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ZmLEA34基因的分子特性、克隆和响应干旱胁迫的表达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是一类富集在种子胚发育后期的脱水保护蛋白,在抵御干旱、高盐等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克隆了一个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基因ZmLEA34,该基因含有87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了291个氨基酸,属于亲水性蛋白。蛋白进化树分析,发现ZmLEA34蛋白与高粱的同源关系最近,且同一位置具有相同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多个响应逆境胁迫、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信号等结合位点;q RT-PCR实验结果表明,Zm LEA34基因属于组成型表达基因,在胚、根、叶中表达量较高,Zm LEA34基因在根和叶中受干旱胁迫的诱导显著上调表达,且抗旱玉米自交系郑36中的表达量始终高于B73,推测该基因其表达量与材料的耐旱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ZmLEA34基因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牛粪秸秆堆肥替代20%全量化肥对麦玉轮作系统耕层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2 a(2018—2019、2019—2020)以单施化肥(CK-F)为对照,研究牛粪秸秆堆肥6 000(M1-20%F)、9 000(M2-20%F)kg/hm~2施用量下,小麦、玉米两季替代20%全量化肥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第1年,M1-20%F、M2-20%F处理小麦分别增产0.52%、13.90%,玉米分别增产17.65%、50.28%。轮作第2年,替代处理小麦产量略有下降;M1-20%F处理玉米产量略有下降,M2-20%F处理玉米增产8.21%。替代处理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M2-20%F处理在玉米成熟期增加趋势明显;土壤全钾含量有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季成熟期总体上增加,在小麦第1季成熟期增加,第2季成熟期略有下降。与各处理当季播种时耕层养分含量相比,所有处理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小麦第1季成熟期均减少,第2季均增加;M1-20%F处理玉米季全氮含量减少,M2-20%F处理增加。耕层土壤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小麦第1季成熟期增加,第2季减少;玉米第2季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均增加。轮作第1年,与各处理对应轮作系统内小麦季播种期耕层养分含量比,土壤全氮含量均减少且替代处理减少量低于对照,CK-F(0.321 t/hm~2)>M1-20%F(0.096 t/hm~2)>M2-20%F(0.058 t/hm~2);第2年均增加。全磷含量在第1年均增加,第2年,CK-F、M2-20%F分别增加0.450、0.499 t/hm~2,M1-20%F处理则减少0.079 t/hm~2。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均增加,CK-F、M1-20%F、M2-20%F处理2 a累计分别增加30.292、31.392、31.605 t/hm~2和16.145、25.983、21.371 t/hm~2,替代处理累计增加量均高于对照。综上,在小麦-玉米轮作区,小麦、玉米两季实行有机肥替代20%全量化肥可以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实现稳产。
关键词: 麦玉轮作 牛粪秸秆堆肥 替代化肥 土壤耕层 全量养分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816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郑麦816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11年以郑麦366航天诱变变异材料为亲本之一,组配三交组合:周麦32/SP郑麦366//周麦30,采用系谱法进行定向产量选择和品质鉴定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综合抗性优良小麦新品种。于2021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210041。1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26.6~231.4 d, 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平均早熟0.6 d。幼苗半直立,


花生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和A.ipaensis新种间杂种的创制及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AA)和A.ipaensis(BB)是花生栽培种最可能的二倍体祖先种,而其合成的四倍体是研究花生起源与进化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利用A.duranensis系(PI 497262)和A.ipaensis(PI 468322),通过杂交、组织培养、寡核苷酸探针染色荧光原位杂交(OS 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创制和鉴定了一个新的种间杂种W1824,进一步对其花粉育性、减数分裂行为和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发现W1824花粉高度不育,染色体平均构型为0.5Ⅲ+3.5Ⅱ+11.5 I,主茎高、侧枝长和叶面积均表现出超亲优势.表明PI 497262和PI 468322具有较高的杂交亲和性,暗示由上述两个系合成的四倍体花生可能具有显著高于亲本的生物产量和不稳定的染色体遗传方式.
关键词: Arachis duranensis A.ipaensis 种间杂种 鉴定 起源


低钾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甜瓜产量、品质及钾素吸收利用差异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低钾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甜瓜产量、品质及钾素吸收的差异,采用大田试验,以甜瓜耐低钾型品种(系)雪蜜和将军玉、低钾敏感型品种(系)T221和T1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钾(0kg/hm2,LK)和适钾(300kg/hm2,CK)2种条件下甜瓜产量、品质、钾素积累与分配及钾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钾处理T221和T120的产量、中心和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 7.62%、15.85%、16.54%、26.24%、14.39%、23.51%和 10.22%、14.42%、17.82%、24.99%、18.97%、27.80%,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显著增加了 12.86%和14.00%(P<0.05),雪蜜和将军玉差异均不显著;与CK相比,低钾处理T221和T120的茎、叶、果、植株钾积累量均显著降低(P<0.05),分别 降低了 17.94%、20.32%、24.02%、21.49%和20.58%、18.96%、23.26%、21.44%,而雪蜜和将军玉差异均不显著;雪蜜和将军玉较T221和T120钾素利用效率显著增加(P<0.05),平均增加了73.67%,而钾素生产效率及钾肥利用率则显著降低(P<0.05),平均分别降低了 21.76%和55.37%,表明在低钾条件下雪蜜和将军玉亦能吸收利用更多的钾素,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且能将吸收的钾素更多地转移到果实中.综上分析,雪蜜和将军玉对钾肥反应不敏感,适合低钾条件下种植,针对耐低钾型品种可适当减少钾肥投入,节约成本,减少污染,从而实现甜瓜高产高效栽培.


不同品种花生红衣中八种酚类物质成分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品种花生红衣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花生红衣中8种酚类物质的方法,对40种花生红衣中的酚类物质进行了检测,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X-Bridge shield RP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为固定相,以A[V(乙酸):V(乙腈)=1:1000],B[V(乙酸):V(水溶液)=1:100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波长检测,在此条件下8种酚类物质能较好分离,且重复性好(相对标准偏差≤3.92%),精密度高(相对标准偏差≤1.96%).统计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不同品种花生红衣中8种酚类物质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原儿茶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原花青素C1,儿茶素与咖啡酸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阿魏酸与原儿茶酸、原花青素C1、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之间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40种花生红衣样品可聚类成三大类.因此,不同花生红衣中酚类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且酚类物质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可为挖掘我国花生种质资源优势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花生红衣 酚类成分 热图分析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高温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机构的伤害机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温胁迫下小麦光合能力下降是影响小麦灌浆和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探明高温对小麦旗叶光合机构的伤害机制有助于小麦高温抗性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选取35个河南省不同年代的主栽小麦品种,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快速叶绿素荧光、820 nm光反射、延迟荧光同步测定的方法,对不同温度(22℃,30℃,38℃)处理下所有小麦品种光合电子传递活性相关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首先根据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高温的敏感程度将35个小麦品种分为高温不敏感(G1)和高温敏感(G2)两种类型,然后对所测参数分别平均,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光系统Ⅱ(PSⅡ)的光能捕获效率、吸收的光能推动电子传递到初级醌受体(QA)下游和光系统Ⅰ(PSⅠ)末端的效率、质体醌(PQ)库的再还原能力高温下均显著下降,但G2小麦品种下降幅度更大;两种类型小麦品种PSⅠ活性均不受影响,但G2小麦品种PSⅠ供体侧电子传递活性下降幅度大于G1小麦品种.通过3种研究方法的相互补充和印证,最终表明PSⅡ反应中心活性、PSⅡ光能的捕获和QA向下游传递电子的能力的差异是导致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PSⅡ供体侧和PSⅠ活性对小麦光系统Ⅱ高温抗性没有直接影响.该研究对未来冬小麦抗高温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高温;光合机构;快速叶绿素荧光;延迟荧光;820nm光反射;冬小麦;耐高温类型


烟草拟茎点霉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烟草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烟草拟茎点霉的快速准确检测,利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对拟茎点霉和其他10种烟草病原菌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片段回收及DNA测序,在序列比对基础上设计了两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并鉴定了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优化建立了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为60℃时,两对特异性引物P2F/P3R和P3F/P3R从烟草拟茎点霉DNA样本中分别扩增出来420 bp和381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在其他10种烟草病原菌DNA以及阴性对照中均不能扩增到任何条带。两对特异性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均达到10 pg/μL。建立的基于两对特异性引物P2F/P3R和P3F/P3R的分子检测方法可实现对病原菌烟草拟茎点霉的快速准确检测。


利用中国抗源区分强致病力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探讨
《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 Heterodera glycines, SCN)引起的病害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随着强致病力大豆胞囊线虫群体X12的出现及LY1线虫群体的合成,国际通用的Riggs和HGtype2种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别模式已不能将4号生理小种、X12线虫群体、LY1线虫群体有效区分,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区分这3个线虫群体的简易鉴定方法,为SCN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感病品种在病土中繁殖备用接种的胞囊;用兴县灰皮支(ZDD2315)和PI567516C作为鉴别寄主, Lee为感病对照,接种鉴定;若兴县灰皮支和PI567516C均表现感病,表明该病土感染的是X12线虫群体;若兴县灰皮支表现抗病而PI567516C表现感病,表明该病土感染的是4号生理小种;若PI567516C表现抗病,表明该病土感染的是LY1线虫群体。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我国优异抗源兴县灰皮支和PI567516C作为鉴别寄主,能有效区分目前报道的具有强致病力的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X12和LY1线虫群体。本研究结果对筛选抗源、调查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线虫致病基因研究有重要意义。


芝麻枯萎病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效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sesami,FOS)侵染引起的芝麻枯萎病是芝麻生产上的重要真菌病害.为筛选出能够应用于芝麻枯萎病生物防治的拮抗微生物,利用采自我国不同省份(区)的芝麻、荩草和紫花地丁根际土壤样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尖孢镰刀菌拮抗作用测定,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验证重要拮抗菌对芝麻苗期枯萎病的防控效果;进一步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开展了拮抗菌的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在来源于我国6个省份(区)的33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获得细菌1 077株、真菌515株、放线菌554株,筛选出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17株、真菌10株、放线菌51株.其中,细菌菌株SF3-33和SF4-11的拮抗作用最为显著,对尖孢镰刀菌的最大抑菌带均为1.0 cm;且其对由强致病性FOS菌株引起的芝麻苗期枯萎病的最大防效分别达到83.74%和63.13%.SF3-33和SF4-11菌株分别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皮奥显亚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eoriae).综上,筛选出了大量拮抗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根际微生物,其中细菌菌株SF3-33和SF4-11能够显著减弱芝麻苗期枯萎病的发生,为进一步探索芝麻枯萎病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具有较好应用潜力的研究材料.
关键词: 芝麻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 芽孢杆菌 拮抗效果 生物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