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葡聚糖硫酸钠饲喂SPF鸡诱导肠道炎症的研究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深入探讨肠道炎症对鸡生长发育、肠道组织结构及微生物菌群等方面的影响,试验利用1%和4%两种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饮水诱导鸡肠道炎症,建立无特定病原(SPF)鸡肠道炎症模型,通过测定体重、器官指数、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组织病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炎症标识物钙卫蛋白(CALP)和脂质运载蛋白(NGAL)含量等,综合评价不同浓度DSS诱导的鸡肠道炎症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SS4组极显著抑制鸡增重(P<0.01),阻止鸡免疫器官脾脏和法氏囊的发育,盲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均极显著改变(P<0.01),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占比达到74.39%,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组织结构均发生显著病变,脾脏炎性细胞因子相对mRNA表达测定显示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而趋化因子生长调节基因1(CxCli1)和趋化因子生长调节基因2(CxCli2)极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未见显著变化(P>0.05),血清和盲肠内容物CALP和NGAL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DSS1组对测定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仅少数指标出现显著改变.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口服DSS成功建立了急性肠道炎症模型,并鉴定了肠道炎症对鸡生理功能的影响.
关键词: SPF鸡 葡聚糖硫酸钠 肠道炎症 微生物菌群 炎性细胞因子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生态涵养区的特点,构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区2019年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高值和较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怀柔区、密云区和延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区的城镇以及靠近北京市近郊的乡镇.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介于0.648~0.999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312~0.600之间,耦合协调度内部差异较大,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呈现较弱的耦合协调关系.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没有实现同步发展,生态产品供给滞后型和经济发展滞后型的乡镇大约各占一半.建议北京生态涵养区应立足于不同的资源优势,根据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两者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
《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获得对桃细菌性穿孔病(peach bacterial shot hole)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从桃树根际土壤中筛选拮抗菌株并进行防治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共有198株细菌菌株被分离纯化出来,其中13株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表现出抑制效果,菌株8号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其抑菌直径为30.8 mm;通过形态学及分子鉴定,并建立系统发育树,鉴定菌株8号为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离体接种及田间防治试验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菌株8号能较好抑制病害的扩散,并减缓发病率的增加。综上,菌株8号对于桃细菌性穿孔病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可为该病害的生防菌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依据。


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番茄潜叶蛾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评价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采用浸叶法、田间喷雾试验和田间灌根试验分别评价了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番茄潜叶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番茄潜叶蛾的毒力高于氯虫苯甲酰胺,其LC50为0.707 mg · L-1;田间喷雾试验和田间灌根试验结果均表明:100 g · L-1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对番茄潜叶蛾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喷雾试验施药后7 d防效在79%以上,灌根试验施药后7 d防效在60%以上,显著高于200 g · 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g · L-1茚虫威悬浮剂和10%多杀霉素悬浮剂的防效,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深度学习在畜禽典型行为识别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食、饮水、站立和打斗等典型行为与畜禽生产能力、健康状况和福利密切相关,影响畜禽产量与经济效益。当前,畜禽养殖规模化趋势加速,传统人工观察畜禽行为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主观性较强。随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算法和算力不断优化,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能准确高效地监测畜禽信息,分析畜禽生理和健康状况,在畜禽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深度学习技术在常见畜禽种类(牛、猪、羊、鸡)行为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总结了深度学习技术在畜禽行为识别中关于模型通用性、数据集多样性和数字化行为结果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旨在推动深度学习在畜禽典型行为中的进一步应用。


灌溉量和采收时期对番茄短期贮藏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亏缺灌溉处理和采收时期对番茄短期贮藏的影响,在日光温室基质栽培条件下,比较了3个灌溉量〔正常灌溉(CK)、轻度亏缺灌溉(T1)、中度亏缺灌溉(T2)〕下的5个不同成熟度(S1~S5)的番茄果实在室温下色泽、失重率、硬度、V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及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变化。结果表明,低灌溉量即中度亏缺灌溉(T2)的番茄在贮藏过程中的硬度、可溶性糖、VC含量和POD、PPO活性高于较高灌溉量的番茄,即正常灌溉(CK)和轻度亏缺灌溉(T1)的番茄,可滴定酸含量则相对较低;成熟度低的番茄在贮藏过程中能保持较好的外观品质,其抗氧化酶含量相对较高。综合灌溉量及采收成熟度来看,中度亏缺灌溉(T2)下S2时期的番茄贮藏品质最佳,更适宜短期贮藏。


基于外膜蛋白的鼻气管鸟杆菌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鼻气管鸟杆菌(Ornithobacterium rhinotracheale,ORT)血清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原核表达方法克隆表达鼻气管鸟杆菌外膜蛋白OR02,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免疫原性.以纯化产物作为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同时,优化ELISA反应条件,利用鼻气管鸟杆菌阴性血清确定该检测方法的阴阳临界值判定标准.通过检测其他病原阳性血清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检测不同比例稀释的鼻气管鸟杆菌阳性血清以评估其灵敏性,并与商品化试剂盒进行比较,评估该ELISA方法的符合率.[结果]重组蛋白OR02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质量约为58 ku,与预期相符.Western blotting显示,OR02重组蛋白能与鼻气管鸟杆菌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以纯化的OR0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2 ng/μL,血清样本的稀释度为1∶50,孵育时间为30 min,酶标二抗的稀释度为1∶5 000,孵育时间为30 min,最佳底物显色条件为在避光条件下孵育15 min.阴阳临界值的判定标准为:当待检血清D450nm值≥0.266时判定为阳性,当待检血清D450nm值<0.266时判定为阴性.用该方法检测副鸡禽杆菌(Apg)、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等单因子阳性鸡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将抗体滴度为1∶64的鼻气管鸟杆菌阳性鸡血清以1∶800稀释仍能检测到阳性结果.与商业试剂盒对相同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1.25%.[结论]本研究利用重组OR02蛋白建立了一种检测鼻气管鸟杆菌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且与商业试剂盒的符合率较高,可作为鸡血清鼻气管鸟杆菌抗体的检测工具.
关键词: 鼻气管鸟杆菌 外膜蛋白 间接ELISA 特异性 灵敏性


肺炎支原体核酸分子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肺炎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小的细胞生物,也是引发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的病原体之一。在感染早期,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放射学X线检查和早期临床表现均不具有特异性,易因误诊和漏诊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目前国内外肺炎支原体的检查主要依靠实验室诊断手段。本文从肺炎支原体的复杂发病机制入手,包括黏附损伤、膜融合损伤、入侵伤害、毒性损伤、免疫损伤和炎症损伤,对实验室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进行论述,涵盖核酸恒温扩增技术与变温扩增技术,恒温扩增技术例如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链置换反应、多重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ASBA)、重组酶扩增技术(RAA),变温扩增技术例如传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广泛PCR、巢式PCR、实时PCR、多重PCR,并在检测技术基础上综合论述了肺炎支原体检测的生物传感平台,囊括侧流层析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荧光传感器等。旨在总结目前针对肺炎支原体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以期为肺炎支原体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展望未来肺炎支原体免提取、一体化、快速检测,伴随检测成本的降低,使得患者可以实现居家自检,避免抗感染药物的滥用,迎接临床诊疗进入精准时代。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核酸分子诊断 恒温扩增 变温扩增 生物传感器


基于同步荧光技术的牛肉中掺杂猪肉鉴别方法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肉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肉品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牛肉需求的不断增加,将猪肉冒充或添加在牛肉中出售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亟需简单、快速的检测肉品掺假的方法。首先分析了牛肉和猪肉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差异,确定同步荧光的波长差;采用激发-发射固定波长差为160 nm的同步荧光光谱,对牛肉掺杂猪肉的情况进行了定性判别和定量分析。以测试集、验证集和预测集样本的判别正确率作为定性判别模型的评价指标;以相关系数(r)、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作为定量分析模型的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牛肉和猪肉的三维荧光光谱有显著差异,牛肉在Ex/Em为270/320、 330/400、 350/500、 430/515和410/570 nm处有荧光峰,猪肉的三个荧光峰分别在Ex/Em为270/320、 330/400和430/515 nm处。设置同步荧光波长差为160 nm,能采集到牛肉的3个荧光峰,且其中两个位于峰顶。牛肉、猪肉、掺假肉SVM定性判别模型的校正集准确率为97.56%,预测准确率可达92.31%。对比了无处理、 MSC处理和SNV处理的牛肉中猪肉掺加量PLS预测模型,无处理的PLS模型最优,其rc、rp、 RMSEC和RMSEP分别达到0.978 6、 0.959 0、 0.059 7和0.092 7。基于同步荧光技术结合SVM和PLS的牛肉掺假猪肉定性判别和定量分析检测模型具有较高识别率和检测精度,可以较为准确、快速地检测牛肉中是否掺杂猪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