanus sativus)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Logistic曲线拟合得到丁草胺对小麦、油菜、萝卜幼苗根长抑制率50%(GR_(50))的剂量分别为35.39、27.50、42.47 mg/L,对小麦、油菜、萝卜幼苗芽长GR_(50)的剂量分别为19.59、33.29、77.69 mg/L。由此可知,稻田正常使用丁草胺不会对后茬的这3种作物产生残留药害。
关键词: 丁草胺 幼苗生长 抑制中剂量 毒力回归曲线 后茬作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稻复交F_1花药培养力的提高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MS培养基为对照,研究分析M_8和N_6等2种培养基在不同激素浓度条件下,籼稻复交F_1花药的培养力。结果表明,在只添加2 mg/L 2,4-D的诱导培养基上,M8培养基可以使籼稻复交F_1花药出愈率达23.97%~38.28%,而N_6培养基只有10.77%~19.61%;在M8诱导培养基上,激素配比为2 mg/L 6-BA、0.5 mg/L KT、2 mg/L ABA,花药出愈率最高可达55.57%,在M_8分化培养基上,激素配比为2 mg/L 6-BA、1 mg/L NAA、1 mg/L IAA的培养基能使籼稻复交F_1的分化率达到44.97%,因此不同激素配比下的M_8培养基更适应于籼稻F_1花药培养,这为建立高效的籼稻F_1花药培养技术体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籼稻 复交F1 花药培养力 诱导 分化 培养基 激素 出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viperin基因的克隆、表达及Viperin蛋白的抗病毒活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Viperin蛋白是一种由Ⅰ型和Ⅱ型干扰素诱导的宿主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类动物体内,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本研究以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原材料,通过RT-PCR扩增得到viperin基因,同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viperin,转染至DF-1细胞,用坦布苏病毒攻击后,检测该病毒在转染质粒组和转染空载体组细胞中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鸭viperin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092 bp,编码蛋白由363个氨基酸构成。转染结果显示,viperin基因在DF-1细胞中成功表达。坦布苏病毒攻击后,与转染空载体组相比,转染p EGFP-N1-viperin组显著抑制了坦布苏病毒在DF-1细胞中的增殖。说明鸭Viperin蛋白作为抗病毒蛋白,具有良好的抑制坦布苏病毒增殖的作用。本试验结果为鸭Viperin蛋白抗病毒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基化磁性纳米粒子捕获基因组DNA结合PCR快速检测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氨基化磁性纳米粒子进行优化,再用优化后的纳米粒子分离牛奶样品中微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结合PCR检测,可以达到100 CFU/m L的检测限。在此过程中,纳米粒子与DNA的复合物直接加入到PCR体系中进行检测,无需洗脱、纯化等步骤,这样既减少了操作步骤,也减少了DNA损耗,还起到了浓缩的作用。而且,此方法中纳米粒子无需抗体等生物分子标记,成本非常低廉,在生命物质的快速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与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 氨基化磁性纳米粒子 金黄色葡萄球菌 PCR DNA 磁性分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水稻主导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遗传多样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苗期喷雾接种和孕穗期注射接种法,鉴定江苏省49个水稻主导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利用14个抗性基因相关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水稻主导品种中,未鉴定出高抗苗叶瘟和穗颈瘟的品种,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苗叶瘟的品种分别有5、7、14、12和11个,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穗颈瘟的品种分别有2、8、6、9和24个;仅有4个品种对苗叶瘟和穗颈温的抗性均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占8.2%。14对引物共检测出35个等位变异,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000 0~0.537 5,平均为0.339 8;不同品种出现抗性基因的标记为2~8个,39个品种出现5个以上抗性基因标记(占79.6%)。聚类结果显示,49个品种被聚为3个大类,品种间的相似距离变幅为0.000 0~0.857 1,平均为0.403 9,聚类较为分散,表明种质资源交流频繁,有利基因的共享率较高。
关键词: 水稻 主导品种 稻瘟病 抗性鉴定 遗传多样性 江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气凤梨分蘖芽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空气凤梨斯垂科特(Tillandsia stricta)为对象,研究其不同生长阶段母株及分蘖芽体内玉米素核苷(ZRs)、赤霉素(GAs)、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等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斯垂科特分蘖芽发育过程中,植株体内激素含量与分蘖芽的生长密切相关;分蘖芽高度为2 cm时,斯垂科特分蘖芽处于旺盛生长期,芽体内的IAA、ZRs含量相对其他处理较高;之后随分蘖芽的生长,分蘖芽高度为3 cm时植株体内IAA、ZRs含量呈明显下降,母株体内ABA含量明显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