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我国海参养殖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上)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海参不仅具有重要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还在海洋物质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它不仅是我国继鱼、虾、贝、藻四次海水养殖浪潮后的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主要品种之一,还是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和海洋牧场增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海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沿海经济结构调整和渔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也在海水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健康与患病大黄鱼消化道微生物结构特征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患病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中可能的病原微生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详细分析了健康和患病大黄鱼的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微生物群的组成信息和分布特征。研究显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健康和患病大黄鱼消化道的优势菌门,且其丰度在两类鱼消化道中差异显著。拟杆菌属和乳杆菌属为健康大黄鱼消化道的主要优势菌属;Aliivibrio和弧菌属则为病鱼消化道的主要优势菌属。患病鱼消化道各部位中Aliivibrio的丰度是健康大黄鱼的1 702.83~10 957.55倍,且差异显著。健康鱼消化道微生物参与的部分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与病鱼样本存在显著差异。大黄鱼消化道菌群和环境菌群相似性分析及主要菌群分布特征显示,饲料中微生物群对消化道菌群的影响相对较大,说明包括饲料在内的环境微生物的卫生质量在健康养殖中的作用非常关键。通过研究推断Aliivibrio和弧菌属为主要病原菌,养殖过程中维持鱼体消化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研究为大黄鱼健康养殖中疾病的定向防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环境菌群 消化道 高通量测序 大黄鱼 微生物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雅砻江下游及其主要支流安宁河着生藻类多样性与空间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8年6–8月对雅砻江下游干支流的着生藻类进行调查,并以其主要支流安宁河为代表,重点研究河流纵向梯度下着生藻类的空间分布格局(102°6′6″E, 28°46′21″N~101°49′22″E, 26°38′38″N)。结果显示:雅砻江下游共鉴定着生藻类95种,以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蓝藻(Cyanophyts)为主。雅砻江干流物种数最多,优势种为曲壳藻属未定种(Achnanthessp.)、异极藻属未定种(Gomphonemasp.)和胶质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gelatinosa)等;其次为安宁河干流,优势种为曲壳藻属未定种和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elachist);安宁河支流物种丰富度最低,优势种主要为曲壳藻属未定种、胶质细鞘丝藻和异极藻属未定种等。着生藻类平均密度呈雅砻江干流<安宁河支流<安宁河干流趋势。沿着河流纵向梯度,安宁河干流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硅藻密度比例渐趋下降,而绿藻和蓝藻的比例却逐渐升高。水温、浊度和底质类型与雅砻江下游流域着生藻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密切相关;流速和海拔是影响纵向梯度下安宁河着生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旨在为高原山区河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并为该流域食物网构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雅砻江下游 安宁河 着生藻类 纵向梯度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营养级池塘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解决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高水产品品质,本研究构建了一套1.33 hm2的多营养级池塘养殖中试试验系统,主要包括草鱼养殖区、河蟹养殖区、螺蛳鲢鳙养殖区和水处理设施等.养殖的草鱼、河蟹作为饲料营养的Ⅰ级利用层级,投放的螺蛳、鲢鳙作为Ⅱ级利用层级,种植的沉水植物作为Ⅲ级利用层级,按时打捞水草、螺蛳作为草鱼、河蟹的生物饵料,从而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向鱼蟹等主养对象的转化比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建立了试验系统水循环过程的1:1比例计算模型,研究了全域水循环过程和单个草鱼养殖池的流动特性,并开展了水质调控试验,在试验系统内设置14个采样点,对一个养殖周期的水质参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草鱼养殖池壁附近的水体流度大于轴心区域的水体流速,有利于颗粒废物的沉淀,及时集排污;系统开启运行300 s后,水体在整个系统中的流态趋于稳定,营养物质在系统各个池塘中的分布基本均匀,保证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系统对养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显著,养殖全程的总氮质量浓度低于5 mg/L,总磷质量浓度低于1 mg/L,符合淡水养殖排放水标准,但对化学需氧量(COD)的控制效果不显著,应进一步改进系统结构,加强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本研究为多营养级分隔池塘养殖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数参考.

关键词: 池塘养殖;多营养级养殖;分隔池塘;养殖尾水;CFD流态模拟;营养物质;氮磷;草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莲花洲港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淡水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长江下游莲花洲港15个采样点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并对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40种,其中节肢动物门21种、软体动物门10种、环节动物门9种。莲花洲港的底栖动物由5个摄食功能群构成,其中,撕食者占有较大优势,相对丰度为49.19%,其次为收集者、捕食者、滤食者和刮食者,相对丰度分别为35.05%、10.15%、3.03%、2.58%。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底栖动物密度在不同区域内具有显著差异,在鱼巢排区最高(142.22 ind./m2),透水框架区次之(137.56 ind./m2),其他区域最低(34.22 ind./m2)。鱼巢排区和透水框架区以撕食者占有较大优势,其他区域以收集者占优势。冗余分析(RDA)表明,丰水期和平水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水温;枯水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溶氧和pH。

关键词: 莲花洲港 大型底栖动物 摄食功能群 时空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cr-lncRNA172145靶向miR-206在锦鲤体色调控中的作用初探

水产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非编码RNA在锦鲤体色分化变异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在课题组前期对锦鲤皮肤组织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筛选到4条在3种皮肤(黑色、红色、白色)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lncRNA;基于RNAhybrid和TargetScan靶基因预测软件,发现lncRNA172145与黑色素合成通路中miR-206之间存在靶向结合位点.借助CPC、CPAT及CNIT软件,对lncRNA172145编码能力进行分析,证实该序列为lncRNA,不具备编码蛋白的能力.然后,利用qRT-PCR技术对该序列时空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在眼睛、黑色皮肤、鳍条及血液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自原肠胚时期表达量开始显著上升,高水平趋势一直持续到孵化后20d.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证实lncRNA172145与miR-206之间存在靶向调控关系.最后,通过合成miR-206拮抗剂,对miR-206进行体内沉默,发现与注射阴性对照拮抗剂组和PBS组相比,miR-206拮抗剂组的lncRNA17214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研究表明,lncRNA172145可能通过靶向到miR-206,参与到黑色素合成通路的调控,这为后续深入挖掘二者在黑色素合成通路中具体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锦鲤;Ccr-lncRNA172145;miR-206;体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虾类中呋喃西林代谢物检测方法的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微波辅助衍生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养殖虾类中呋喃西林代谢物氨基脲的方法.样品经过盐酸水解,2-硝基苯甲醛微波辅助衍生,乙酸乙酯萃取,除杂净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氨基脲含量,内标法定量.氨基脲质量浓度为0.5~100μg/L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0.9999,检出限为0.20μg/kg,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06% ~6.56%,加标回收率为91.4% ~103.6%.运用该方法测定了3种养殖虾类(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中的呋喃西林代谢物含量.该方法上机检测时间短,检出限低,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用于虾类中氨基脲的检测.

关键词: 养殖虾;呋喃西林;氨基脲;微波辅助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估计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50日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耐盐碱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采用定向交尾方式构建脊尾白虾50个全同胞家系(包括42个半同胞家系),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对各家系盐碱胁迫的存活时间进行方差分析,估计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 显示,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的遗传力为0.18~0.60,其估计值未达到显著水平,属于中等遗传力;50日龄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与体长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401和0.127,耐盐碱性状和体重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96和0.033,耐盐碱性状与体长、体重的相关程度较低.本研究表明,选择育种对于脊尾白虾耐盐碱性状的改良具有较大潜力,且以耐盐碱性状为选育指标,不会对脊尾白虾体长和体重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脊尾白虾 耐盐碱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宁河流域夏季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宁河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于2018年6—7月对安宁河干支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河流纵向梯度下的底栖动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共检出底栖动物5门34科57种,其中水生昆虫最多(44种);安宁河干流物种丰富度低于支流;干流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四节蜉(Baetissp.)、纹石蛾(Aethalopsychesp.)和尖膀胱螺(Physa acuta),支流优势种为短脉纹石蛾(Cheumatopsyche sp.)、弯握蜉未定种1(Drunellasp1)、扁蜉(Heptageniasp.)和角石蛾(Stenopsychesp.);安宁河干支流底栖动物的密度较为接近;沿"上游-下游"纵向梯度,安宁河干流底栖动物密度呈下降趋势。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安宁河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密度与水温、pH和底质类型密切相关。

关键词: 安宁河 底栖动物 纵向梯度 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千河流域秋季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研究

水产学杂志 2021

摘要:为了解千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状况,2017年9月按照河流采样点布置标准,在干流、支流的上中下游、主要支流汇合口上游、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匀处,以及河口处等河段共设置10个采样点,采用常规和电捕方法调查分析了千河流域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鱼类,采用河段长度法评估鱼类资源量,利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状况。本次调查共采集浮游植物6门96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为0.53~2.22、生物量0.58~5.62 mg/L,密度0.23×105~6.00×105cells/L;浮游动物共2种,桡足类的剑水蚤Cyclops sp.和美丽猛水蚤Nitocra sp.,其中各样点中生物量最高为28×10-3mg/L,密度最高0.04 ind./L;底栖生物2门15种,底栖生物生物量为0.07~3.59 g/m2;高等水生植物2种,分别为荆三棱Scirpus gagara和水葱Scirpus validus;鱼类共采集到3种,为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拉氏Phoxinus lagowski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其估算资源量分别约为16 160尾、124 689尾、53 682尾。水生生物资源在各采样点差异大,群落结构简单。本研究结果为流域内的水生生物研究积累了本底资料。

关键词: 千河 水生生物 资源调查 生物量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