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绿豆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绿豆基因组SSR、EST-SSR、STS和普通菜豆基因组SSR等标记构建绿豆遗传连锁图谱,为绿豆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新品种等研究搭建技术平台。【方法】利用澳大利亚引进的Berken(高感豆象绿豆栽培种)×ACC41(高抗豆象绿豆野生种)及其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ed line,RIL)群体,对6 686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及多态性筛选,包括6 100对绿豆基因组SSR、149对EST-SSR、13对STS和424对普通菜豆基因组SSR引物,将亲本间多态性引物,进一步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结合前期研究的分子标记数据,利用Mapmarker/Exp 3.0软件构建遗传图谱,并设置LOD≥3.0,最大图距50.00 cM。用Joinmap 4.0软件进行图谱整合。【结果】用2个亲本共筛选了6 686对SSR引物,共有3 691对引物有稳定的扩增产物,得到有多态的引物有588对。其中,通过磁珠富集法开发的绿豆SSR引物6 100对,有效扩增3 459对,有效扩增率56.7%,得到多态性引物559对;通过转录组测序开发的绿豆MGCP引物149对,有效扩增126对,有效扩增率84.6%,得到多态性引物21对;通过磁珠富集法开发的菜豆SSR引物424对,有效扩增97对,有效扩增率22.9%,得到多态性引物6对;绿豆STS引物13对,有效扩增9对,有效扩增率69.2%,得到多态性引物2对。表明不同来源和种类的SSR引物在RIL群体亲本中的有效扩增率有明显差别,绿豆EST-SSR引物(84.6%)最高,绿豆STS引物(69.2%)和SSR引物(55.7%)次之,菜豆SSR引物(22.9%)最低。获得一张含有585个标记(499个SSR标记、74个RFLP标记、9个STS标记和3个RAPD标记)的绿豆遗传图谱,图谱总长732.9 cM,包括11个连锁群,每个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25 cM,平均长度为66.63 cM。每个连锁群长度为45.2—112.8 cM,每条染色体上面的标记数为35—92个,平均53.18个。标记位点数最多的连锁群LG1含92个标记,长度为112.8 cM;标记位点数最少的连锁群LG11仅含有35个标记,长度为48.7 cM。对图谱的585个标记位点进行χ2测验,在P<0.05和P<0.01条件下,分别有79个和151个标记表现为偏分离,占总标记位点数的39.3%。【结论】构建了一张目前国内外发表的标记数最多、密度最高的绿豆遗传连锁图谱。

关键词: 绿豆 遗传连锁图谱 标记

2010-201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监测

植物保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产生并成为优势小种是造成品种抗锈性丧失及历次条锈病大流行的先决因素。为了系统监测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对2010-2012年采自甘肃省28个县(市)的1 008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10、2011和2012年分别监测到30、23和25个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优势小种仍为CYR33和CYR32,其中CYR33出现频率分别为19.06%、29.88%和16.29%;CYR32出现频率分别为24.49%、16.69%和30.57%;其次为2010年首次监测到的感染‘贵农22’的新致病类型G22-9,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81%、7.99%和10.86%,在2012年已上升为继CYR33和CYR32之后的第三位小种类型;同时在2011年监测到新致病类型G22-14,其出现频率也较高,分别为7.40%和2.57%。感染‘贵农22’新菌系的出现及扩展,标志着我国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异,应引起育种和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砾粒径对砂田西瓜根际温度的效应

甘肃农业科技 2014

摘要:以不覆砂露地(CK)为对照,通过铺设砂石粒径为1~3 mm的毛砂、10~20 mm豆砂、80~120 mm扁平椭圆卵石和1~100 mm当地砂田普通混砂,研究不同粒径砂砾覆盖对砂田西瓜根际温度的效应,监测砂田0~25 cm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结果表明,砂田早春0~25 cm土壤日均温度比对照高0.3~3.0℃,日最高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层土壤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比对照滞后0.5~2.5 h。毛砂、豆砂、卵石和混砂覆盖下砂层5 cm处根际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0.03%、20.66%、0.47%、8.48%,除卵石外,早春其余粒径砂砾覆盖的砂田砂下5 cm处根际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砂层下5 cm处土壤温度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最大,其变化规律可用一元三次函数y=ax3+bx2+cx+d拟合,各处理拟合相关性系数均在0.87以上,其它土层曲线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粒径的砂砾覆盖0~25 cm土壤温度增加效应从高到低顺序为豆砂、毛砂、混砂、卵石,其增加幅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缓,豆砂和毛砂增温较慢,但增加幅度较大,卵石增温散温都快但增加量小。覆砂后0~25 cm根际最高温度毛砂、豆砂、卵石和混砂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2、2.00、0.64、1.04℃,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规律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西瓜 砂覆盖 砂石 粒径 根际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塗硫尿素缓控释肥的施用量对旱地全膜垄作侧播马铃薯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14

摘要:在旱地全膜垄作侧播马铃薯上施用不同比例塗硫尿素缓控释肥的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比例塗硫尿素缓控释肥较常规施肥增产1 647.7~8 750.0 kg/hm2,增产幅度7.4%~39.0%;100%施用缓控释肥的马铃薯平均折合产量31 164.8 kg/hm2,较常规施肥增产39.0%,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 缓控释肥 马铃薯 全膜垄作侧播 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果园水热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垄膜覆盖(T1)、覆草(T2)和免耕无覆盖(T3)等方法,测定分析陇东旱地果园水热状况,结果表明,0—60 cm土壤温度全年T1最高,萌芽开花期至果实膨大期T2温度最低,新梢停止生长期至落叶期T3温度最低。T1地表和20 cm土壤最高温度出现在6月上旬,40 cm和60 cm出现在8月上旬,表现为浅层(0—40 cm)最高温度出现提前,而T2和T3不同土层最高温度均在8月上旬。0—25 cm不同处理土壤温度表现为晴天最高,雨天最低。除7月至8月土壤温差以T1最大外,其余时期均以T3最大,全年T2温差最小。梨树生长前期(4—6月),T3土壤含水量最小,7月以后,T3最高。梨年生长周期中,T1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小,T3最大。不同土层T1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T3土壤容重最大,孔隙度最小;0—120 cm土层T1和T3土壤容重均表现为先升后降,T2为先降后稳定变化的特点。不同处理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而降低,T3降幅最大。地面覆盖减缓了土壤养分的流失,同时增加了土壤铁、锌、硼等元素含量。

关键词: 垄膜覆盖 土壤温湿度 土壤养分 旱地 梨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浸种试剂与红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关系

农家顾问 2014

摘要:采用滤纸培养皿法研究不同浓度聚乙二醇、硝酸钾、赤霉素试剂浸种对红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二醇浸种对红芪种子萌发无影响,但对红芪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00克/升的聚乙二醇能显著促进红芪根长及苗高.硝酸钾对红芪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红芪 浸种 试剂 聚乙二醇 培养皿法 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研院所内部控制研究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行,科研院所也面临着如何加强企业化管理的问题。文章围绕科研院所加强内部控制这一主题,分点阐述了科研院所加强内部控制之必要性,并给出了如何加强其内部控制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科研院所 内部控制 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叶草高产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14

摘要:三叶草又名车轴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叶细软,叶量丰富,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既可放养牲畜,又可饲喂草食性鱼类,是优质豆科牧草。同时,因其植株低矮,适应性强,也可作为城市绿化建植草坪植物。近年来,三叶草在城市绿化及公园、花园、校园、庭院美化中悄然兴起,已成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三叶草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1整地施肥三叶草种子细小,幼苗顶土力差,播种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4份甘肃小麦品种脂肪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的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面粉和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小麦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对面粉白度及面制品的色泽具有重要影响。为给甘肃省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04份甘肃省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功能标记LOX16、LOX18、PPO18、PPO16和PPO29检测TaLox-B1、PpoA1及Ppo-D1位点的等位变异,分析甘肃小麦品种资源中LOX和PPO活性基因的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甘肃小麦中,等位变异TaLox-B1a和TaLox-B1b的频率分别为22.12%和77.88%;其中,甘肃冬小麦品种高LOX活性等位变异TaLox-B1a的分布频率(30.56%)高于春小麦(3.13%)。等位变异Ppo-A1a、PpoA1b、Ppo-D1a和Ppo-D1b的频率分别为49.04%、50.96%、50.96%和49.04%;两个PPO基因的等位变异组合Ppo-A1a/Ppo-D1b、Ppo-A1a/Ppo-D1a、Ppo-A1b/Ppo-D1b和Ppo-A1b/Ppo-D1a的分布频率依次为28.85%、20.19%、20.19%和30.77%。说明在甘肃小麦品种中,低LOX活性等位变异(TaLox-B1b)品种比例较高;低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b、Ppo-D1a)品种分布比例略高于高PPO活性类型;其中,32份小麦品种在TaLox-B1、Ppo-A1和Ppo-D1三个位点同时含有高LOX活性和低PPO活性的等位变异。

关键词: 甘肃小麦 脂肪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 等位变异 功能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新品种陇番1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陇番11号是以2032为母本,以2125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晚熟番茄一代杂种。从开花到果实成熟需56 d(天)左右,无限生长类型,第7~8节出现第1花序,果实圆形,成熟果粉红色,平均单果质量195.2 g,果实硬度1.02 kg·cm-2,耐贮运;抗叶霉病,中抗早疫病;保护地栽培每株留4穗果时,每667 m2产量7 600 kg左右,适宜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

关键词: 番茄 陇番11号 一代杂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