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129份湖北蚕豆地方种质的子粒外观及品质性状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摘要:对129份湖北蚕豆(Vicia faba L.)地方种质的外观特性和品质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这些品种的外观特性表现为中小粒型、粒色为乳白色和深绿色。品种的品质特性表现为蛋白质含量24.48%~30.93%,脂肪含量1.09%~2.58%,直链淀粉含量7.92%~12.99%,支链淀粉含量27.28%~42.25%,总淀粉含量36.62%~50.99%。品质特性与子粒大小无关,但与子粒颜色关联紧密,乳白色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高,而深绿色品种淀粉含量较高。品质性状之间蛋白质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总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据品质性状可将129个地方品种聚为四类,第Ⅰ类和第Ⅲ类为高蛋白质品种,第Ⅳ类为高脂肪和高淀粉品种,第Ⅱ类为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适中品种。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利用湖北地方品种选育和改良蚕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蚕豆(Vicia faba L.) 湖北地方品种 子粒外观 品质特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汉平原棉花合理施氮量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江汉平原棉花合理施氮量。结果表明,在施用90 kg/hm~2 P2O5、180 kg/hm~2K2O和3 kg/hm~2持力硼基础上,利用线性+平台模型得到棉花中高产量水平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80 kg/hm~2。在不明显减产的条件下,从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尽量降低氮肥投入的角度,可以将氮肥用量降低到240kg/hm~2左右,在此施氮水平下仍然可能通过改进田间管理措施获得高产。因此,江汉平原棉花氮肥减量空间为20~60 kg/hm~2。

关键词: 棉花 施氮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施州地道药材玄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科技 2016

摘要:阐述了恩施州地道药材玄参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并从其种植历史、种植规模、采收加工、药材质量等方面对其种植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分析了恩施州玄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中药材 玄参 科研成果 发展现状 问题 湖北恩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新品种‘金峡桃叶橙’

园艺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峡桃叶橙’是从‘桃叶橙18号’芽变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树体生长健壮,果实近圆球形,橙红色,果形指数0.98,平均单果质量140 g以上。果肉橙黄色,少核或无核,高糖低酸,香气浓郁,质脆化渣,风味香甜。果汁含可溶性固形物12.96%,可滴定酸0.45%,维生素C 304.5 mg·L~(-1),品质优。早结实,丰产稳产性好,发梢能力强,在湖北秭归地区4月中下旬开花,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果实成熟。

关键词: 柑橘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育种中黄萎病抗性连锁SSR标记辅助选择的效果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摘要:利用长江流域棉花(Gossypium spp.)育种重要亲本苏棉12和荆55173(感黄萎病)与抗黄萎病资源Sicala V1和中21373配制两套感病×抗病杂交组合(苏棉12×Sicala V1和荆55173×中21373),在其杂交组合的自交子代群体中挑选与黄萎病抗性相关的9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实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育种。结果表明,通过单标记选择,8个SSR标记的aa与AA两种基因型个体间的黄萎病校正病情指数(Correction disease index,CDI)差异达到极显著或者显著水平。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单标记、双标记以及多标记3种筛选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合理采取多个有效标记同时筛选能够提高选择的准确度。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spp.) 黄萎病 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简单重复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化转绿基因Gra3的精细定位及遗传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鉴定到一份水稻苗期白化转绿突变体,该突变体在幼苗的2叶到4叶期会出现叶片边缘白化,4叶期后转绿,对突变体和野生型农艺性状比较研究表明,前期白化不会对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等相关性状产生影响;同时,对两者叶绿体超微结构对比分析发现,突变体叶绿体发育在白化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通过构建F2分离群体,调查了部分F2单株表型,结果表明白化型和野生型单株符合1:3的孟德尔单基因分离比,遂将该基因命名为Gra3;利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隐性群体分析法(recessive-class analysis,RCA)最终将Gra3定位于RM14436和RM14450之间,对应日本晴基因组片段125 kb。该性状可作为一个形态学标记应用于水稻生产。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白化转绿 精细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母猪的分娩和仔猪奶头的固定

养殖与饲料 2016

摘要:母猪分娩时接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哺乳阶段仔猪的成活率和抗病力。本文根据母猪生产的特点和实际生产中的经验对产前准备、接产技术和产后仔猪护理等工作的关键技术和要点略作总结。

关键词: 母猪 分娩 仔猪 接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红粒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摘要:小麦按子粒外观颜色的不同,大多可划分为白粒小麦和红粒小麦。小麦种皮颜色对小麦穗发芽抗性和加工品质都有影响。在受穗发芽危害比较严重的长江流域和东北春麦区,红粒小麦品种所占比例较高。综述了小麦红粒性状的遗传基础、形成机制以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关键词: 小麦 红粒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快速检测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M1、B1、B2、G1、G2

分析仪器 2016

摘要:采用黄曲霉毒素专用固相萃取柱HiCapt Aft萃取食用油中的5种黄曲霉毒素M1、B1、B2、G1、G2,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离检测,建立了一种食用油中5种黄曲霉毒素的简单、快速、灵敏、低成本的分析方法。对色谱分离和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好的条件下,G2、B2、B1在0.1~50.0μg/kg,M1、G1在0.5~50.0μg/kg时,5种黄曲霉毒素的质量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的平方(R2)都为0.9999。低中高3种添加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在81.3%~103.7%,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8.6%和9.5%。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快速简单、有机溶剂消耗少、检测成本低,在食用油黄曲霉毒素的分析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固相萃取 食用油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对白鲢鱼肉在蒸煮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蒸煮过程中温度对白鲢鱼品质的影响,在常压蒸汽加热下分别测定了温度(20、30、40、50、60、70、80、90℃)对白鲢鱼肉挥发性化合物、蛋白质组分、ATP酶(Ca2+-ATPase)活性、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失重率、剪切力和p H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时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最多为29种,70℃时最少为15种;醇类和烃类物质的含量分别在90和80℃时最高,醛酮类在70℃时最高;水溶性、盐溶性和碱不溶性蛋白、总巯和ATP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p<0.05)下降。碱溶性蛋白、失重率和p H则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p<0.05)增加。活性巯基和表面疏水性则随温度的增加而先升高后下降,分别在50℃和60℃时达到最大值0.18 mol/g和410.08 So ANS。剪切力在加热初期(20~30℃)显著(p<0.05)降低,到60℃时达到最低值114.39 g。研究结果为白鲢鱼热加工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鲢鱼 温度 品质 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