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研究进展
《长江蔬菜 》 2015
摘要:通过对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从根际微生物对根结线虫的影响、根结线虫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根际微生物区系分析方法及根结线虫生防资源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影响根结线虫病害发生的程度,通过可持续性生物防治手段减轻该虫害的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生长发育过程中果肉、果皮及叶片色素含量的变化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肉桃18(离核、红肉)、红肉桃6(粘核、红肉)、沙红桃(白肉)和锦香(黄肉)4个桃品种为试材,分析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果肉、果皮、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4个品种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及果皮、果肉中叶绿素含量略有波动或缓慢下降;红肉桃6、红肉桃18和沙红桃3个品种果皮、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缓慢下降,锦香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6月上旬开始快速上升,到6月12日时最高达0.014 mg/g;4个桃品种果皮和果肉中花青素含量6月上旬开始上升,其中红肉桃18含量最高,到6月12日达0.15 mg/g;与类胡萝卜素含量一样,果皮、果肉中花青素含量远低于叶片中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4份桃品种果皮、果肉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红肉桃6、红肉桃18果皮、果肉花青素含量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H9015-17抗条锈病基因的标记定位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我国当前流行的小麦条锈菌小种和重要致病类型,在常温条件下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H9015-17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并用当前主要流行小种CYR32对H9015-17与铭贤169的杂交后代及其双亲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以揭示H9015-17抗条锈性遗传基础。结果显示,H9015-17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1、CYR32、CYR33和致病类型Su11-4、Su11-7、V26、Su11-11均有良好的抗病性,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 Hua1。采用分子标记定位技术,筛选到5个与抗病基因Yr Hua1连锁的RGAP标记(M1、M2、M3、M4和M5)和1个SSR标记(Xgwm292),这些标记与抗病基因Yr Hua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3、15.7、13.1、3.3、2.9和11.2,并将基因Yr Hua1定位在小麦染色体5DL上。研究结果将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小麦抗条锈性提供宝贵的种质材料,建议在抗病育种加以利用。
关键词: H9015-17 华山新麦草 抗条锈病基因 遗传分析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鄂杂棉30营养特性研究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15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对杂交棉新品种鄂杂棉30的营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杂棉30自开花后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初花到初絮是其生长和养分吸收最为旺盛的时期,初花到盛絮期是其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累积期,该期干物质和氮、磷、钾累积量占总累积量的比重分别高达90.3%、86.3%、89.7%、86.7%;苗期特别是移栽前是其需肥敏感期;该棉花品种在生育进程中对氮(N)、磷(P)、钾(K)的吸收比例基本保持在1:0.1:0.6;在当前栽培模式下,该棉花品种对肥料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19.1%、14.9%、20.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周期对春石斛假鳞茎生长与开花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短日照(10 h)和长日照(暗中断4 h)2种光周期处理对春石斛(Dendrobium nobile)3个品种(G1、G2、G3)假鳞茎的伸长和增粗以及对品种G1的开花时期、侧芽萌发和株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日照有利于假鳞茎增粗和增长,利于营养生长;短日照可促进G1萌发侧芽并诱导其发育成花芽,利于生殖生长。在春石斛的栽培过程中,前期生长阶段使用长日照处理,进入花芽分化阶段进行短日照处理,植株不但株型饱满,而且花期也可提前,品质更佳。
关键词: 春石斛(Dendrobium nobile) 光周期 假鳞茎 生殖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含量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茶尺蠖田间药效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在鄂东南茶叶种植区,采用喷雾法实施了自制高含量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50 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 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对茶尺蠖1~2龄幼虫的田间防治效果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与药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每公顷使用量900~450 g,药后1 d对茶尺蠖1~2龄幼虫防效为36.94%~28.14%;药后3 d防效达到86.35%~77.96%;药后7 d对茶尺蠖幼虫防效显著,达到94.44%~86.43%,每公顷施药900~675g与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EC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高含量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 防效 田间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复合群落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和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复合群落入侵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比较了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复合群落内外土壤p H、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以及固氮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结果表明,与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复合群落外相比,复合群落内土壤p H、有效磷含量、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氮含量及固氮菌种群数量却显著升高(P<0.05),硝化细菌种群数量无显著变化。土壤中全氮含量与固氮菌种群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硝化细菌种群数量无显著相关性。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复合群落能够适应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改变和土壤磷素营养下降,可能是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复合群落成功排挤本地植物实现入侵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复合群落 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全氮 有效磷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4份青贮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种植的全株青贮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14个青贮玉米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生物学产量和粗蛋白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饲1号和花单1号生育期相对较长,其余品种在92~95 d。大部分品种的株高在200 cm以上;除华丰3号倒伏率较高外,其余品种几无倒伏;收获时,雅玉8号保绿度较其它品种相对较高。参试材料中,8493的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分别为81 177.85 kg/hm2和20 044.37 kg/hm2,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而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雅玉8号,达9.56%。对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765%。结合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选择单穗质量、干物质产量和株高3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雅玉8号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78,其次为华玉5号,农大86表现最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