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晚熟高产水稻新品种吉品关东107(系选)
《作物品种资源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吉品关东107(系选)是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于1986年从中国农科院引入的日本品种关东107中系选育成。株高90厘米左右,分蘖力强,单株有效穗数10.2个,叶片绿色,茎秆坚韧,抗倒伏,主穗平均113.1粒,结实率


吉林省优质稻米生产与对策
《吉林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水稻生产现状,气候条件,测评吉林省主推品种的品质后得出:1.吉林省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优质稻米生产所需要的光、温、水要求。2.吉林省目前推广品种的品质部分指标达国家颁布优质二级标准,综合评价为中质标准。3.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对稻米品质影响显著,不良环境条件下稻米商品品质下降明显。4.粗糙的稻米加工造成碎米增多,市场竞争力低,同时指出:加快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第一,培育优质稻米品质。第二,改善目前生产上的不良环境,推广先进技术。第三,提高稻米加工技术水平。


贵州不同海拔高度及播种期对大豆子粒化学成份组成的影响——Ⅱ.大豆子粒脂肪酸组成
《大豆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在贵州省地理纬度相近海拔高度不同的4个地点,分4个播期,进行了海拔高度与播种期对大豆子粒中5种脂肪酸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对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5种脂肪酸中,棕榈酸(16:0)和油酸(18:1)含量随试验地点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则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硬脂酸(18:0)虽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点间存在有显著差异,但未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趋势。本试验所设的1/4—16/5(日/月)的4个播期对脂肪酸含量影响甚微。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大豆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定位监测研究 第三报 施肥及种植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黑土开垦种植后,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单施化肥能提高作物产量,但土壤孔隙性、结构性较差。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呈增加趋势,有利于土壤物理环境的改善。玉米与大豆、牧草、绿肥等轮作、间作也有利于物理性状的改善。


大豆亲本杂交方式对后代的遗传变异及品系产量表现的影响 Ⅰ.单交与双交的比较研究
《作物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5—1990年用两套亲本的单、双交组合为材料,比较后代表现及选择效果,以明确双交是否较单交更优越。结果表明:单、双交组合F_2代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的平均表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无大差异。双交组合多数性状的变异幅度处在两个单交组合之间。除第二套组合双交的主茎节数同时显著少于两个单交外,其余性状均未能同时达到显著水平。按相同育种目标入选的高世代品系在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方面,双交均可获得与单交相似的选择效果。两个单交组合与相应的双交组合的F_4、F_5品系平均产量、20%高产品系平均产量、前二名高产品系平均产量的差异未能达到显著水平。看来,对产量进行选择,双交并不比单交更优越。


化学“杀雄剂2号”对水稻的化学杀雄效果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化学“杀雄剂2号”对水稻进行了不同药液浓度、不同品种(系)和不同叶枕距条件下的杀雄试验。结果表明:(1)“杀雄剂2号”对籼稻、粳稻及其中间类型的杀雄效果相近,适合化杀的品种范围广泛。(2)“杀雄剂2号”对水稻施药的有效期较长。(3)在当地生产条件下,施用0.05%浓度的药液对水稻可达到最佳的杀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