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背角无齿蚌稚蚌的生长和发育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具有食用、育珠、净水及生物监测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淡水双壳贝类。为把握其早期生活史过程中形态变化、器官发育和生长速率的特征,本研究对从脱落后第1~30天稚蚌期的个体开展了连续性、系统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稚蚌1~30 d的生长过程中,铰合部的前缘和后缘向上突起,壳顶相对向内收缩,前端生长迅速、向外侧扩展,后端向腹缘方向生长,而腹缘相对向后端生长。第1天,稚蚌出现了斧足;第4天,内脏团较为明显;第10天,鳃清晰可见,前、后闭壳肌已经形成;第15天,肠道和心脏清晰可见;第20天,进水管和出水管形成;第25天以后,稚蚌的器官已经全部发育完成。壳长、壳高和年龄之间呈指数型相关关系,壳长与壳高之间呈正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可为背角无齿蚌的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以及有效开发、利用其为水污染监测专用指示生物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
《水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该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6-2017年在莱州湾采用底拖网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共捕获鱼类52种。参照1982-1983年的历史资料确定评价标准,从鱼类种类组成与丰度、繁殖共位群和营养结构等角度,筛选适用于莱州湾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Fish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F-IBI)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到鱼类总种类数、冷温性鱼类比例、中上层鱼类种类数比例、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多样性指数、产浮性卵鱼类比例、产粘着性卵鱼类比例、低耐污鱼类种数比例、广食性鱼类比例、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比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比例和杂食性鱼类比例等12个参数指标。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F-IBI,结果显示:莱州湾水域的F-IBI得分为30,其完整性等级为"差",表明莱州湾水域生态健康状况差。建议采取面源污染控制和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渔业管理恢复莱州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
关键词: 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莱州湾 捕捞 陆源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三江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与展望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稻渔综合种养是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为水产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形成稻渔共生的新型复合立体稻田养殖技术模式,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广西三江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广西北部山区,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至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润扬大桥水下噪声特征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初探
《海洋湖沼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9年4月在长江镇江段润扬大桥正常通车状态时进行桥梁周边水域水下噪声特征测量,计算不同点位水下噪声平均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并进行带宽20 Hz-20 kHz的噪声频谱分析。结果表明:润扬大桥正常通车状态时周边水下噪声以低频为主(<200 Hz),主频率峰值范围为20-2000 Hz。桥梁下方水下噪声平均声压级为117.96±3.25 dB,大桥交通噪声被同频声场覆盖,主频率不明显。当船舶通过时噪声增益较为明显,能量集中于低频(1 kHz以下)部分,声压级集中在120-130 dB,将背景噪声(2000 m处)平均声压级提高了约7-17 dB。基于该水域可能存在的水生生物及其听阈特性评价水下噪声对其产生的潜在影响,为长江水生生物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体色鲤的生长、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及基因表达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福瑞鲤2号’鲤(Cyprinus carpio)在繁育过程中会出现橘红色个体,为了探讨鲤体色分化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利用‘福瑞鲤2号’构建具有青灰色和橘红色个体的家系,并对其生长性状、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黑色素合成通路(ko04916)及生长激素合成、释放和效应通路(ko04935)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青灰色组3月龄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均极显著大于橘红色组(P<0.01),其体长/体高显著大于橘红色组(P<0.05)。青灰色组皮肤中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橘红色组(P<0.05)。与青灰色组相比, dct、mc1r、mitfb、tyr和tyrp1等12个黑色素合成通路(ko04916)基因在橘红色组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降低(P<0.01),且gh、ghr和igf2等6个生长激素合成、释放和效应通路(ko04935)基因在橘红色组肌肉中的表达量也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此外,代谢通路内基因呈现共表达模式,代谢通路间共有基因在组织间呈现相似表达趋势。研究表明,鲤体色变异与黑色素合成通路存在密切关系,且不同体色个体表现出生长差异,推测与体色和生长调控通路间存在相同基因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长湖鱼类营养结构研究
《生物资源 》 2021
摘要: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7年秋季(10月)和2018年春季(3月)湖北省荆州长湖鱼类营养结构特征,构建了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双位图,并计算了7个相关的量化指标。结果显示:所采集的16种鱼类,δ13C均值范围为(-27.7±0.8)‰~(-24.8±0.1)‰,δ15N的均值范围为(11.4±0.3)‰~(16.6±0.5)‰。营养生态位分析显示,长湖鱼类以偏肉食性鱼类黄颡鱼的营养级最高(3.28±0.2),草鱼的营养级最低(1.74±0.1)。稳定同位素的量化指标表明,长湖春季鱼类群落核心生态位空间(standard ellipse area,SEA)、生态位总空间(total area,TA)和基础食物来源(δ13C range,CR)均高于秋季,两个季度的营养多样性(centrifugal distance,CD)和鱼类群落的整体密度(m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MNND)相似,但春季的营养长度(δ15N range,NR)和鱼类群落营养生态位分布范围(standard deviation of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SDNND)值低于秋季。说明春季长湖的生态位总空间(TA上升)和基础食物来源(CR上升)较为丰富,但因鱼类种类的食性相近,其群落的总食物链降低(NR下降)。该研究可为分析拆围后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积累基础数据,也为长湖的渔业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能量比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求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饲料的最适蛋白质能量比,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配制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6%、42%和48%,粗脂肪含量分别为8%、12%和16%,蛋能比为17.06~24.20mg/kJ的9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4.95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56 d。结果显示,由双因素分析方法得出,饲料的蛋白水平、脂肪水平和蛋能比水平均可显著影响红鳍东方鲀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且饲料蛋白为36%时,显著低于42%和48%组,但与饲料蛋白为42%和48%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在饲料脂肪为8%时,显著低于12%组,与饲料脂肪为12%与16%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外,饲料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生长和饲料利用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终末体重、FE、SGR均是Diet8(48/12)蛋白水平为48%、脂肪水平为12%处理组最高,显著高于Diet1(36/8)蛋白水平为36%和脂肪水平为8%处理组、Diet2(36/12)蛋白水平为36%和脂肪水平为12%处理组、Diet3(36/16)蛋白水平为36%和脂肪水平为16%处理组(P<0.05)与Diet4(42/8)蛋白水平为48%和脂肪水平为8%处理组、Diet5(42/12)蛋白水平为42%和脂肪水平为12%处理组、Diet6(42/16)蛋白水平为42%和脂肪水平为16%处理组、Diet7(48/8)蛋白水平为48%、脂肪水平为8%处理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根据研究结果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及蛋白质节约效应,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最适蛋白水平为42%,脂肪水平为12%,蛋能比为20.75 mg/kJ。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水槽和池塘两种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存活率、生长和性腺成熟的比较研究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流水槽-池塘接力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模式中的存活率、生长、性腺成熟、饵料系数的差异,以探索大口黑鲈流水槽-池塘接力养殖新模式的可行性。在8月初将大口黑鲈鱼苗(初始平均体重为23.933 g)分别放养于池塘和水槽中养殖,并于次年4月份将流水槽养殖的大口黑鲈转入池塘接力养殖至6月份,定期检测大口黑鲈生长、性腺成熟系数、饵料系数等。结果表明:流水槽养殖大口黑鲈存活率高于池塘养殖组,流水槽养殖组水质指标(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均优于池塘养殖组;在养殖前期,池塘组保持了生长优势,11月份开始生长减缓,每隔2个月体重存在显著差异,而流水槽养殖组鲈鱼体重在各月份之间差异显著;在各个采样时间点,池塘养殖组鲈鱼体重离散系数高于流水槽养殖组,而水槽组中离散系数随鲈鱼生长呈现波动起伏;3-4月份是大口黑鲈性腺发育期,在此阶段流水槽中鲈鱼的性腺成熟系数为3-6月中的最高;在整个养殖周期内3-4月份日增量最低。综上所述,在养殖前期,池塘组鲈鱼的生长略占优势,但在存活率、水质、饵料系数、性腺发育等方面劣于流水槽组;养殖后期,流水槽组存在饵料系数升高、个体差异增大、生长速率减缓等问题,从生长和经济成本的考虑转入池塘养殖更有利,因此流水槽-池塘接力养殖大口黑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4月份是将大口黑鲈从流水槽转移至池塘进行接力养殖的适宜时期。
关键词: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接力养殖模式 存活率 生长 性腺成熟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