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黑莓酒渣中花色苷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果胶酶提取黑莓酒渣中花色苷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测定所提花色苷的抗氧化能力和对细菌生长的影响,评价其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当料液比1∶15(g/m L)、超声波功率300 W、p H 4.5时,最佳提取条件为加酶量0.30%、提取温度48℃、提取时间20 min,此条件下花色苷提取量为4.70 mg/g,比酸化乙醇法提高了14.08%;所提花色苷具有一定的抗猪油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较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关键词: 黑莓酒渣 花色苷 超声波 果胶酶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运真核表达盒的重组T7噬菌体构建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构建转运真核表达盒的重组T7噬菌体,并分别在体外、体内条件下检测其标签蛋白质EGFP的表达。以T7噬菌体基因组左侧578 bp处为插入位点,取上游400 bp和下游200 bp片段作为左右同源臂,并在其中插入表达EGFP基因的真核表达盒(EEB),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 UC-L-EEB-R。将该质粒载体转化T7噬菌体宿主细菌BL21,在噬菌体繁殖过程中完成同源重组,PCR筛选重组T7-EEB噬菌体。提取该重组噬菌体基因组转染Vero细胞后体外检测EGFP蛋白质表达,纯化的噬菌体免疫小鼠后体内检测EGFP蛋白质表达。结果显示,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携带真核表达盒的重组T7噬菌体,PCR检测和酶切鉴定均证明表达盒已正确插入。T7-EEB基因组转染真核细胞可见明显的EGFP蛋白质表达,免疫小鼠后活体荧光检测到EGFP蛋白质信号,在小鼠肝脏、脾脏组织中RT-PCR检测到EGFP基因的mRNA转录。表明同源重组方法可以用于构建重组T7噬菌体,噬菌体能够转运真核表达盒并实现蛋白质表达。

关键词: 同源重组 DNA疫苗 真核表达 T7噬菌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物量的油菜主茎叶片形态参数模拟研究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定量油菜主茎叶片形态参数与生物量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不同品种、移栽密度及施肥水平油菜田间试验,通过观测不同品种和处理油菜叶片长、最大叶宽和叶柄长等形态参数,并分析了上述参数与叶片生物量的关系,构建了基于生物量的油菜叶长、最大叶宽和叶柄长模型。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不同品种和处理下油菜主茎叶长和最大叶宽均与叶片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而叶柄长与叶长成正比。所建模型利用截距为0的线性函数描述叶长和最大叶宽随生物量平方根的变化,用直线式描述叶柄长随叶长的变化。经独立试验资料检验,除宁油16叶柄长模型误差较大外,所建模型对其余形态参数均具有较好预测性,为通过生物量将油菜生长模型与形态结构模型结合提供了机理性较强的方法,为建立油菜功能-结构模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油菜 生物量 叶片形态 模拟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初始pH值及覆盖材料对中药渣堆肥效果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废弃中药渣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试验,在不同初始p H值及不同覆盖材料下,采用好氧人工翻堆堆肥方式,研究中药渣高温堆制过程中理化性状(温度、电导率、p H、全氮、全磷、全钾)的动态变化及种子发芽率。结果表明:中药渣初始p H 6~7处理的堆肥温度较高,其种子发芽率在堆制25 d时达到81.25%,初始p H 4~5处理的堆肥在堆制结束后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最高。覆盖白膜处理的中药渣腐熟效果比黑膜覆盖处理的好。覆盖白膜处理的中药渣堆肥温度较高,在堆制过程中p H上升快,堆制结束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高。

关键词: 中药渣 堆肥 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豆新品种‘苏红3号’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红3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小豆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合一次性收获等优点。为了提高该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对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苏红3号'在江苏地区的最适播期是6月上中旬,最佳种植密度为13万株/hm~2,施肥方案以有机肥7 500 kg/hm~2和45%复合肥750 kg/hm~2作基肥为佳,初花期再追施尿素600 kg/hm~2。

关键词: 小豆 高产栽培 播期 种植密度 肥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华聚集的生态效应:对凤眼莲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凤眼莲为研究对象,模拟凤眼莲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变化对不同蓝藻水华聚集影响的应答响应.通过深入研究藻华聚集后对水生植物的生理影响,以揭示藻华规模性暴发引起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制和更好地发挥植物的水体生态修复功能.结果表明,藻华聚集后2 h内溶氧会耗尽,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值(ORP)降至-200 m V,添加60 g·L-1和120 g·L-1新鲜藻细胞的处理1、2中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分别高达44.49 mg·L-1、111.32 mg·L-1,溶解性总磷(DTP)含量分别高达2.57mg·L-1、9.10 mg·L-1,植物根区NH+4-N含量增加至32.99 mg·L-1、51.22 mg·L-1,形成厌氧、强还原、高营养盐环境而对凤眼莲产生胁迫作用,植物叶片叶绿素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2的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以CO2计)则呈现快速下降,至实验结束时下降为3.95μmol·(m2·s)-1、0.088μmol·(m2·s)-1,同期对照组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分别为22μmol·(m2·s)-1、0.78μmol·(m2·s)-1,表明凤眼莲对环境胁迫有较强的光合应答响应;实验中发现处理1中老根系脱落、大量白色嫩根长出,处理2中老根系大量死亡、脱落,无白色新根长出,同时叶片发黄、枯焦开始死亡,表明在超过了凤眼莲的抗逆境能力后,就开始出现根系死亡、光合能力受到抑制,植物开始死亡,表明在藻华聚集后形成的水体生态环境恶化对凤眼莲产生重度胁迫,使植物生理功能受到抑制是导致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藻华聚集 生态效应 凤眼莲 叶绿素 光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稗属杂草对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的差异敏感性及其机理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8个稗草种对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的敏感性,并分析了其生理基础。基于药后25 d干质量GR50(抑制杂草干质量50%所需药剂剂量)的聚类结果显示:对噁唑酰草胺来说,稗草为敏感种群,无芒稗为不敏感种群;对氰氟草酯来说,西来稗为敏感种群,而无芒稗为不敏感种群。稗属不同种群间对2种芳氧苯氧甲酸类除草剂存在明显的差异敏感性。从保护酶活性分析,随着噁唑酰草胺或氰氟草酯处理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无芒稗、西来稗和稗茎叶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相同剂量下敏感种群的丙二醛含量高于不敏感种群。2种除草剂处理后,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剂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敏感种群上升或下降幅度均低于敏感种群,至处理结束时,不敏感种群的酶活总体高于敏感种群。2种除草剂处理后不敏感稗草种群膜脂过氧化酶活性变化幅度小、活性高,丙二醛含量低,可能是其对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耐药的原因。

关键词: 稗草 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 噁唑酰草胺 氰氟草酯 抗氧化酶活性 MDA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芋头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的综合评价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泰兴香荷芋为试验材料,设置颜色及厚度不同的地膜覆盖10个处理,研究地膜覆盖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影响,并运用TOPSIS法对不同时刻、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处理间的土壤温度在不同时刻(5∶00、8∶00、14∶00)均有极显著差异,且地下5 cm、10 cm、15 cm处的土壤温度也有极显著的差异,白色地膜覆盖处理下的土壤温度最高,其次为黑膜覆盖,露地处理下土壤温度最低,且土壤温度与黑色地膜厚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从生育进程看,各处理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在出苗期、4叶期、8叶期有显著差异;基于TOPSIS法的土壤温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地膜处理土壤温度与最优解的接近度的大小顺序为:旋耕15μm白色地膜>旋耕20μm白色地膜>旋耕30μm白色地膜>旋耕6μm白色地膜>旋耕30μm黑色地膜>平作30μm黑色地膜>旋耕20μm黑色地膜>旋耕露天>平作露天>旋耕15μm黑色地膜,表明旋耕条件下,15μm白色地膜覆盖处理在土壤温度的综合评价中评价分数最高。

关键词: 芋头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与游离发酵液接触比例对产沼气特性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温(37±1)℃条件下,以破碎麦秸为原料,采用批次进料和消化液每天回流方式(发酵固含率为10%),通过在反应器底部设置不同高度的多孔滤板使秸秆与游离发酵液接触比例分别为100%(T1)、50%(T2)和0%(T3),研究秸秆与游离发酵液接触比例对产沼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产气特征和发酵前后VS变化来看,各处理均无明显差异,表明减少秸秆与游离发酵液的接触比例,对秸秆产沼气效果无影响,即通过渗滤液每天回流方式,未浸没于游离发酵液中的秸秆可以达到与浸没秸秆相同的传质效果,此结果为秸秆厌氧发酵工程中提高秸秆有效发酵浓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试验还发现,T3处理中消化液与秸秆接触比例随发酵进程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于发酵第6d基本稳定,表明发酵系统中实际的游离发酵液量逐渐减少,分析认为秸秆物料对消化液有吸收和截持作用,发酵第6d后已达秸秆物料吸持水饱和状态(秸秆物料含固率为16.42%).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游离发酵液 接触比例 吸持水特性 消化液回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叶片中1种降解Rubisco大亚基的蛋白酶鉴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1种降解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Rubisco)大亚基蛋白酶的生化特性。[方法]通过天然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切胶回收的方法获得Rubisco全酶,采用离子交换层析、非完全变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切胶回收蛋白等方法分离目的蛋白酶,并采用含明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其生化特性(主要是最适p H、最适温度、热稳定性、蛋白酶类型等)。[结果]切胶回收的Rubisco全酶样品中存在降解大亚基的蛋白酶。在Mono-Q离子交换层析条件下,该蛋白酶与Rubisco不易分离。利用非完全变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出这种降解大亚基的蛋白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该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大亚基相对分子质量,位置在大亚基上方,其余部分没有检测到蛋白酶活性。该酶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 H值为7.0,在p H 5.0~8.0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该酶热稳定性一般,在50℃以上几乎完全丧失其活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EBSF[4-(2-Aminoethyl)benzenesulfonyl fluoride hydrochloride]可以完全抑制蛋白酶活性,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10-phenanthroline可以部分抑制该蛋白酶的活性,酸性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transepoxysuccinyl-L-leucylamido(4-guanidino)butane]、金属蛋白酶抑制剂EDTA(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和EGTA[ethylenebis(oxyethylenenitrilo)tetraacetic acid]以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MSF(phenylmethanesulfonyl fluoride)不抑制该蛋白酶的活性。[结论]在切胶回收的Rubisco全酶中发现了1种可以降解Rubisco大亚基的蛋白酶,其可能是1种需要金属离子的丝氨酸型蛋白酶。

关键词: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 蛋白水解酶 小麦叶片 衰老 理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