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717条记录
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循环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CSCD

摘要:向日葵菌核病菌的萌发和子囊盘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0~25℃,最适土壤相对湿度80%~90%,良好的通气条件。菌核的萌发不需要光,但子囊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核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的萌发,子囊盘柄的长度最长不超过8 cm。因此,秋季深翻灭茬,可有效防止第二年菌核病的发生。

关键词: 向日葵 菌核病菌 生长发育 侵染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钾下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钾素固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轮作方式和不同气候下,长期施钾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即灰漠土、潮土和紫色土在长期施钾条件下对外源钾固定能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影响土壤钾素固定的主要因素。【结果】在外源钾加入浓度0.4~4.0g·L-1的范围内,长期施钾与不施钾相比,水云母含量较低的紫色土对外源钾的固定量和固定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91~559mg·kg-1和14%~23%;水云母含量较丰富的潮土固钾量和固钾率略有降低,分别降低了35~274mg·kg-1和6%~8%;而水云母含量丰富的灰漠土固钾能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长期施钾对3种土壤SOC、CEC和<0.002mm粘粒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缓效钾和K+饱和度分别增加了11.3~349.9mg·kg-1和11%~65%。【结论】长期施钾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含钾矿物组成的变化,即水云母向云母-蒙脱石混层层间矿物的转化,而影响土壤钾素的固定,长期施钾延缓或阻止了这种转化,使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降低;土壤缓效钾含量和K+饱和度增加,也使土壤固钾能力降低。

关键词: 长期施钾 钾素固定 灰漠土 潮土 紫色土

乌鲁木齐市郊区部分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CSCD

摘要:通过对乌鲁木齐市郊区部分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属的调查和采样分析,依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评价其单项和综合污染指数,结果表明,其单项污染指数小于1.0,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0.7,评价结果均为安全指标范围内,土壤质量基本上对蔬菜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和危害。

关键词: 键词:蔬菜基地 土壤 重金属 含量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春小麦品种HMW-GS形成及积累动态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HMW-GS组成不同的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籽粒形成过程中亚基形成及积累表达规律。结果表明,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是在籽粒灌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亚基形成时间存在差异,Glu-D1和Glu-B1编码的亚基出现较早(花后12 d左右),Glu-A1编码的亚基形成较晚(花后15 d左右)。各品种亚基一经形成即在以后的胚乳发育过程中不再消失,表现出很强的遗传稳定性。各亚基在花后15 d之前积累量较少;在花后16~27 d积累量大幅度增长,积累高峰在开花后21 d左右;从花后28 d至小麦完熟期,各亚基的积累量基本保持不变。各品种不同HMW-GS位点亚基积累量为Glu-D1>Glu-B1>Glu-A1。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 形成 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市售小麦面粉制作新疆拉面的加工品质特性及其专用粉品质评价指标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新疆拉面专用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2006年对29份来自新疆北部和东部10个主要城市市场销售的面粉样品进行了品质测定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降落数值、灰分含量、面团流变学特性、淀粉粘度特性以及面粉色泽等22个主要品质性状对新疆拉面感官评价总分有显著效应,但作用大小和方向各有不同,其中拉伸阻力与延展度的比例、面团强度、延展性等性状的作用较大。相关分析显示,拉面手感与延伸性呈显著正相关,与配置比、反弹值呈显著负相关,拉面色泽与灰分含量、稳定时间、拉伸阻力、拉伸比例和筋力呈显著负相关,拉面质地(韧性、适口性、光滑性)主要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参数密切相关,新疆拉面感观评价总分与延伸性呈显著正相关,与配置比和反弹值呈显著负相关。有10个样品能够制做出优质新疆拉面,占34.5%,对其品质性状研究后认为新疆拉面专用面粉的品质指标为:降落数值≥250 s,灰分含量≤0.55%,蛋白质含量11.6%~12.8%,湿面筋含量28.9%~32.3%,Zeleny沉淀值≥30 mL,稳定时间4.1~7.9 min,延展性140~168 mm,拉伸阻力166~250 BU,最大拉伸阻力200~400 BU,拉伸面积50~82cm2,淀粉峰值粘度248~289 RUV,反弹值98~116 RUV,亮度(L*)89~91,黄度(b*)≤6。吹泡仪品质参数中的面团延伸性(L)和面团配置比(P/L)与新疆拉面感官评价总分关系密切,也可以用于新疆拉面专用面粉的品质评价,其品质指标为面团弹性(P)66.0~133.0 mm,面团延伸性(L)58.0~121.0 mm,面团配置比(P/L)0.6~2.3,面团膨胀指数(G)16.9~24.5 mL,面团筋力(W)155.0~290.0 MJ,面团弹性指数(I.e.)40.7~53.1。

关键词: 新疆拉面 品质特性 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N1729对棉花主要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及其蛋白特性的初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CSCD

摘要:N1729是从棉花根际土壤分离出的拮抗细菌,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 SrDNA的分子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N1729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对棉花立枯病菌、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对立枯病菌的抑菌带最宽,为18.3 mm(3 d后),抑制率为45.7%。该菌无细胞滤液,对以上三种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对立枯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好,抑制率为33.8%。还利用N1729不同稀释浓度无细胞滤液培养棉花无菌胚,发现无细胞滤液对幼苗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稀释10倍无细胞滤液的促生作用最大,胚轴长度20.2 mm,较对照增加23.2%。通过硫酸铵沉淀法提取N1729粗提蛋白,发现该菌粗提蛋白耐高温、对氯仿不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

关键词: N1729 枯草芽孢杆菌 拮抗作用 拮抗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城冬麦区小麦细菌性条斑病药剂筛选初报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CSCD

摘要:田间药剂防治研究结果表明,施药后7天68.75%易保、20%噻森铜、USA疫苗、农用链霉素处理区的防效分别为22.51%、58.04%、42.48%和60.59%,施药后14天68.75%易保、20%噻森铜、USA疫苗、农用链霉素等的防效分别为18.73%、63.79%、44.84%和67.12%。

关键词: 冬麦区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生物农药防治葡萄斑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CSCD

摘要:葡萄斑叶蝉是新疆葡萄生产上的重要害虫,选择4种生物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葡萄斑叶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2.5%菜喜悬浮剂(1500倍)、2%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防治葡萄斑叶蝉具有较好的速效性、持效性,14 d后的防效仍保持在74%~86%。25%灭幼脲3号属昆虫生长调节剂,其2000倍水悬浮剂,具有较好持效性但速效性较差。21 d的药剂防效变化较大。菜喜和灭幼脲3号对葡萄斑叶蝉仍保持在70%以上,尤其菜喜防治效率高达83.39%,具有很好的持效性。

关键词: 生物农药 葡萄斑叶蝉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短芽孢杆菌A57菌株对棉花主要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最佳液体发酵条件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分离自棉花根际土壤的短短芽孢杆菌A57菌株对棉花立枯病菌、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在PDA平板上对峙培养,平均抑制率分别是33.5%、39.5%、29.5%。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拮抗细菌的主要拮抗机理是通过产生拮抗物质能够造成病原真菌菌丝体断裂、扭曲、畸形,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造成孢子畸形。以枯萎病菌为指示菌,研究了该菌株表现最佳拮抗活性时的菌液发酵条件,结果表明,A57适宜培养基为LB培养基,pH8,好气条件下抑菌活性最好。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A57菌株的粗提蛋白,对供试的病原菌仍具有较高的拮抗活性,70%浓度时其拮抗活性最大,A57粗提蛋白对枯萎病原菌的最大抑制率为23.7%,同时该菌经硫酸铵沉淀后获得的粗体蛋白的上清液对病原指示菌仍具有一定的拮抗活性,说明A57拮抗细菌起拮抗作用的不仅有大分子蛋白类物质还有小分子拮抗物质。

关键词: 短短芽孢杆菌A57 粗体蛋白 抑菌机理 发酵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区甜瓜霜霉病远距离传播空间结构的初步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过9年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干旱区对伽师县等3个相互隔离的甜瓜霜霉病流行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甜瓜霜霉病远距离传播的三级空间结构。一个甜瓜霜霉病流行系统单元是在一个绿洲内,围绕可提供初侵染病原的黄瓜温室区而形成的,其空间结构分为区系(包含若干种植区)、种植区(包含若干田块)和田块三级结构。伽师甜瓜霜霉病流行区系分为3个种植区,甜瓜霜霉病每年春季最先从位于种植一区发生霜霉病的黄瓜温室附近的甜瓜开始发生,之后甜瓜霜霉病由近向远逐步传播。种植二区和种植三区甜瓜霜霉病的初发病时间(初发病中心出现的时间)比种植一区的分别平均晚20和45d,发病中心与初菌源地的平均距离分别是56.4和106.5km,表明此地甜瓜霜霉病菌远距离传播经历了从种植一区到种植二区,再从种植二区到种植三区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 瓜类霜霉病 甜瓜 病害流行 远距离传播 空间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