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目的]探究耕作方式、灌水量及其互作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内蒙古赤峰市,选取耕作方式和灌水量两个因素,耕作方式设置旋耕秸秆还田常规播种(XG)、秸秆还田免耕播种(MG)、传统翻耕播种(CT)、深松秸秆还田播种(SS)4种方式,灌水量设置900、1350、1800、2250、2700 m3/hm25个水平,测定小麦出苗率、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性状及籽粒产量等指标,并对各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MG耕作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平均出苗率为96.55%.除CT外,XG、MG、SS耕作方式下小麦成熟期株高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逐渐增高,最高值分别为93.52、95.67、94.00 cm.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均有影响,不同灌水量处理小麦叶面积指数差异显著(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5个灌水量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有差异,MG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高于其他耕作方式,且差异显著(P<0.05);灌水量2700 m3/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8152.63 kg/hm2,其次是灌水量2250 m3/hm2处理,产量为6493.55 kg/hm2.[结论]赤峰市的小麦种植可以采用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结合灌水量1350~2250 m3/hm2,可达到节水和有效提高产量的目的.


嫁接茄子不同器官丙酮浸提液对黄萎病诱导抗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嫁接茄子植株不同器官(根、茎、叶)为试材,用丙酮分别对其进行浸提,采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与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茄子幼苗期(2叶1心)在其诱导处理(灌根)后对植株病株率、病情指数以及诱导抗性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中对茄子黄萎病进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过丙根、丙茎与丙叶诱导处理后茄子植株病株率与丙CK相比分别降低31.82%~100.00%、18.21%~33.74%、9.90%~66.93%,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4.40%~100.00%、18.98%~52.65%、10.03%~56.86%,平均诱导抗性效果达到76.33%、64.88%、58.44%,与丙C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人工接种病原菌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过丙根、丙茎与丙叶诱导处理后茄子植株病株率与丙CK相比分别降低16.89%~41.99%、13.40%~25.57%、8.06%~19.20%,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9.00%~46.23%、11.36%~32.59%、6.52%~42.97%,平均诱导抗性效果达到68.70%、63.32%、62.48%,与丙C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与人工接种病原菌激发病害试验中,诱导抗性效果强弱趋势均为丙根处理>丙茎处理>丙叶处理。
关键词: 嫁接茄子植株 不同器官 丙酮浸提液 茄子黄萎病 诱导抗性


氮素添加对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生产力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目的]研究氮素添加对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生产力的影响,提出在不同放牧背景下提升荒漠草原生产力的有效措施.[方法]以不同放牧强度下的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开展氮素添加试验,氮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CK)、7、14、21 g/(m2·a),分析历史放牧强度和年份对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氮素添加量对不同功能群植物生物量的作用.[结果]在少雨年份,植物群落的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多雨年份,中度放牧背景下植物群落的生物量最高.氮素添加可促进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背景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分别提高10%~65%和15%~35%;氮素添加在多雨年份可促进重度放牧背景下多年生丛生禾草生物量的增加,提高13%~23%.在实施氮素添加恢复措施的3年中,轻度放牧背景下最适氮素添加量分别为7、14、21 g/(m2·a),中度放牧背景下分别为14、14、7 g/(m2·a);重度放牧背景下第1年为21 g/(m2·a),后两年为不添加氮素.[结论]氮素添加可促进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背景下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增加;不同放牧背景下促进植物群落生物量恢复的最适氮素添加量不同,这与群落物种组成和年降水量相关.


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和功能肥对盐碱地的改良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为探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和有机硅功能底肥对河套灌区盐碱土壤碱化度、养分有效性及作物增产效果,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通过采取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1)有机硅土壤调理剂45 kg/hm2,有机硅功能肥7.5 kg/hm2;(2)有机硅土壤调理剂75 kg/hm2,有机硅功能底肥5 kg/hm2;(3)磷酸二铵16.3 kg/hm2,氯化钾16.5 kg/hm2,尿素11.5 kg/hm2.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后,可增加向日葵百粒重,进而增加向日葵产量,且随着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向日葵产量呈上升趋势,施用量为75 kg/hm2时,增产幅度为9.0%,增产效果显著.在基施有机硅土壤调理剂45 kg/hm2和追施有机硅功能肥7.5 kg/hm2的前提下经济效益最佳,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后,可增加土壤有效养分,降低土壤pH、含盐量、碱化度和容重,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和修复障碍层次.


一例大林羚肠毒血症的诊断
《野生动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临床病史、剖检病变、组织病理学、触片检查和毒素试验方法确诊了1例大林羚(Tragelaphus oryx)肠毒血症.1只15岁大林羚无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尸体角弓反张,典型病变为十二指肠和空肠严重出血性肠炎,肠壁变薄,肠管内有较多黑红色血样内容物,肠黏膜呈弥漫性暗红色与黑红色,皱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性坏死灶.特征性组织学病变为严重的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中毒性肝损伤和中毒性肾损伤.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层出血、坏死,多数区域呈均质红染;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变性、散在坏死.在肠黏膜触片上可见散在或成簇分布的单个或成双的革兰阳性粗大的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小白鼠毒素试验结果显示,接种肠内容物后13~18 h试验小白鼠均死亡.
关键词: 大林羚 肠毒血症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中毒性肝损伤 产气荚膜梭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刺激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对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外培养的奶牛中性粒细胞为研究对象,用瑞氏姬姆萨染色和台盼蓝拒染法对分离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进行鉴定和活性检测,ELISA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体外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L-1β、TNF-α、IL-10及IL-8的分泌情况,Western blot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体外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NF-κB的激活效应.结果显示,体外分离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纯度达99%,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性逐渐降低.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3 h~24 h刺激时间范围内,随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时间的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体外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IL-10、TNF-α、IL-1β和IL-8的分泌量均显著升高(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15 min~120 min刺激时间范围内,随着SA113感染时间的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体外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IκBα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01).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培养了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SA113株)刺激体外分离培养的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过程中细胞因子IL-10、TNF-α、IL-1β和IL-8的分泌量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这一促进作用可能与NF-κB的激活有关,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的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调控作用.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核因子-κB 细胞因子 奶牛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的田间防效分析
《北方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化学药剂和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和产量影响。【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用30%甲霜·噁霉灵水剂(600、750、900 mL/hm~2)、北农13号种衣剂(33.00、41.25、55.05 m L/hm~2)、40%甲基硫菌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0、400.5、600.0 mL/hm~2)、坤益健微生物菌剂(1 125 g/hm~2)、益普微生物菌剂(3 375 g/hm~2)为供试药剂,以不施药剂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间马铃薯苗期出苗率、收获期枯萎病防治效果及马铃薯增产量的差异。【结果】不同处理的出苗率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出苗率均在94.00%以上,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并未抑制马铃薯的出苗。化学药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900 mL/hm~2喷淋、北农13号种衣剂55.05 m L/hm~2拌种对马铃薯枯萎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6.70%和64.60%;坤益健微生物菌剂和益普微生物菌剂拌种的防效分别为59.66%和58.00%。30%甲霜·噁霉灵水剂900 mL/hm~2处理和坤益健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量分别为289.03、202.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9.50%、15.28%,而40%甲基硫菌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0 mL/hm~2处理增产效果最低,增产量为60.03 kg/hm~2,增产率仅为3.70%。【结论】供试药剂对马铃薯安全;30%甲霜·噁霉灵水剂900 mL/hm~2喷淋、北农13号种衣剂55.05 mL/hm~2拌种和坤益健微生物菌剂1 125 g/hm~2拌种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马铃薯增产率较高,可作为防控马铃薯枯萎病的药剂。


不同播种期和密度对蒙啤麦6号产量的影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摘要:寻求大麦新品种蒙啤麦6号在内蒙古东部区不同播种期、密度与产量的关系,集成在该生态环境下的最佳配套高产栽培措施。试验于2019年和2020年进行。以蒙啤麦6号为试材,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播种期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共计25个处理组合。结果表明,播种期和密度对蒙啤麦6号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播种期以5月20—30日为宜,密度以450~600万株·hm~(-2)基本苗为宜。在此条件下,籽粒产量达到最大,为5 039.25~5 400.00 kg·hm~(-2)。


苹果树腐烂病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中国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从内蒙古达茂草原采集土样,利用逐级稀释法分离菌株;以苹果树腐烂病病菌(Cytosporamali)QH2为供试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离体枝条法、抑菌谱,结合耐盐、耐紫外的稳定性测定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6份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细菌288株、放线菌54株,经筛选得到DM5-29和DM3-18.DM5-29和DM3-18对C.maliQH2的皿内拮抗圈在1 cm以上,在金红和黄太平枝条上的防效分别在64%、77%以上,抑菌谱广,发酵液紫外照射120 min后仍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一定的拮抗活性,可分别在5%NaCl与12%NaCl中生长,鉴定确定DM5-2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DM3-1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atrophaeus),2个菌株对苹果树腐烂病均有良好的拮抗效果,抗逆性强、抑菌谱广,有应用潜力.
关键词: 苹果树腐烂病 生物防治 贝莱斯芽孢杆菌 萎缩芽孢杆菌 土壤


氮水添加对放牧背景下荒漠草原生产力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分与氮素作为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生产力的共同限制性因子在退化草原的生态快速修复过程中备受关注.以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围封模拟放牧利用实验,同时添加氮素和水分.通过分析历史放牧强度与年份对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添加氮素和水分对不同功能群植物生物量的作用,探讨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草原生产力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实现荒漠草原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显示,降雨量与放牧强度决定着短花针茅草原的植物群落结构.氮素和水分添加可分别提升11%-29%和12%-32%的群落地上生物量,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功能群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对氮素与水分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多年生丛生禾草对氮素和水分添加响应最敏感.氮素与水分添加可显著提高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地上生物量,但与自然降水量相关.氮素添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在正常降雨和稍旱年份作用显著,而水分添加在干旱年份作用显著.在正常降雨年份,以半灌木植物为优势种的轻度放牧背景以添加水分对提升生产力最宜,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和半灌木为共优种的中度放牧背景和以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优势种的重度放牧以同时添加水分和氮素对提升生产力最为宜;在干旱年份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均以同时添加水分和氮素对提升生产力最为宜.我们的结果表明了养分与资源的改善有利于退化短花针茅草原的快速恢复和可持续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