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微量元素叶面肥对草莓育苗生长的影响
《土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硼、钼和铁等微量元素复配成单一或复合叶面微肥,应用于草莓育苗,通过分析草莓生长情况,以确定硼、钼和铁肥的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单施硼、钼、铁肥及配施叶面肥均能不同程度促进草莓繁苗数、母株的株高、净光合速率以及母株和子苗的叶面积、SPAD值和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其中硼、钼对繁苗数、叶面积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铁对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总体来看,随着铁浓度的增加,其对母株叶面积、SPAD值、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以及子苗的叶面积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但高浓度的硼、钼促进作用则减弱,甚至对繁苗数产生抑制作用;不同微量元素的配施处理中,以硼和钼配施微肥效果最好,显著提高了草莓母株和子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由此,本试验中0.2%硼肥、0.2%钼肥及各浓度的铁肥以及硼、钼配施为草莓育苗微肥的最佳施用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潮土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长期施肥方式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以探明黄潮土区小麦产量稳定性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机制,为黄潮土区合理施肥的管理及其土壤生态系统的改善提供依据。【方法】以35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5种施肥方式: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MNPK),测定小麦的平均产量及土壤养分状况。【结果】小麦产量和肥料贡献率以有机无机配施(MNPK)最高,平均产量为6393 kg/hm2;其次为NPK处理,与当年不施肥处理相比,产量提高了374.2%;单施有机肥增产幅度位居第三;单施氮肥处理增产效果最低。单施氮肥处理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偏高(26.72%~38.72%)、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偏低(0.32~0.51),产量稳定性最低,MNPK处理的CV最低(4.86%~7.76%)、SYI最高(0.79~0.89),产量稳定性最高,而单施有机肥处理(CV=5.44%~15.87%,SYI=0.60~0.87)的产量稳定性和生产可持续性不及NPK处理(CV=5.72%~9.67%,SYI=0.75~0.83)。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MNPK处理35年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较CK处理提高1.20、1.18、16.13、0.95倍,增加幅度最为显著。通过相关分析可得,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施肥处理均可有效提高黄潮土区小麦产量,以有机无机配施增产效果最佳,最有利于促进小麦产量稳定性、提高产量可持续性指数,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的施肥方式最为合理,有利于保持黄潮土养分均衡,促进农田生产力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精多酚的闪式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闪式提取的方法提取黄精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研究其最佳的提取工艺,同时探讨黄精粗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闪式提取法提取黄精多酚的最佳工艺为:以50%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20、电压为150 V、提取时间为35 s、提取2次,黄精多酚的提取率较高,为(0.4788±0.0023)%。抗氧化实验表明,黄精多酚粗提物具有较好的总还原能力以及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且呈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其总还原能力、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的IC_(50)值分别为27.48、5.21、4.89μg/m L,且均较Vc小。结果提示黄精多酚粗提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高效水稻主要源库性状的基本特点及其调控
《中国水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皆在阐明氮高效水稻源库性状的基本特点。【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于2012-2014年设计了两个试验。2012年和2013年,以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遗传群体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成熟期吸氮量和产量两个性状将114个株系群体分为6种不同氮效率类型。2014年,在前2两年试验的基础上,以筛选出的氮高效株系(L68)和氮低效株系(L2)为供试材料,研究施氮量对两种氮效率水稻株系产量、源库性状的影响。【结果】1)114个株系群体成熟期吸氮量和产量差异均较大,吸氮量变幅为11.53~27.66 g/m~2,产量变幅为311.74~763.35 kg/666.7 m~2,随着吸氮量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产量类型与吸氮量类型并不完全一致,高吸氮量是高产的重要基础,但产量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2)氮高效水稻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包括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均显著大于氮低效水稻,叶面积构成因子中氮高效水稻绿叶质量明显高于氮低效水稻,但比叶重不同氮效率品种间差异较小;3)氮高效水稻单位面积库容量、单位面积颖花量显著高于氮低效水稻,氮高效水稻单位干质量、单位叶面积和单位氮素库容量大,库容形成能力强;4)氮高效水稻单位叶面积颖花数、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大,结实期净同化率高,氮高效水稻"流"畅,叶片光合能力强;5)综合分析表明,库容量对氮素高效吸收影响较大。提高单位氮素库容量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库容量。不同施氮水平下,氮高效水稻叶面积系数、库容量、吸氮量和产量均明显高于氮低效水稻,叶面积系数在低氮水平下两者差异最大,其他3个指标以低、中氮差异较大。【结论】氮高效水稻源库指标均优于其他类型,且这一优势在不同施氮量亦是如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探析——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国家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科研经费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经费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必须切实有效地加以改进。针对当前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经费管理体制、组织保障、信息沟通、预算管理、经费监督机制问题,通过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信息沟通机制、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机制、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经费监督机制的研究与探析,力求找出在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的对策与建议,以此促进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和经费效益化,最终实现财务规范管理和高效服务的目标,更好地为农业科研事业发展做好财务服务工作。
关键词: 科技体制 科研经费 规范管理 管理机制 高效财务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黄灌淤耕作对剖面土壤有机质组分构成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质组分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最直接的原因。为研究灌溉耕作对不同组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密度分组方法,测定并分析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时间的引黄灌溉耕作后,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增加,但是不同组分,其变化量之间存在差异。在剖面深度上,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及其增加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增加最显著,土壤有机质组分含量的变化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明显。与未受灌溉耕作影响的自然土壤相比,灌溉土壤0~60 cm深度内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质间的相关性增强,而且这种相关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自然土壤和灌溉土壤剖面各层次重组有机质与总有机质间均有极强的相关性,说明重组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最为重要的组分,但轻组有机质对灌溉耕作的响应更加敏感,重组有机质较轻组有机质具有更好的固碳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喷施APK-9对大豆受酸雨胁迫的缓解效应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叶面喷施新型酸雨缓解剂APK-9对酸雨胁迫大豆毒害效应的缓解效果,以徐豆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喷施APK-9处理对pH3.5酸雨胁迫下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3.5酸雨自开花期开始显著抑制了大豆植株的生长,进而降低了产量。开花期和结荚期喷施APK-9可明显缓解大豆的酸雨胁迫,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叶片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显著高于酸雨胁迫的大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酸雨处理大豆。然而,苗期和鼓粒期喷施APK-9,缓解效应下降,叶绿素含量、生物量、产量等下降,而MDA含量上升。可见在适宜时期喷施APK-9对酸雨胁迫下的大豆植株具有一定的缓解效应,而过早或过晚喷施效果较小,在试验中以开花期喷施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酸雨缓解剂APK-9 大豆 缓解 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SPF1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RKY蛋白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超家族,SPF1是第一个从植物(高系14)中克隆的WRKY家族基因。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对甘薯SPF1蛋白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SPF1编码蛋白含有丰富的丝氨酸位点,并含有2个WRKY保守结构域,分别带有CX_4CX_(22)HXH和CX_4CX_(23)HXH锌指结构,分别形成4个和5个β-折叠片。SPF1和甘薯祖先种Ipomoea trifida WRKY结构域均具有非常保守的WRKYG(Q/K)K氨基酸序列,并且C端WRKY结构域的保守性比N端WRKY结构域的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蛋白N端和C端的WRKY结构域分属2个不同的分支。蛋白结构预测结果显示,SPF1 WRKY结构区(204~445 aa)处于蛋白三维结构的内侧,形成非亲水性靶标DNA结合区。SPF1作为转录因子,在调控细胞核基因表达的同时,其蛋白N端序列具有叶绿体定位功能。推测SPF1可能参与细胞核和叶绿体的基因表达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