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运用营养调控技术生产无公害肉鸡
《饲料工业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肉鸡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充分运用动物营养学营养调控技术,通过对饲料营养的控制,减少日粮养分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减轻环境因素对动物的应激,提高畜产品品质,开发生产功能性畜产品,实现肉鸡业从"廉价型"向"优质型"转变,是肉鸡业的发展趋势。


优质蛋白玉米产量与和品质性状间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优质蛋白玉米(QPM)的遗传特点,以3个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和5个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照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15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其间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同一性状不同材料间,同一材料不同性状间其配合力效应表现复杂,存在不同效应大小和正负作用方向的差异,父本A粒深、容重的一般配合力均较高;母本2赖氨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组合3×C容重的特殊配合力较高。②小区产量与粒深、穗粗呈极显著正相关;赖氨酸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③赖氨酸含量、粗蛋白含量以超低亲杂种优势为主;粗淀粉含量以超中亲优势为主;粗脂肪含量以超高亲优势为主。


不同药剂拌种对芝麻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11种农药按种子量的0.2%对芝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其中只有12.5%烯唑醇处理未出苗,其他10种药剂均可促进芝麻出苗。出苗率在70%以上的有:3%多抗霉素、22%辛吡乳油、40%辛硫磷、50%多菌灵、2.5%咯菌晴和70%甲基托布津处理。植株高度以70%甲基托布津处理最高,其次是2.5%咯菌晴和50%多菌灵处理。生物量以50%多菌灵处理的最大,其次是2.5%咯菌晴、70%甲基托布津和NEB拌种。综合出苗率、株高及生物量数据,在芝麻拌种处理防治根部病虫害时,推荐选用多菌灵、咯菌晴和甲基托布津3种药剂。12.5%烯唑醇显著抑制芝麻出苗,不能应用于芝麻拌种处理。


杂交棉与常规棉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吸收分配及产量比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杂交棉豫杂35和常规棉中棉41在施N 225、P2O590、K2O 135 kg/hm2条件下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吸收分配及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杂交棉和常规棉的干物质及氮、磷、钾的阶段积累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杂交棉的干物质和氮、磷、钾在各时期的积累量和日积累强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棉。随着生长发育进程杂交棉后期干物质和氮、磷、钾的阶段积累比例比常规棉的高,表明杂交棉在后期有较强的生长和积累的优势。所以,加强杂交棉的后期管理能更好地发挥其增产潜力。杂交棉和常规棉的干物质和氮、磷、钾在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随生长发育转向生殖器官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杂交棉略高于常规棉。在本试验条件下,杂交棉皮棉产量1778.23 kg/hm2,一生吸收N、P2O5、K2O总量分别为242.92、82.12、247.76 kg/hm2,N∶P2O5∶K2O=1∶0.34∶1.02;常规棉皮棉产量1377.21 kg/hm2,一生吸收N、P2O5、K2O总量分别为195.42、65.64、194.09 kg/hm2,N∶P2O5∶K2O=1∶0.34∶0.99。


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纸床和土床2种方法,研究吡虫啉不同剂型、不同用量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及麦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纸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0.5~1.5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0.5~1.5g拌种,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无明显影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2.0g、高巧60%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0g拌种,发芽势、发芽率显著低于不拌种处理;采用土床法,每千克麦种用吡虫啉70%湿拌剂有效成分1.0~4.0g、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0~2.0g拌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显著差异,苗高显著高于不拌种处理。试验还发现,吡虫啉、高巧拌种用量不超过2.0g,播种后前4d对小麦种子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出苗数和苗高均低于不拌种处理,4d后,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差异,且拌种处理的小麦苗高而壮,叶宽而深绿,根系发达,显著优于不拌种处理,其后随着用药量的倍增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下降。


大白菜DH群体TuMV抗性的QTL定位与分析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构建的包含287个标记位点的遗传图谱的大白菜DH群体,采用多模型QTL作图的方法,通过苗期人工接种TuMV-C4株系对来自抗病亲本Y195-93和感病亲本Y177-12的DH群体的TuMV抗性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R03、R04和R06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5%~21.9%之间,3个QTLs可解释40.0%的表型总变异。其中位于R04上命名为Tu-2的QTL解释的表型变异最高,为21.9%,其余两个位于R03和R06上的QTLs,分别解释10.5%和14.5%的表型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