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害虫自动识别与计数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环境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害虫种类的识别与发生数量的获取是精准预测的重要基础,对害虫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传统的害虫识别与计数方法效率低,难以满足植保现代化的要求。本文综述了害虫自动识别与计数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声音信号、图像技术、红外传感器在害虫自动识别与计数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对提高害虫自动识别与计数技术准确率的解决措施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提出今后研究重点应将上述多种技术进行结合,不同技术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建立综合性的监测技术体系,以提高害虫识别与计数的准确率;同时应用三维技术解决害虫二维图像识别算法普适性的问题。
关键词: 害虫 自动识别 计数 红外传感器 声音信号 图像技术


SSR标记对甜瓜品种纯度和真实性的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SSR指纹鉴定甜瓜杂交种纯度的技术体系,对于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以12个甜瓜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确定了杂合率高,能够区分甜瓜杂交种与双亲的11对SSR引物,其中5个引物对其中6个杂交种具有特异带型,进一步结合其它引物可将杂交种中混杂的其它11个品种的异型株鉴别出来。通过对照12个甜瓜杂交种的51份样品,分子标记检测纯度的结果与田间纯度鉴定的结果进行验证,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SSR指纹检测的结果与田间地里植株的形态性状鉴定的结果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证明,SSR分子标记技术检测技术体系可以取代地里经典的形态性状鉴定方法,用于甜瓜杂交种纯度及真实性快速鉴定。


大白菜LBD基因参与愈伤组织发生及植株再生初探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离体再生主要经历愈伤组织形成、胚状体或器官发生和不定芽产生等过程,其中愈伤组织形成是在外源生长素和相关蛋白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植物离体再生的关键环节。拟南芥LBD16、LBD17、LBD18和LBD29是促进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关键转录因子。通过对37种白菜高代自交系外植体芽再生频率的统计分析,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材料,研究了大白菜愈伤组织发生过程中上述同源LBD基因的表达变化模式,初步分析了LBD基因表达对大白菜愈伤组织产生和再生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白菜LBD基因与拟南芥LBD基因有很高的序列同源性,共有8个上述基因的同源基因;离体培养的白菜外植体在诱导7 d时产生愈伤组织,而LBD基因在此时表达量达到最高,然后开始降低,在整个愈伤诱导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愈伤诱导各时期中,LBD基因在高再生频率材料中的表达一般都要高于低再生材料。这些结果表明,LBD基因参与大白菜愈伤组织产生并促进离体组织植株再生的关键基因,这为从分子水平上筛选高效再生材料,建立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个南疆杏树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疆地区4个杏品种‘阿克乔儿胖’、‘克孜郎’、‘胡安娜’和‘大佳娜丽’为材料研究它们在当地生态环境下的光响应曲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采用LI-6400XT对杏树光合作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光强增加,各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均相应升高,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克孜郎’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各品种光补偿点的顺序由低到高为:‘大佳娜丽’<‘克孜郎’<‘阿克乔儿胖’<‘胡安娜’。‘阿克乔儿胖’的光饱和点为935μmol·m-2·s-1,明显低于其它品种。4个杏品种净光合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变化,但‘胡安娜’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不同品种的蒸腾日变化基本呈单峰变化规律,‘大佳娜丽’、‘克孜郎’、‘阿克乔儿胖’和‘胡安娜’的日均蒸腾速率分别为4.2、3.9、3.4、2.7μmol·m-2·s-1。‘胡安娜’的蒸腾速率较低,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且全天变化比较平稳。以上各品种的光合生理数据将为指导南疆地区杏树栽培管理、良种选择和果粮间作提供理论基础。


北京油鸡蛋品质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中国家禽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以纯种北京油鸡70个家系,686只个体为试验素材,在33周龄时分别针对鸡蛋卵磷脂(PC)、脑磷脂(PE)、粗脂肪(CF)和干物质含量(DM)等重要蛋品营养化学性状,以及蛋重(EW)、蛋形指数(ESI)、蛋壳强度(ESS)、蛋壳颜色(ESC)、蛋白高度(AH)、哈氏单位(HU)、蛋黄颜色(YC)、蛋黄重(YW)、蛋黄蛋重比(Y∶E%)、蛋白蛋重比例(A∶E%)以及蛋黄蛋白比(Y∶A%)等主要常规物理性状,采用动物模型和MTDFREML软件对蛋品质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力(h2)和遗传相关(rA)估计。结果表明,DM、CF、PC和PE等营养化学指标属于中等遗传力(h2=0.21~0.31);在常规物理指标方面,只有Hu和AH属于低遗传力性状(h2=0.11~0.13);EW、ESC、YW、A∶E%、Y∶E%以及Y∶A%等性状具有较高遗传力(h2=0.52~0.69);ESI、ESS、YC等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h2=0.23~0.31)。Y∶A%、Y∶E%与DM、CF高度遗传正相关(rA=0.91~0.95),Y∶A%、Y∶E%与PC、PE呈中等水平的遗传正相关(rA=0.29~0.46)。由此可知,Y∶A%、Y∶E%可作为选择指标应用于鸡蛋营养品质的选择当中。


一株芹菜(Apium graveolens L.)软腐病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的特征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北京通州地区芹菜软腐病样中分离获得的菌株QC01在实验室条件下能浸软芹菜叶柄组织,并能引起温室种植的芹菜软腐症状的产生。经病原菌表型特征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QC01与参试的P.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Pco)菌株T5和CC1均具备在37℃以及在含有7%Na Cl培养基中生长的能力;能分解柠檬酸盐和液化明胶;除常见碳源外,QC01还能降解α-甲基葡糖苷、麦芽糖、山梨醇、阿拉伯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基于16S rRNA基因完整序列系统发育关系表明,QC01与其他Pco菌株聚集成明显的Pco类群。QC01和CC1 type II与已报道的Pco菌株JKI 582 type II和NB 1892的16S rRNA基因完整序列相似性为100%。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引发芹菜软腐病。


奶牛卵巢囊肿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卵巢囊肿是引起奶牛生育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患有该病的奶牛发情周期、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发生改变,并引起奶牛产犊间隔延长、配种次数增加,从而使奶牛的繁殖性能和生产能力下降,降低奶牛场的经济效益,给奶农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文章就卵巢囊肿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提高奶牛生产效率提供依据。
关键词: 奶牛 卵巢囊肿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能量负平衡 产后疾病 应激 治疗


不同生态型柳枝稷茎秆细胞壁组成特点与降解效率的差异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纤维素复合酶直接酶解(Direct enzymolysis,DE)、1% H2SO4预处理后酶解(Enzymolysis after 1% H2SO4 pretreatment,ACE)和1%NaOH预处理后酶解(Enzymolysis after 1% NaOH pretreatment,ALE)3种处理方法对2种生态型柳枝稷Alamo(低地型)和Cave-in-Rock(高地型)茎秆进行降解效率的研究,并对其细胞壁组成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DE处理下,Alamo茎秆总产糖效率、六碳糖产糖效率和纤维素降解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24.94%、40.52%和24.68%(P<0.05或0.01);ACE处理下,Alamo茎秆预处理产糖效率、酶解产糖效率和总产糖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17.13%、25.69%和16.87%,五碳糖产糖效率、六碳糖产糖效率和纤维素降解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9.71%、38.93%和21.86%;ALE处理下,Alamo茎秆酶解产糖效率和总产糖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16.69%和13.48%,五碳糖产糖效率、六碳糖产糖效率和纤维素降解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13.07%、17.46%和6.59%;2)Alamo茎秆细胞壁中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Cavein-Rock 11.31%,纤维素结晶度和聚合度分别显著低10.09%和40.54%;半纤维素中阿拉伯糖(Ara)含量显著高于Cave-in-Rock 5.28%,而木糖(Xyl)含量显著低于Cave-in-Rock 1.37%,阿拉伯糖替代程度(Ara/Xyl)显著高于Cave-in-Rock 6.74%;木质素单体紫丁香基(S)含量显著高于Cave-in-Rock 16.40%。较高的纤维素含量、较低的纤维素结晶度和聚合度是Alamo茎秆高产糖效率的直接原因,推测阿拉伯糖的替代程度对纤维素结晶度和聚合度的影响以及较高含量的木质素单体S可能是Alamo茎秆高降解效率的深层次原因。


TFL1基因在甜樱桃童期向成年阶段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樱桃‘雷尼’为试材,利用桃基因组设计引物克隆获得两个ORF分别为519和516 bp的TFL1基因全长序列,分别编码172和171个氨基酸,均具有保守的PEBP结构域和9个底物结合位点,符合TFL1家族基因的典型特征,分别命名为Pa TFL1a和Pa TFL1b。对‘雷尼’×2121杂交组合3年生和4年生实生后代调查发现其始花节位为28.72±1.34,童程为(63.33±3.19)cm;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其新梢顶端分生组织中,童区内Pa TFL1a和Pa TFL1b表达量远高于成年区,且成年区内的表达量随着节位增高而增加;对1~4年生实生后代不同枝龄的顶端分生组织中Pa TFL1a和Pa TFL1b表达量检测发现随树龄和枝龄的上升其表达量下调明显。因此,Pa TFL1a和Pa TFL1b基因与甜樱桃童期向成年阶段转变相关。在第30节位新梢成熟叶片中Pa TFL1a表达量不随树龄的改变而变化,而Pa TFL1b的表达与顶端分生组织中规律一致,可以作为甜樱桃‘雷尼’阶段转变过程的检测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