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等氮量下不同分施次数对燥红壤N_2O排放的影响
《土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施肥次数对N_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一次性施氮(S1,将200 mg/kg氮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二次分施(S2,将200 mg/kg氮肥分两次平均施入土壤),三次分施(S3,将200 mg/kg氮肥分80、60、60 mg/kg 3次施入土壤)和空白(CK,不施肥)4个处理。培养在65%田间持水量,30℃恒温箱中进行。结果表明,氮肥施入显著促进土壤N_2O排放;等施氮量下,不同分施次数使土壤pH呈显著性差异,而土壤pH的差异又影响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施次数越多,土壤酸化程度越强,N_2O累积排放量越少。因此,在等施氮量下,要充分考虑土壤酸化、N_2O排放、NO–3-N积累以及施肥成本等,确定合理分施次数。


瓜尔豆种子萌发氮代谢关键酶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首次测定了瓜尔豆种子萌发三个不同时期硝酸还原酶(NR)活性、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及瓜尔豆种子萌发后根、茎部位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以期解析瓜尔豆种子萌发时氮代谢过程中关键酶活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和差异。


文昌鸡与北京油鸡肌肉组织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获得鸡不同肌肉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模式等表观遗传信息,试验以文昌鸡、北京油鸡及其杂交F1代基因组为试验材料,采用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了鸡胸肌和腿肌2个组织基因组在CCG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分析了不同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及特异性甲基化模式。结果表明:文昌鸡、北京油鸡及其正交F1代和反交F1代鸡的DNA甲基化程度均较高,其中胸肌基因组DNA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是(53.56±2.40)%、(52.82±0.85)%、(53.67±2.24)%、(54.82±2.42)%,腿肌基因组DNA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是(52.85±2.37)%、(53.48±0.96)%、(51.87±2.85)%、(53.15±0.96)%;胸肌和腿肌组织中全甲基化条带数均高于半甲基化条带数,非甲基化条带数均高于全甲基化、半甲基化条带数;在4个不同鸡群间,基因组甲基化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对部分甲基化位点进行回收,鉴定出6个存在甲基化修饰的基因(ADAMTS5基因、ATP2A2基因、C8H1ORF27基因、C-SNO基因、FAM91A1基因、FBXO33基因)。说明鸡肌肉组织甲基化多态性丰富,且不同遗传背景会造成部分基因甲基化的差异。


海南玉米小斑病菌室内药剂筛选及对戊唑醇、嘧菌酯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7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CM-4的抑菌效果和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和嘧菌酯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菌株CM-4的抑菌效果,并根据初筛结果,对来自海南省8个市县的36株玉米小斑病菌进行戊唑醇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430g/L戊唑醇SC和250g/L嘧菌酯SC的抑菌效果较好,70%甲基硫菌灵WP和50%多灵菌WP的抑菌效果较差。敏感性测定中,430g/L戊唑醇SC的EC50均值为7.389 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出现了2个明显的峰值,检验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出现敏感性下降的菌株。250g/L嘧菌酯SC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单一连续性曲线,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均值5.699 5μg/mL可作为玉米小斑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可为病原菌抗性研究和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指导田间用药。


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脂肽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解淀粉芽孢杆菌作为益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领域,其产生的抗菌脂肽在植物病害防控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绿色、安全、高效等优势。该研究从抗菌脂肽类型、抗菌脂肽合成酶相关基因、抗菌脂肽生防作用及抑菌机理、通过突变菌株的选育和发酵工艺提高抗菌脂肽产量等方面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脂肽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大麻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麻叶斑病是大麻生产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发病初期叶片边缘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湿度大时叶片上布满病斑,严重时会造成叶片萎蔫甚至脱落,对麻的产量和品种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明确大麻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将从山西大麻种植基地采集到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后,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与链格孢的序列同源性为100%,因此鉴定大麻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这是链格孢在国内大麻上引起叶斑病的首次报道,为以后大麻生产上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
《中国植保导刊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多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通过浸叶法测定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等14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并选室内毒力较高的杀虫剂开展田间试验以验证其防效。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虫剂中,以乙基多杀菌素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最高,LC_(50)(致死中浓度)为31.97 mg/L;啶虫脒(LC_(50)=70.27 mg/L)、甲维盐(LC_(50)=96.41 mg/L)、噻虫嗪(LC_(50)=138.13 mg/L)、高效氯氰菊酯(LC_(50)=142.64 mg/L)也具有较高毒力;吡虫啉(LC_(50)=249.97 mg/L)、噻虫胺(LC_(50)=272.99 mg/L)毒力一般;其他药剂毒力较低(LC_(50)>350 mg/L),杀虫单对黄曲条跳甲则基本无效(LC_(50)>2 000 mg/L)。田间试验表明,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白萝卜田黄曲条跳甲防效较好,药后第7天防效大于80%。综合分析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噻虫嗪等药剂可作为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的候选药剂。


不同气调包装结合低温处理对鲜切菠萝贮藏品质的影响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找到更好的保持鲜切菠萝贮藏品质的方法,以巴厘菠萝为试材,研究不同气调包装结合低温处理对鲜切菠萝贮藏期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重率、褐变度、硬度、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调包装结合低温处理可更好地保持鲜切菠萝的贮藏品质,在多个处理之中,4%O2+5%CO2+91%N2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组对比,4%O2+5%CO2+91%N2处理组有效地保持了鲜切菠萝的品质,整个贮藏期间鲜切菠萝的失重率减少了14.06~18.53个百分点,褐变度降低了1.5~3个百分点,果实硬度提高了3.87~12.59 N,总可溶性固定物第20天时处理组比对照组高1.83个百分点;另外,4%O2+5%CO2+91%N2处理组比对照组PPO活性降低了14.11~60.06 U·min-1·g-1,POD活性降低了29.84~47.33 U·min-1·g-1,有效地降低了酶活性,减缓了鲜切菠萝褐变的发生和维生素C的氧化,第20天时处理组维生素C的含量比对照组高12.22 mg/100 g。经处理后贮藏,鲜切菠萝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水分的流失减少,感官品质保持较好,保质期从4 d延长到了15 d的较长的期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