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尿素浓度梯度复性重组牛白细胞介素-2
《上海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尿素浓度梯度已成功用于多种重组蛋白的复性,对尿素浓度梯度复性rbIL-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变性rbIL-2的浓度在4 mg/mL左右,添加DTT使其达到10 mmol/L,4℃搅拌过夜,4℃分别对4、3、2、1 mol/L尿素,50 mmol/L Tris.Cl,pH 8.5透析12 h,然后再对pH 8.5的PBS透析12 h,可成功对rbIL-2复性,复性率达70%左右。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得到了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rbIL-2。


梨ACC氧化酶基因(ACO)的片段克隆及其RNAi载体构建
《果树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若光梨成熟果实为材料,提取总RNA,在ACC氧化酶基因(ACO)cDNA序列同源性较高区域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利用RT-PCR克隆了ACC氧化酶(ACO)基因片段。将ACO反义基因、与副球菌中类胡罗卜素合成有关的间隔基因YYT和ACO正义基因3个片段串联在一起,经鉴定后,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中,构建成能够表达ACC氧化酶基因的双链RNA的植物载体pYF028,为耐贮砂梨的遗传转化创造条件。
关键词: 梨 ACC氧化酶(ACO) RT-PCR 克隆 RNAi载体构建


上海地区甜菜夜蛾的抗药性及防治
《上海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通过浸渍法测定上海地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IGRs)以及一些新型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乙酰甲胺磷和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为2 731.2和619.5倍的超高抗水平。昆虫生长调节剂如抑太保、米满等药剂对甜菜夜蛾抗性表现较好,是防治甜菜夜蛾的理想药剂,但近几年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应注意抗药性抗性的产生和加剧。田间药效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趋势一致。除尽、安打、氟铃脲、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病毒制剂等是目前防治甜菜夜蛾的良好药剂。


体细胞的组织来源及培养代数对猪核移植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系统探讨了体细胞的组织来源及培养代数对猪核移植重构胚发育的影响。体外成熟培养40-44h的猪卵母细胞去核后,将经血清饥饿(0.5%FBs)培养2-9d、0.1mg/L Aphidicolin (APD)培养+0.5%FBS培养2-9d或一般培养法(10%FBS)培养的卵丘细胞、颗粒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直接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质中,或注射到卵周隙中。再经电融合(100V/mm,30μs,电脉冲1次)构建重构胚。重构胚以钙离子载体A23817或电脉冲结合6- DMAP激活处理,体外培养6天。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0.1mg/L APD+0.5%FBS培养处理后的重组胚卵裂率,均高于血清饥饿和一般培养处理的同种供体细胞(P<0.01)。卵丘细胞、颗粒细胞经0.1mg/L APD+0.5%FBS处理后进行核移植的分裂率和发育率均高于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P<0.05)。以猪颗粒细胞为核供体时,电融合法的重构胚分裂率显著高于胞质内注入法(P<0.05),但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培养3代和6代的猪颗粒细胞以及培养6代和10代的耳皮成纤维细胞,其具有正常二倍染色体的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这2种细胞不同培养代数做供体进行核移植时,各代之间核移胚的体外分裂率、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1)猪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培养传代所建立起来的细胞系相对比较稳定;(2)0.1mg/L APD预培养处理供体细胞能提高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效果,血清饥饿培养则无明显效果;(3)猪颗粒细胞和耳皮成纤维细胞等均可做供核细胞.核移植后都能得到体细胞克隆的囊胚,但前者的效果略优于后者,且其核移植效果不受供核细胞培养代数的影响;(4)电融合核移植胚胎的发育率高于胞质内直接注入法,但两者的总体效率相近。


基于辐射和温度热效应的温室水果黄瓜叶面积模型
《植物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温室黄瓜(Cucumissativus)叶片生长与温度和辐射的关系,构建了适合我国种植技术的黄瓜叶面积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播期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比传统的积温法和比叶面积法更准确地模拟温室水果黄瓜的叶面积。该模型对黄瓜叶面积指数的模拟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决定系数R2和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8792和0.3980,比用积温法和比叶面积法模拟叶面积指数的精度分别提高了37%和74%。


正交设计优化菜薹ISSR反应体系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CSCD
摘要:菜薹原产中国,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特产蔬菜之一。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研究,但在菜薹上的应用研究刚刚起步。ISSR主要是由单一引物且以重复序列为主要引物序列的PCR标记,其反应条件受模板DNA、Taq DNA聚合酶、Mg2+、dNTP和引物等因素的影响。正交试验设计能明确各因素间的互作效应,建立最优化的反应体系。本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从Taq DNA聚合酶、dNTP、引物、Mg2+4种因素3个水平对菜薹ISS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确立了适合菜薹的ISSR反应体系并在7个菜薹品种中进行了验证。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Taq DNA聚合酶1U、dNTP250μmol/L、引物0.25μmol/L、1×PCRbuffer、Mg2+2.5mmol/L、模板DNA30ng。通过梯度PCR测验,确定了适宜的退火温度。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菜薹种质资源分类、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Tsen et Lee) ISSR 正交设计 梯度PCR


6个绿化经济树种的开发利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介绍了光皮树等6个绿化经济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特性、分布概况及这些树种的繁殖和栽培技术,并对其绿化效果和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


转基因抗草苷膦大豆对大鼠生理代谢的影响及外源基因水平转移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转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大鼠生理代谢水平的影响及其内源和外源基因遗传转移的情况,选用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饲喂含30%转基因抗草苷膦豆粕和含30%非转基因豆粕的大鼠配合饲料,连续饲喂30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鼠体重,血清中尿素氮(SUN)、葡萄糖、天冬氨酸转氨酶(GPT)和血清总胆固醇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利用定性PCR方法检测试验大鼠的血液、肌肉、肝脏、胰脏、肾脏、胃及肠道内容物中的转基因豆粕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结果表明,在用含转基因豆粕的饲料饲喂的大鼠胃、肠道内容物中发现了转基因豆粕的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片段,而在其血液及各组织器官中则没有发现,说明短期内转基因豆粕的内源和外源基因在大鼠体内没有发生遗传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