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野生六斑刺鲀的人工驯养技术

中国水产 2021

摘要:六斑刺鲀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品种,如何驯养成功并提高成活率是其目前人工驯养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题。本文介绍了如何针对野生六斑刺鲀自然习性,选用适宜的活饵料,通过投喂过程中逐步调整不同饵料混合比例,使野生六斑刺鲀在人工驯养条件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成功提高六斑刺鲀在人工驯养环境下的驯养成功率和成活率,从而为下一步实现其人工繁殖与规模化养殖奠定技术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不同地理群体魁蚶主要可量性状特征分析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我国大连、荣成、秦皇岛和韩国统营4个野生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群体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等可量性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软体质量和体质量计算得到出肉率。结果显示,韩国统营群体出肉率最高,为62.4%,极显著高于其他群体(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连群体各性状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荣成群体、韩国统营群体除壳宽与其他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外(P>0.05),其他性状之间均极显著相关(P<0.01),而秦皇岛群体壳长、壳高、壳宽之间以及体质量与软体质量之间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各形态性状对软体质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大连、荣成和秦皇岛群体的壳长对软体质量直接效应最大,而韩国统营群体壳高对软体质量的直接效应最大。以软体质量为因变量,壳长、壳高、壳宽为自变量建立了4个魁蚶群体软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连群体与荣成群体亲缘关系较近,与韩国统营群体亲缘关系最远。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地理群体魁蚶的可量性状特征以及根据形态特征区分不同地理群体魁蚶的方法,对于指导魁蚶苗种繁育过程中经济性状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可为魁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魁蚶 通径分析 回归方程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鱼蛙病毒和鳜弹状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可同时检测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鳜鱼蛙病毒(Sini perca chuatsi ranairidovirus,SCRIV)和鳜弹状病毒(Sini 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的三重PCR检测方法,为鳜鱼等养殖品种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方法支撑.[方法]根据ISKNV MCP基因、SCRIV MCP基因和SCRV N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对PCR扩增反应中的退火温度和引物用量进行优化,建立可同时检测ISKNV、SCRIV和SCRV的三重PCR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备测病毒为IPNV、GCRV、KHV、SGIV、NNV、TiLV和SVCV),对22份疑似感染ISKNV、SCRIV和SCRV的样品分别进行单一和三重PCR检测.[结果]成功建立了三重PCR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同时检测ISKNV、SCRIV和SCRV,特异性较好,对IPNV、GCRV、KHV、SGIV、NNV、TiLV、SVCV等无扩增;该方法敏感性好,对3种病毒核酸的检测下限均为0.01 ng/μL;利用该方法和3种病毒单一PCR方法同时对2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种方法吻合率为100%,其中ISKNV阳性率为27%、SCRIV阳性率为41%、SCRV阳性率为9%、ISKNV和SCRIV混合感染阳性率均为9%,无ISKNV、SCRIV和SCRV混合感染.[结论]建立的三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可对这3种病毒进行快速鉴别诊断.

关键词: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鱼蛙病毒;鳜弹状病毒;三重PCR;混合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分析对中国对虾Myostatin基因调控的肌肉生长相关基因的筛选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yostatin (Mstn)即肌肉生长抑制素,在脊椎动物中是胚胎期肌肉形成和成体肌肉生长的主要调控因子之一,通过抑制肌细胞的扩增和分化而抑制肌肉的生长和发育。为了筛选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Mstn调控的肌肉生长相关的基因,为肌肉生长调控机理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PBS对照组和Mstn表达抑制组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Mstn表达被抑制后,共筛选到165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05个显著上调,852个显著下调。参考脊椎动物Mstn调控的肌肉生长经典信号通路TGF-β/Smad和MAPK通路及差异基因功能已有报道,初步筛选出29个Mstn调控的与肌肉生长相关的基因。在涉及TGF-β/Smad和MAPK通路的16个基因中,除ActRI被检测到略微上调外,其他基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调;在另外13个涉及蜕皮、肌肉生长等过程的基因中,促进肌肉生长的基因显示为上调。前期的研究表明,Mstn可能同脊椎动物功能类似,在中国对虾中负向调控肌肉生长,而本研究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为阐明对虾的肌肉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Mstn 转录组 基因筛选 信号通路 肌肉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事业单位科技成果投资核算若干问题探析

新会计 2021

摘要:科技成果投资是事业单位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随着《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主席令第三十二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6]16号)的颁布,科技成果投资将成为事业单位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有必要规范其核算方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本文从事业科技成果投资的实务出发,对政府会计准则中长期股份投资核算中初始成本、后续计量等规则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加强科技成果核算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科技成果入股 核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骤降对近江牡蛎和长牡蛎能量收支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盐度骤降(盐度分别为10、20,自然海水为对照组)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盐度骤降对长牡蛎和近江牡蛎的耗氧率(OR)、排氨率(NR)、排粪率(FER)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2种牡蛎对盐度骤降的响应存在差异。长牡蛎的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IR)和排粪率均在自然海水中最高,低盐对长牡蛎产生不同程度的胁迫。而近江牡蛎在盐度为20时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其他盐度处理组。通过测定不同规格牡蛎的代谢率,建立2种牡蛎在不同盐度下的代谢率与规格(湿重)的回归方程,该方程符合幂指数:Y=aWb。通过归一化处理,比较湿重在20 g时,2种牡蛎的能量分配差异。盐度为20时,近江牡蛎的呼吸代谢较强(呼吸能占16.1%),而长牡蛎在自然海水中呼吸代谢较强(呼吸能占7.8%),2种牡蛎的呼吸代谢均在盐度为10时较低,其中,长牡蛎呼吸能仅占0.7%。研究表明,盐度骤降对长牡蛎的影响大于近江牡蛎,小幅度的盐度骤降对近江牡蛎的能量代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从能量代谢角度,探讨了近江牡蛎和长牡蛎对盐度骤变的响应,可为牡蛎礁修复工作和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盐度 长牡蛎 近江牡蛎 能量收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摄食活动对球等鞭金藻产生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二甲基巯丙酸(DMSP)含量较高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实验藻种,在室内模拟了静水和扰动2种条件下水体中二甲基硫化物[DMS(P)]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贝类粪便中DMS(P)的释放过程对水体DMS(P)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静水条件下,4种贝类的摄食对微藻二甲基硫(DMS)的释放无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但通过生物沉积显著降低了水体中颗粒态DMSP(DMSPp)含量(P<0.05),其中,约40%摄入的DMSPp转化为粪便DMSP(DMSPf).扰动条件显示,DMSPf会随水体扰动而扩散于水体中,进而增加水体中总悬浮态DMAP(DMSPt)和DMS的量;原水总水体扰动实验中,与对照组(0 r/min)相比,实验组DMS和DMSPt最大,分别增加了16.8%和38.5倍.定量粪便扰动实验显示,在装有0.08 g粪便的1 L去DMS海水中,随着扰动程度的增加,水体中的DMS和DMSPt也相应增加,与对照组的7.6和906.4 nmol/L相比,最大可升高至21.3和2505.9 nmol/L,分别增加了180%和174%.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贝类摄食活动对海洋硫循环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摄食活动;浮游植物;二甲基硫化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及Biolog-ECO方法的雄安新区鲥鯸淀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渔业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生态循环的影响,基于高通量测序与Biolog-ECO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白洋淀鲥鯸淀湿地浮游微生物和不同基质附着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碳源利用能力。结果表明:鲥鯸淀湿地中优势菌群为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其中,浮游细菌与附着细菌在组成及丰度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蓝细菌门是浮游细菌第一优势菌门,疣微菌门是附着细菌第一优势菌门;Biolog-ECO板中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ur development, AWCD)检测发现,不同微生物组的碳源利用能力与时间表现出正相关性;浮游生物的变化幅度最大,说明对碳源利用能力最强,其生物活性明显高于附着微生物,不同基质上的附着微生物活性依次为人工水草>芦苇>棕榈片>网片基质;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微生物群落代谢作用的主要碳源类型为氨基酸类、聚合糖类和醇类,不同微生物群落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氨基酸类和聚合糖类碳源的利用上。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是导致微生物利用碳源整体能力和偏好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附着细菌而言,浮游细菌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雄安新区 鲥鯸淀 高通量测序 Biolog-ECO 浮游细菌 附着细菌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越渔业合作潜力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农学学报 2021

摘要:越南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唯一一个与中国海陆相连的国家。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相关数据库,对越南渔业资源、产量规模、养殖和捕捞模式、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越南渔业管理架构、科研院所及渔业政策进行详尽阐释,分析越南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中越渔业合作潜力,并结合当前形势下中越渔业产业发展及合作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数字政府引导助推水产业的恢复,加速水产业全行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凭借电商平台整合产销对接,依靠互联网助力线上的洽谈与交流,秉承"搁置争议,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加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未来发展策略。

关键词: 越南 渔业 一带一路 合作 策略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简述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中国农村科技 202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