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维基因组学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维基因组学是近年兴起的研究基因组三维空间和结构的学科,是在基因组序列、基因结构及其调控元件的基础上对基因组序列在细胞核内的三维空间结构,及其对基因复制、转录、修复和调控等生物过程中的功能进行的研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和改进,三维基因组学相关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重点介绍三维基因组的发展历程、研究技术、结构层次,并总结近年来三维基因组学在动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


绿盲蝽越冬卵在苹果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对其越冬卵在果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苹果园中绿盲蝽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同时对苹果园绿盲蝽越冬卵聚集的原因和最适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显示,绿盲蝽越冬卵在苹果园呈聚集分布,并且随着越冬卵密度的增加,分布越聚集。绿盲蝽越冬卵的种群聚集是由其生活习性与周围环境共同引起的。运用绿盲蝽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参数,建立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从而明确不同密度下绿盲蝽越冬卵的最适理论抽样数,为今后绿盲蝽越冬卵在苹果园内密度的准确调查和种群密度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灵敏度磁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模式构建及在呕吐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基于磁荧光纳米材料的免疫层析试纸模式,弥补现在免疫层析技术的不足,为更灵敏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以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为靶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羧基修饰的超顺磁颗粒,碳二亚胺法将磁颗粒、绿色荧光蛋白及DON单克隆抗体进行偶联,一步法制备磁荧光抗体探针,以DON人工抗原(DON-BSA)为检测线建立磁荧光免疫层析试纸.同时用胶体金标记DON单克隆抗体,以DON-BSA为检测线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制备的磁荧光抗体探针具有很好的磁性、荧光特性及抗体反应性,基于该探针成功制备了DON磁荧光免疫层析试纸,该试纸回归方程为y=-0.562x+0.921,R2=0.990,IC50为5.611 ng/mL,检出限为1.089 ng/mL;制备了DO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该试纸裸眼检测灵敏度为500 ng/mL;定量检测回归方程为y=-0.543x+1.485,R2=0.991,IC50为65.16 ng/mL,检出限为11.94 ng/mL.DON磁荧光免疫层析试纸的灵敏度是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10.96倍.本实验建立的磁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模式可以同时实现样品的富集及荧光信号检测,提高检测灵敏度,并成功用于DON的检测,为磁荧光纳米颗粒广泛应用于免疫层析领域提供参考.


小麦耐高温特性的生理机制与基因挖掘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温是小麦生产上经常发生的一种非生物逆境,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研究小麦耐高温的生理机制,挖掘小麦耐高温基因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文章总结了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细胞膜稳定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活性氧清除系统活性、叶绿素合成等生理性状的影响;归纳了已定位的耐高温相关性状QTL,包括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可溶性糖含量、冠层温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相关性状;概括了已发现可提高小麦耐高温特性的基因,主要为小麦耐高温相关转录因子。针对目前小麦耐高温功能基因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今后应加强耐高温小麦新材料创制和耐高温表型精准鉴定技术体系构建研究,为耐高温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提供坚实的材料与技术支撑;以六倍体小麦参考基因组序列释放为契机,加快小麦耐高温基因克隆进程,为耐高温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基因资源;加强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耐高温育种中应用,实现对小麦耐高温特性的精准定向改良。


氮锌配施对不同玉米品种灌浆期生理特性和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高粮食作物中可食部分的锌生物有效性是解决人体缺锌的重要措施.为研究氮锌肥料施用对玉米籽粒锌营养的影响,本研究以郑单958和谷神玉66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3个氮水平(90、180和225 kg N·hm-2)和2个喷锌处理(0和4.5 kg·hm-2 ZnSO4·7H2 O)下玉米籽粒产量和氮锌含量以及灌浆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吐丝后,与施氮量90 kg·hm-2处理相比,施氮量180和225 kg·hm-2处理提高了吐丝后穗位叶SP AD值及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碳酸酐酶(C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灌浆后期PSⅡ综合性能指数(PI),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施锌能提高吐丝后穗位叶CA、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灌浆后期SPAD值和PI,降低MDA含量.2个品种相比,谷神玉66灌浆后期穗位叶SPAD值、叶片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较高,而灌浆前期穗位叶PI和吐丝后NR、CA、SOD以及POD活性则以郑单958较高.施氮量为90 kg·hm-2时,玉米籽粒产量平均为8.55 t·hm-2,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籽粒中氮含量以施氮量180 kg·hm-2时最高,为14.85 g·kg-1.施氮量90和180 kg·hm-2时,籽粒锌含量平均为27.2 mg·kg-1,显著高于施氮量225 kg·hm-2处理.与不施锌相比,喷锌后玉米籽粒产量未有显著变化,籽粒中氮、锌含量分别增加了11.7%和18.0%.郑单958籽粒产量较谷神玉66提高了3.8%,籽粒氮锌含量则分别减少了11.9%和5.3%.综合来看,施氮量为180 kg N·hm-2时,与喷施ZnSO4·7H2 O 4.5 kg·hm-2配合施用能够增强玉米灌浆期叶片SP AD和荧光特性,提高氮锌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强氧自由基清除系统酶活性,减弱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伤害,促进籽粒中氮、锌的吸收和累积.本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生产中优化锌生物强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原花青素B2对猪颗粒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原花青素B2(GSPB2)对猪颗粒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原代细胞培养的方法,建立H2O2致颗粒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同时用不同浓度GSPB2进行干预.采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利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内活性氧(ROS)变化,使用比色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Puma、Sirtl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衰老相关分子Sirt1、p16和p21蛋白水平.结果显示,200 μmol/L H2O2处理12 h,可致细胞凋亡和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SOD、CAT和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增加;10 μmol/L GSPB2能显著减轻H2O2所致上述状况;且进一步研究发现,GSPB2抑制Fas和Puma的表达,提高Bcl-2/Bax表达比例,上调Sirt1蛋白、下调p16和p21蛋白的表达.综上,GSPB2对猪颗粒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Sirt1蛋白、下调p16和p21蛋白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抑制Fas、Puma表达有关.
关键词: 原花青素B2;氧化应激;颗粒细胞;凋亡


施钾对我国甘薯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影响的Meta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甘薯是喜钾作物,合理施用钾肥对甘薯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整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定量分析施钾对我国甘薯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数据来自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甘薯钾肥田间试验的论文,共采集到548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我国甘薯施钾产量效应以及对不同因素的响应,并探究不同施钾量对甘薯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与不施钾相比,施钾使我国甘薯产量显著增加18.0%.对照组产量水平显著影响甘薯施钾增产效果,随对照组产量的提高,施钾的增产效应逐渐降低;在低和中对照组产量水平(≤25t/hm2和25~35t/hm2)下,最优施钾量分别为225~300和300~375 kg/hm2,而在高对照组产量水平(>35 t/hm2)下,不同施钾量之间的增产效应没有明显差异.土壤条件是影响甘薯施钾增产效应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施钾增产效应具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0g/kg、全氮含量>1 g/kg、有效磷含量10~20 mg/kg和速效钾含量≤50mg/kg时,施钾的增产效应最明显;在不同土壤速效钾(AK)含量下,施钾的增产效应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AK≤50 mg/kg时,施钾量为225~300 kg/hm2增产效应最好,当AK在50~100 mg/kg时,施钾量为300~375 kg/hm2有更好的增产效应,当AK>100 mg/kg,施钾效果不稳定.对于钾素平衡来说,甘薯秸秆不还田时,施钾量>225 kg/hm2可以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当秸秆还田时,施钾量>75kg/hm2能更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结论]施钾对提升我国甘薯产量有重要作用,施钾效果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密切相关,而施钾水平也影响土壤钾素平衡.因此,在甘薯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因素,确定适宜的施钾方案,以促进甘薯增产并改善土壤钾素平衡.
关键词: 甘薯 施钾量 基础产量 产量效应 土壤钾素平衡 Meta分析


河南省丹参根结线虫病原种类鉴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明确河南省丹参根结线虫的发病种类,为丹参根结线虫病的快速诊断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19—2021年,从河南省许昌市、三门峡市、南阳市等丹参种植园区采集根结线虫侵染发病的丹参样品.采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分析和特异性引物扩增相结合的方法对罹病丹参的根结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形态学结果表明丹参根结线虫与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形态特征一致.rDNA-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丹参根结线虫与GenBank中的南方根结线虫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最高可达100%.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丹参根结线虫种群与其他南方根结线虫种群以100%的支持率聚集在同一支.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也表明河南丹参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同时,依据柯赫氏法则对分离的病原线虫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现接种株全部发病,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的丹参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病样症状一致.[结论]通过形态鉴定、分子鉴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了引起河南省丹参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这是河南地区首次发现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丹参,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该病害在丹参种植区域进一步扩散蔓延.
关键词: 丹参 根结线虫病 南方根结线虫 形态学 特异性引物扩增


施用氮锌肥对不同夏玉米品种干物质和氮锌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施用氮锌肥下夏玉米植株干物质、氮锌元素累积和分配的变化,为锌肥的合理利用及肥料配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再裂区设计,主因素为90,180,225 kg/hm~2 3个施氮水平,副因素为0,4.5 kg/hm~2 ZnSO4·7H2O 2个喷锌处理,副副因素为郑单958和谷神玉66 2个玉米品种,大田条件下研究施用氮锌肥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植株干物质累积动态和各器官氮锌元素吸收、累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80,225 kg/hm~2下夏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达9.77,10.42 t/hm~2,较90 kg/hm~2处理平均增加18.0%;吐丝后以施氮量225 kg/hm~2下干物质量较高,成熟期以90 kg/hm~2处理的穗轴和籽粒干物质量分配比例较高。成熟期施氮量225 kg/hm~2处理各器官中氮含量、茎中锌含量以及叶和籽粒氮、锌累积量均表现出优势,而90 kg/hm~2处理下鞘、苞叶、籽粒锌含量和籽粒氮、锌分配比例均较高。施锌处理对籽粒产量和干物质累积分配无显著影响,与不施锌相比,施锌显著提高了各器官中氮、锌含量和累积量,但分别降低籽粒中氮、锌分配比例6.93, 6.86百分点。郑单958籽粒产量和干物质占比较谷神玉66高,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高出29.2%。郑单958籽粒氮、锌含量分别较谷神玉66低8.9%和5.3%,但籽粒累积量和分配比例均高于谷神玉66。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籽粒产量和茎、叶、籽粒中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锌含量与鞘、籽粒氮含量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轴中锌含量与茎、穗轴和苞叶氮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施用氮锌肥可以明显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促进植株各器官尤其是籽粒对氮、锌的吸收和累积,但同时降低籽粒中氮锌的分配比例。


超高产大豆新品种郑130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郑1307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郑9805为母本,以周豆23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高产稳产性突出,2017-2018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81.6 kg·hm-2,比对照品种豫豆22增产18.8%;2017-2018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产量3 062.25 kg·hm-2,比对照品种中黄13增产14.8%;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45.5 kg·hm-2,平均比对照中黄13增产16.2%;2018-2020年分别在山东梁山、河南新乡县和河南辉县实收4.08,6.70和7.33 hm2,平均产量分别为4 339.5,4 546.8和4 638.6 kg·hm-2,创造了大面积实收的高产典型.郑1307于2019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和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豆20190018和豫审豆20190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