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干旱区生物菌肥替代氮肥对裸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摘要:生物菌肥作为一种新兴肥料,具有促进农作物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作用。为探究氮肥配施生物菌肥对燕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裸燕麦(坝莜八号)为试验材料,于2015年—2017年期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试验设置5个施肥梯度,施氮量分别为90 kgN·hm~(-2)、67.5 kgN·hm~(-2)、45、22.5kgN·hm~(-2)和0 kgN·hm~(-2),其中除90 kgN·hm~(-2)施肥处理外,其余处理均采用生物菌肥拌种(22.5 kg·hm~(-2))和三叶期喷施(15 kg·hm~(-2))。结果表明:生物菌肥替代氮肥可以维持燕麦产量,且对燕麦生育期进程影响较小。施用生物菌肥并减氮处理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与常规施肥处理间均差异不显著,但试验年份显著影响燕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生物菌肥拌种结合三叶期喷施替代氮肥45 kgN·hm~(-2)时,燕麦籽粒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最佳,比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高7.9%、10.3%和12.2%。生物菌肥替代氮肥能维持燕麦产量,同时减少化肥投入,提高经济效益,为区域燕麦绿色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杜蒙羊肉用性能活体检测及屠宰性能对比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2
摘要:[目的]评价杜蒙羊的肉用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方法]选取60只杜蒙羊,公母各半,于5月龄时利用超声波背膘检测仪对羊只进行活体肉用性能检测,于6月龄时对羊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屠宰性能指标以及肉品质和安全性评价指标;对杜蒙羊公羊和母羊的活体肉用性能指标、主要屠宰性能指标、肉品质和安全性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杜蒙羊活体肉用性能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公羊的腰肌厚度和眼肌面积显著(P<0.05)大于母羊,背膘厚度与母羊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后肉用性能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公羊的背脂厚和眼肌面积显著(P<0.05)大于母羊。屠宰性能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杜蒙羊公羊的胴体重、净肉重、宰前活重均显著(P<0.05)高于母羊,公羊的屠宰率、胴体净肉率高于母羊,但无显著(P>0.05)差异;母羊的大腿骨重、小腿骨重、大腿骨长、小腿骨长均显著(P<0.05)低于公羊,公羊和母羊的4个骨指标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大腿骨重和小腿骨重更接近线性相关。肉品质和安全性评价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杜蒙羊公羊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P<0.05)低于母羊;公羊的胴体肌肉水分含量与母羊差异不显著(P>0.05);公羊和母羊肌肉中的铅、铬、汞、砷元素含量均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GB 18406.3—2001),母羊肌肉中的铬含量和汞含量显著(P<0.05)低于公羊。[结论]杜蒙羊公羊的活体肉用性能和屠宰性能优于母羊,母羊的肉品质优于公羊。


肉羊冷季低成本养殖模式及产业化应用思考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2
摘要:冷季对我国北方牧区肉羊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放牧母羊因抗寒而导致机体热量损失,进而造成饲料报酬降低,是冷季放牧补饲生产方式养殖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低成本生产是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肉羊冷季放牧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低成本生产模式的重要性;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了我国北方牧区肉羊冷季低成本养殖模式,从配制低成本全混合日粮、转变生产方式和建设福利型低成本暖舍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模式的内涵,从暖舍内环境质量指标、饲养效果和成本比较三方面初步分析了该技术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提出了北方牧区肉羊冷季低成本养殖模式的产业化应用思考,以期为加快转变我国北方牧区肉羊冷季生产方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成本 养殖模式 冷季 肉羊 实践效果 产业化应用


基于ICP-MS分析的苜蓿矿质元素含量特征与评价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进口和国产苜蓿总体矿质差异,以国产和进口苜蓿为对象,采用石墨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 P-M S)法分析干草中磷、钾和锌等17种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并对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中矿质元素种类丰富而含量变异较大,平均含量最高的是K元素,其次是Ca>M g>Na>P,Al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11种微量元素.Cu、K、M g、Al、K、Ca两两元素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Ca、Cu、Mg、K、Zn、Co和Na是苜蓿干草的主要特征矿质元素,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4.90%.进口苜蓿中K、Ca、Mg、Cu含量显著高于国产苜蓿,而国产苜蓿中Na和Co含量显著高于进口苜蓿.针对国产苜蓿营养缺乏,应在选种和肥料管理中重视增施钾肥和其他微量元素,合理利用苜蓿草产品.
关键词: 苜蓿;矿质元素;含量特征;营养评价;ICP-MS法


224个谷子品种农艺性状聚类和相关性分析
《种子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不同生态区224个谷子品种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1.20%~110.70%,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籽粒颜色、穗重、穗粒重、码粒数、单株草重、米色、穗型、茎秆粗度、籽粒形状、植株颜色、穗颈形状、穗码密度、穗粗、护颖颜色、刚毛长度、穗颈长度、穗长、刚毛颜色、花药颜色、倒二叶宽、抽穗期、千粒重、株高、伸长节节数、叶姿、倒二叶长.单株穗粒重与穗重、单株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用Ward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发现,当欧式距离为19时,224个谷子品种可以分为六大类群,第Ⅰ类群(83份材料)生育期较短,属早熟类型,千粒重较大,穗较粗,但其他性状属于中等水平;第Ⅱ类群(64份材料)生育期相对较短,穗重、穗粒重在各类群中处于较高水平;第Ⅲ类群(41份材料)生育期最长,属晚熟类型,株高较高,分蘖较少,产量较低;第Ⅳ类群(25份材料)生育期较长,属中晚熟类型,株高较低,分蘖数较少,产量属中下等水平;第Ⅴ类群(1份材料)生育期较长,属中晚熟类型,刚毛较长,叶片较窄,株高较高,分蘖数较多,单株草重最大,千粒重和产量属中上等水平;第Ⅵ类群(5份材料)属早熟类型,刚毛长度长,倒二叶最短,株高最矮,分蘖数较多,产量属中下等水平.
关键词: 谷子;农艺性状;相关性;聚类分析


苜蓿抗寒性对秋季施用钾肥种类及用量的生理响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施用不同钾肥下的苜蓿越冬器官在低温处理下生理特性的变化,探讨苜蓿抗寒性对秋季施用钾肥种类及用量的响应,以北极熊紫花苜蓿品种为供试材料,于秋季施用K2 SO4和KCl两种钾肥,施用量为0、50、100、150、200 kg?hm-2K2O(用K0、K1、K2、K3、K4表示),于苜蓿越冬前期挖取越冬材料,进行模拟低温处理(4℃,-20℃),测定苜蓿根颈相对电导率、自由水、束缚水、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KCl和K2 SO4两种钾肥,-20℃处理下苜蓿根颈自由水含量较4℃处理分别降低了11%~26%和9%~51%,自由水/束缚水较4℃处理分别降低了15.09%~53.56%和22.95%~71.98%;KCl和K2 SO4两种钾肥,-20℃处理下苜蓿根颈相对电导率较4℃处理分别增长了129.70%~170.10%和53.39%~143.52%,束缚水含量较4℃处理分别增长了4.89%~88.21%和16.30%~164.49%,游离氨基酸含量较4℃处理分别增长了7.01%~50.32%和6.40%~82.69%,脯氨酸含量较4℃处理分别增长了1.71%~18.10%和3.40%~29.67%;在-20℃处理下K2 SO4肥处理的苜蓿根颈束缚水、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KCl肥处理,且在K3处理的施肥量为150 kg?hm-2 K2 O时束缚水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脯氨酸含量较KCl肥处理分别增长了12.50%、22.32%和1.53%,自由水含量、自由水/束缚水较KCl肥处理分别降低了14.91%和24.71%.因此,秋季施用150 kg?hm-2 K2 O的K2 SO4肥最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主要通过提高游离氨基酸、脯氨酸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和自由水/束缚水,提高苜蓿抗寒性.


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对苦荬菜青贮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对苦荬菜(Lactuca indica)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蒙早'苦荬菜为原料,设置对照(CK组)、单独添加植物乳杆菌(LP组)、单独添加布氏乳杆菌(LB组)和混合添加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LP+LB组)4个处理,青贮60天后,进行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对苦荬菜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加入乳酸菌添加剂后苦荬菜青贮饲料的pH值显著低于CK组(P<0.05),乳酸菌数量均有所增加(P<0.05);LB组的酵母菌数量最少(P<0.05);LP组和LP+LB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CK组和LB组(P<0.05);LB组的乙酸含量最高(P<0.05).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LP组的青贮品质最好.综上所述,单独或混合添加不同发酵类型乳酸菌均能改善苦荬菜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其中植物乳杆菌更适宜用作添加剂调制苦荬菜青贮饲料.


沙打旺黄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黄萎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自疑似感染黄萎病沙打旺植株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依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同时在室内条件下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分别利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特异性引物对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和交配型进行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3株病原菌菌株,其形态学特征和培养性状基本相似,经鉴定引起沙打旺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该菌具有较宽的温度和酸碱度适应范围,最适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25℃,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分别为pH 7~9和pH 6~7;该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D-甘露醇,最适生长氮源为牛肉膏和胰蛋白胨,最适产孢氮源为甘氨酸.分离获得的13株大丽轮枝菌菌株均属于2号生理小种和MAT1-2-1交配型,表明无性繁殖可能是大丽轮枝菌的主要繁殖形式.
关键词: 沙打旺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生物学特性 生理小种 交配型


干旱胁迫下不同来源多根葱根系及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内蒙古草原多根葱的抗旱性及抗旱机制。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为对照(CK),25%土壤相对含水量干旱胁迫30 d为处理,在干旱胁迫下对不同来源多根葱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叶片光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子王旗多根葱在干旱胁迫下与赤峰、鄂尔多斯相比,保持相对较高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直径为0~0.5 mm的根长,根系生长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相对较小,叶绿体在干旱胁迫下的稳定性相对较好,抗旱性较强;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赤峰、鄂尔多斯多根葱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P<0.05),但对四子王旗多根葱无显著影响(P>0.05)。干旱胁迫处理下多根葱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叶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显著上升;干旱胁迫促进了多根葱叶片气孔关闭,降低了蒸腾,减少水分的散失。不同样地多根葱根系特征、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和光合特性在相同处理下存在一定的差异;四子王旗多根葱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相对较小,耐旱性较强。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和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田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深翻+重耙(SDH)、深松+重耙(SSH)、深松浅翻+重耙(SSS)、重耙(SH)、旋耕(SRT)、免耕(SZT)和传统耕作(CK)7个耕作处理,其中秸秆不还田传统耕作(CK)为对照组,探究2年内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确定提升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地力和优化土壤结构的最佳耕作方式,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浅翻+重耙处理在0~60 cm土层均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大团粒结构.各处理土壤容重在0~60 cm土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孔隙度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40~60 cm土层,深翻+重耙、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重耙处理较为显著的降低耕地容重,分别降低了11.00%、9.00%和5.00%,同时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两年内各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时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灌浆期达到峰值.[结论]在设置的7个耕作处理中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重耙较其他处理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能力强,为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可优先选用深松及深松浅翻作为试验地玉米种植的耕作方式.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土壤 物理性状 深松 深松浅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