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粮硒水平对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日粮硒水平对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380只1日龄Arbor Acres(AA)肉公雏,1~21日龄统一饲喂同种正常添加无机硒的玉米-豆粕型日粮(含硒0.47 mg/kg),于22日龄从中选取体重接近的336只鸡,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分别饲喂不添加硒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对照组,含硒0.015 mg/kg)和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0.20、0.30、0.40和0.50 mg/kg硒(以亚硒酸钠形式添加)的试验日粮,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硒水平对22~42日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42日龄肉仔鸡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不同硒水平对42日龄肉仔鸡腿肌剪切力和胸肌肉色L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添加0.50 mg/kg硒处理组肉鸡的腿肌剪切力最低,添加0.20和0.50 mg/kg硒处理组肉鸡的胸肌肉色L值最低,但其他肉质性状指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硒对22~42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与42日龄肉仔鸡胴体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但日粮中添加0.50 mg/kg硒降低了腿肌剪切力和胸肌L值,对肉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黑龙江省水稻育壮苗技术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促进黑龙江省水稻生产,设置4种播种量、3种育苗基质和2种育苗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量、不同育苗基质以及不同育苗方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盘干籽播种量100 g、普通育苗土以及钵体育苗处理的秧苗素质较好,表现为叶龄较大、株高较矮、带蘖数量较多、茎基较宽、根数较多和根长较长,地上干重和根干重较大;同时实测产量最高.在机械插秧育壮苗关键技术环节中,干籽播种量应在100~125 g;育苗基质应以普通育苗土为主;育苗方式应以钵育为主,普通毯盘育苗为辅,尤其优质稻米栽培要用钵育苗,秧苗素质好,苗壮早生快发,能多争取1个叶片的积温,为后期灌浆成熟提供足够温度.


DNMT3B基因对猪睾丸支持细胞迁移及下游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黑龙江动物繁殖 》 2020
摘要: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T)是最重要的生殖相关细胞,对精子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支持功能,DNA甲基转移酶3B(DNA methyltransferase 3 beta,DNMT3B)是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基因之一,在猪的雄性遗传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DNMT3B基因对猪睾丸支持细胞增值及下游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通过在ST细胞系中过表达DNMT3B基因,借助细胞划痕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对部分组蛋白、热应激、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DNMT3B基因的猪ST细胞相对迁移速率受到抑制,在划痕后第24,48小时时抑制作用明显(P <0.05).过表达DNMT3B基因后DNMT3A、HSF1、P53、C-myc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 <0.05).说明DNMT3B对特定的热应激和细胞凋亡基因有直接的影响,但未发现其对特定组蛋白相关基因有明显调节作用.
关键词: 猪 睾丸支持细胞 真核表达 DNA甲基转移酶3B 荧光定量PCR 细胞迁移


黑龙江省谷、糜田苗后除草剂对窄叶杂草的除草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指导谷、糜田化学除草、节本增收,以4种化学除草剂和4个谷、糜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 啶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和3.6% 二磺·甲碘隆水分散粒剂均不宜用于谷子田苗后化学除草,但在糜子田可考虑使用3.6% 二磺·甲碘隆水分散粒剂降低除草成本;甲氧咪草烟配合抗性谷子的除草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是解决黑龙江省谷、糜田除草的潜在方法.


秸秆捆烧清洁供暖技术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北方地区秸秆资源丰富,将秸秆打捆转化为能源实现清洁取暖,既能解决秸秆过剩问题,又能有效替代煤炭,对改善大气质量和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秸秆捆烧清洁供暖技术的能源效率、经济效益和温室气体排放,采用3E(Economic,Energy and Environment)评价模型,从作物种植收获到秸秆捆烧供暖应用全过程开展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秸秆捆烧供暖技术的能源和经济效益较好、温室气体排放少,适于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地区冬季供暖,也可用于农业、工业园区等区域供热.供暖面积0.5×104~10×104m2范围内,供暖面积越高,能源和经济环境效益越好,秸秆捆烧供暖的净能量10512~10774.8 MJ/t,能量产出投入比8.4~8.5,能源转化率较高,温室气体CO2当量排放量为9.67~11.21 g/MJ;经济成本391.1~560.5元/t(折合16.2~23.8元/m2),按基准收益率8%计算,供暖规模应不小于2×104 m2,若不考虑折旧只考虑运行成本,则供暖面积应不小于1×104 m2.与秸秆成型燃料和秸秆炭气联产供暖技术比较,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秸秆捆烧供暖技术的能量效益最优,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少.与煤炭供暖技术相比,3种秸秆供暖技术的净能量产出不如煤炭,但温室气体排放仅为煤炭的1/10~1/7,秸秆清洁供暖技术的环境效益显著.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 秸秆 打捆燃烧 供暖 技术评估 经济效益


优化栽培措施对春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及 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春玉米密植群体优化栽培模式下冠层结构特征,并探索其对冠层生产的调控机制及对产量提高的贡献.[方法]以耐密高产品种"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置105000株/hm2种植密度,采用深松(S)、宽窄行(W)及化控(C)的组合,形成4种根-冠优化栽培模式:(1)传统模式(旋耕20 cm,60 cm等行距,RU),(2)耕层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60 cm等行距,SU),(3)冠层优化模式(传统旋耕20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RWC),(4)综合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SWC).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冠层大田切片(垂直)、群体光分布、光合性能、蔗糖合成酶活性及籽粒灌浆的差异.[结果]相较于常规栽培模式(RU),耕层优化模式(SU)的玉米冠层叶片干物质增加,冠层优化模式(RWC,SWC)下密植群体株高和穗位高降低30 cm以上,但群体整齐度下降明显;RWC和SWC处理,叶片垂直分布似"纺锤型"更为均匀,垂直高度180—240 cm的光能截获相比传统模式显著降低8%—37%,而穗位以下(120—180 cm)相比传统模式提高44%—129%;RU和SU处理呈现"漏斗型"株型特征,叶片集中分布在冠层顶部.根-冠协同优化可改良高密玉米群体冠层垂直结构,显著提高穗位及穗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增加穗位叶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维持生育后期冠层叶片的生理活性,延长干物质活跃积累期10 d以上.[结论]综合优化模式(SWC)改变冠层干物质空间分布,增加了密植群体中下部光能截获和光合碳代谢能力,促进了花后冠层物质生产及籽粒灌浆,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
关键词: 春玉米 栽培措施 冠层结构 干物质 密植 籽粒产量


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该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各玉米主产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回顾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排名靠前的玉米产区是江苏、山东和四川,各产区技术进步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十二五"时期,排名靠前的产区是贵州、云南和江苏,黑龙江和新疆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


蛋鸡绿色产业链构建对精准脱贫的重要性及技术推广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了加快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脱贫步伐,探索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在黑龙江省兰西县远大镇胜利村开展蛋鸡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探索,以"科技武装能人,能人带动全村"为帮扶理念,大力发展蛋鸡绿色产业,使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经过2017-2019年的不断实践,蛋鸡绿色产业发展良好,本文总结了该地区蛋鸡绿色产业链构建在帮扶贫困村脱贫中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关经验做法,为黑龙江省精准扶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机制提供参考借鉴。


有机肥和无机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块茎产量的影响
《土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以'尤金'和'克新23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以及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块茎产量的影响,以对马铃薯生产中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的可行性及替代效果进行验证和阐述.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两品种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P<0.05),延长了'尤金'地上茎叶的功能期,提高'尤金'的平均薯重(P<0.05);单施无机肥可促进两个品种地上茎叶及根系的生长,提高单株结薯数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两个马铃薯品种的最高产量均为单施无机肥处理,其中'尤金'施用P2O5 90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41.50 t/hm2,'克新23号'施用P2O5 135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41.26 t/hm2.在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全部和部分有机替代的产量均为中等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