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短胖孢属、菌绒孢属和假尾孢属的几个新组合
《真菌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报道5个新组合:金银忍冬短胖孢(Cercosporidium diervillae(Ell.et Ev.)Bai et Cheng,comb.nov.);紫穗槐菌绒孢(Mvcovellosiella passaloroides(Winter)Bai et Cheng,comb.nov.);朝鲜槐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ladrastidis(Jacz.)Bai et Cheng,comb.nov.);白头翁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fili]ormis(Davis)Bai et Cheng,comb.nov.)荚蒾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varia(Peck)Bai et Cheng,comb.nov.)这5个新组合是从Cercospora属转来修正的。
关键词: 金银忍冬短胖孢 紫穗槐菌绒孢 朝鲜槐假尾孢 白头翁假尾孢 荚蒾假尾孢


草地螟迁飞活动的雷达观测
《植物保护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80年代初期,我国草地螟猖獗为害,其虫源和迁飞问题不清。1984年6月在山西省雁北地区应县应用雷达观测了草地螟蛾的迁飞活动,并辅以地面发生动态调查,查明当地越冬茧密度约达每平方公里2000万头,6月2日羽化率为2.7%,6月10日达66%。成虫在15℃以下不飞行,15—17℃受震动后,在近地面几十厘米高处做数米距离的飞行;18℃以上则能主动飞行;20℃以上大量主动飞行。迁飞的高度在400m 以下,多在80—240m之间。成虫一般白天不起飞,多数在日落前后起飞。飞行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多数向东北方向迁飞。在当地羽化盛期,当出现西南气流、气温上升达20℃以上时成虫大量迁飞。


国外稻种在吉林生产上的利用
《作物品种资源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解放前夕,吉林省水稻生产用种绝大部分是日本和朝鲜的品种,如京租、田泰、井越早生、石狩白毛、青森5号、兴亚等。这些品种产量低,抗病性差,易倒伏,生产用种混杂十分严重。在50~60年代,选育推广了松辽、吉


大豆高产综合农艺措施模拟和优化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大豆“长农4号”是生产上推广的主要良种之一,为了给生产上提供配套的综合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密切结合,1987~1989年在四平地区中等肥力土壤上进行了种植密度、尿素、三料磷肥、氯化钾施用量等栽培措施优化研究。根据试验产量结果,通过微机计算,


大豆(G.max)种子蛋白SBTi位点新类型的发现及甘肃省大豆SBTi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1991年,用PAGE技术检测了甘肃省243份大豆(G.max)品种种子蛋白中SBTi位点的等位基因型。检测结果:Ti~a型品种22份,占品种总数的90.9%,Ti~b21份,占8.6%,未发现Ti~c及ti型。发现一份材料的电泳图谱在与标样上Ti~a、Ti~b、Ti~c对应位置上没有谱带,而在Ti~b位置紧上方,有一条新谱带(Rf=0.79,Ti~b=0.82)。经加胰蛋白酶等措施多次验证,初步认为这很可能是在Ti位点上的一个新的等位基因控制下形成的蛋白谱带。
关键词: 栽培大豆(G.max) 胰蛋白酶抑制剂(SBTi) 等位基因


吉林省野生大豆脂肪含量的初步研究
《中国油料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吉林省674份野生大豆(G.Soja)脂肪平均含量为8.38±1.20%,最高13.96%,最低4.80%,变异系数14.37%。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脐色、种皮色、泥膜有无、籽粒大小、叶形等植物学性状有关。其趋势是,黑脐、双色种皮、无泥膜、百粒重2.6—3.0克、卵圆形叶等性状的脂肪含量较高。四平地区是吉林省野生大豆高脂肪区。鉴定出脂肪加蛋白质总量超过62.00%的材料13份,脂肪、蛋白质含量均较高的种质8份。


大豆生化遗传研究——Ⅰ.超氧物歧化酶谱型Ⅰ和谱型Ⅲ的遗传
《作物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氧物歧化酶(SOD)酶谱型不同的3个基因型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根据 F_1、F_2及F_3资料对两种酶谱型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超氧物歧化酶 SOD b1b2谱带的有无受一对互为显隐性的主效基因(Major gene)控制,分别用 Sod 1和 sod 1表示;C 区的变异受两个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共显性基因(Codominant allele)控制,分别用 Sod2-f 和Sod 2-s 表示。Sod 1和 Sod 2两对基因相互独立。


作物育种宏观控制理论问题
《吉林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作物育种是一门科学,但又是一种技艺,有较明显的随机性。有一些现象,现有的育种理论还无法解释,也就是说作物育种理论科学还远远落后于育种实践。甚至并未系统学过育种科学的人也能搞出品种,这就更使一些人对育种科学理论发生怀疑……。那么究竟如何对待


不同粳稻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 Ⅲ.不同源库特性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特点
《吉林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不同源库类型水稻品种的LAI动态和干物质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增源增产型品种(如辽粳5号)的LAI动态属快起快落型,干物质生产中期具有明显优势,占总干重的50%以上,而且总干物质产量也高,但经济系数低。增库增产型品种(秀杂)的LAI动态呈中起中落型,在干物质生产上,该类型品种中期和后期差异不大,干物质增长比较平稳。源库饱和型品种(青系96)的LAI动态则呈中起慢落型。其干物质积累近于前者。结合产量分析,在中肥条件下,LAI动态呈中起中落的品种产量高,但LAI动态呈快起快落的品种则在低肥下栽培产量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