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地区野葛花粉活性及测定方法的比较
《现代园艺 》 2016
摘要:本研究利用TTC、I-KI和醋酸洋红染色法对湖南桃源、江西横峰、四川阿坝、湖北恩施4个地区的野葛花粉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TTC法和醋酸洋红染色法比较适合野葛的花粉染色,而I-KI法则不太适合。另外,在4个地区中江西横峰的花粉活性比较高,四川阿坝的花粉活性比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阳县白萝卜栽培现状及优势品种推荐
《长江蔬菜 》 2016
摘要:萝卜是我国第二大蔬菜作物,在我国已有2 7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资源近2 000份,类型十分丰富。长阳高山白萝卜产业已成为全县高山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全省知名的特色产业,但目前生产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推荐了适合当地种植的优势萝卜品种雪单一号、雪单三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农业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得到关注,本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农田可持续利用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轮作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当地习惯施肥(FP)、推荐N肥(OPT)、有机无机配施(OPT+M)、秸秆还田(OPT+S)5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测定了稻季CH4、N2O和CO2的排放情况,调查了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温室气体增温潜势以及产量,测定了土壤养分,并综合产量和增温潜势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进行分析,提出该区域稻田减排增产的合理施肥措施。【结果】1)不同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为OPT+S>OPT+M>FP>OPT>CK,排放量为99.02 143.69 kg/hm2;N2O季节排放量为FP>OPT+M>OPT>OPT+S>CK,排放量范围为0.95 3.57 kg/hm2;CO2排放顺序与CH4季节排放趋势一致,排放量为7231.64 13715.24kg/hm2。2)根据稻季CH4和N2O季节排放量以及在100年尺度上的CO2当量计算,不同处理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大小顺序为OPT+S>OPT+M>FP>OPT>CK。在CK、FP、OPT、OPT+M和OPT+S的全球增温潜势中,N2O占的比重分别为10.31%、26.39%、21.51%、22.91%和11.58%,CH4所占比重分别为89.69%、73.61%、78.49%、77.09%和88.42%。稻田N2O的排放量很少,排放以甲烷为主,因此不同施肥措施所排放的N2O对综合温室效应的贡献远低于CH4。相对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OPT、OPT+M和OPT+S 3种优化施肥措施均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情况下增加了水稻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6%、14.3%和8.5%,其中以有OPT+M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3)不同施肥处理下,CO2排放强度为FP(0.56)>OPT+S(0.52)>OPT(0.50)>OPT+M(0.49),OPT和OPT+M显著低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OPT+M CO2排放强度最低。4)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在OPT+S处理中最高。【结论】不同施肥措施影响稻季温室气体排放,施用有机肥和氮肥均增加了CO2、CH4、N2O的排放,秸秆还田增加了CO2和CH4排放,减少了N2O排放。稻田减排应以减少CH4排放为主,推荐氮肥量配施有机肥为碳强度评价体系下最优处理。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改善趋势明显,虽然增加了CO2排放,但考虑到其可避免因焚烧造成大量CO2的排放,总体上依然减少了CO2的排放,但对秸秆还田的适宜量需要进一步研究。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在0~50 cm土层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中在25~50 cm土层中土壤AWCD值达到显著差异。0~25 cm土层,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Mc Intosh指数显著增加,且其微生物对胺类和酸类的利用率显著提高;而25~50 cm土层,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微生物对糖类、醇类和酸类的利用率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和酸类。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25~50 cm土层显著低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下降了41.8%和34.8%,0~25 cm土层不同模式的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由上可知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尤其对底层土壤的影响尤为显著,但降低了底层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型的杀螟丹分析方法及其在稻田杀螟丹残留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土壤和田水中的杀螟丹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GC-FPD)方法。样品中的杀螟丹使用稀盐酸提取,然后在碱性条件下使用氯化镍(NiCl2)将其衍生为沙蚕毒素,最后采用在线连接的支撑液液萃取(SLE)和固相萃取(SPE)进行萃取和富集。在优化好的条件下,杀螟丹在5种空白样品中低、中、高3种添加浓度的回收率为80.0%~114.4%,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3.7%,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大田条件下杀螟丹的残留动态分析,为建立杀螟丹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提供参考,同时也可对农药施用技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关键词: 支撑液液萃取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 杀螟丹 水稻 残留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绿豆象种群增长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绿豆为食料饲养绿豆象,在20、25、30和35℃等4个温度条件下,逐日观察记录绿豆象产卵量、卵孵化数和成虫羽化数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绿豆象卵期、豆内期、未成熟期、雄虫历期及雌虫历期逐渐缩短,温度从20℃升至35℃时,卵历期从18.33d缩短为4.40d,豆内期从36.43d缩短为15.20d,未成熟期从54.76d缩短至19.60d,雄虫历期从43.93d缩短至8.07d,雌虫历期从25.33d缩短至8.07d。在20℃下,绿豆象卵、豆内期及未成熟期存活率均最低,且与其他3个温度差异显著。在20℃下,绿豆象产卵历期最长,为20.67d,但总产卵量及雌性比例均较其他3个温度低,分别为43.33粒和33.27%。绿豆象卵、豆内期、未成熟期及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69、11.11、12.03和13.73℃,有效积温分别为82.63、342.87、427.94和565.59日·度。在35℃时,绿豆象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大,分别为0.044 58和1.045 58。研究结果表明,在30~35℃条件下,最有利于种群增长,为绿豆象发育的最适宜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小品种蔬菜用药情况调查及产品安全性风险评估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小品种蔬菜不同于大宗蔬菜,种植规模较小,登记农药种类少,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病虫害防治的迫切需求,用药较多。同时,小品种蔬菜质量安全属于农业部门监管的盲区,其质量安全状况不明。基于此,在湖北省4个地区采集了150份小品种蔬菜样品(细香葱、茼蒿、油麦菜、芫荽、芥蓝、菜薹、樱桃番茄、南瓜、芥菜),对这些蔬菜生产中常见病害和农药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对蔬菜中的农药风险因子进行了检测分析,按照英国FSA风险排序体系对蔬菜中有检出的农药残留风险因子进行风险排序。调查和验证结果表明,在一些样品中农药存在超标和禁限用农药的情况,同时农药多残留现象较普遍,给小品种蔬菜的质量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建议加快小品种蔬菜生产中所用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为农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提供建议和对策,保障小品种蔬菜生产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 小品种蔬菜 农药残留 风险评估 风险排序 最大残留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