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条缝筛式花生果仁分级试验台的设计与试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现有花生脱壳清选装置只是实现脱壳清选功能,而对脱壳后花生果仁分级研究尚显不足的现状,通过分析测定花生脱壳脱出物主要物理特性,包括花生果仁长度、直径、厚度形态尺寸及果仁和花生壳漂浮速度参数,设计了条缝筛式花生果仁分级试验台。分析研究了花生脱壳脱出物主要物理特性差异,利用其差异设计了主要由风选筛分组合式花生果仁分级试验台,结合整机设计尺寸,首先对轴流风机轮毂比及叶片外径尺寸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确定最优设计参数,其次对条缝筛格栅间隙和长度等关键设计参数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设计确定缝格栅间隙为8mm、条缝筛长度为1140mm,并对分级原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最后利用ANSYS Workbench分析软件对条缝筛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选取对分级性能影响较大的风机转速、电机转速、条缝筛安装倾角为试验因素,以清洁率、损失率、饱满果仁获取率、分级效率为试验目标,开展单因素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为控制清选损失率在3%以内,确定风机转速为1550r·min-1、电机转速为950r·min-1、条缝筛安装倾角为10°时进行综合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清洁率在98.9%,饱满花生果仁获取率在98.7%以上,分选效率达到240kg·h-1以上。该装置因冲击产生的破损率由5.8%降低至0.8%;小、碎花生仁分捡率由75%提高至98%。分级效果较好,分级效率高,能够满足实际作业要求。


小麦面团粘性定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可量化的面团粘性评价方法,提高面团粘性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利用改良的方法对96个河南省区域试验参试小麦进行粘性测定,以面团粘性感官鉴定结果为依据评价改良法量值鉴定结果,并对其与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良方法可以准确定量小麦面团粘性值并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粘性等级面团间的'能量'和'延伸性'存在极显著差异,'最大拉伸阻力'在等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粘性等级的面团在改良拉伸仪上呈现不同的图谱;改良方法鉴定的面团粘性结果与面团感官鉴定结果一致,其中'能量'和'延伸性'与面团粘性感官鉴定等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0 0和0.961 2;面团粘性与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和吸水量相关性不显著,与沉淀指数、稳定时间、能量、拉伸阻力、延伸性和最大拉伸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弱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利用改良方法对小麦面团粘性进行量值鉴定是可行的;面团粘性主要取决于蛋白质质量.
关键词: 小麦;面团粘性;定量评价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尖孢镰刀菌遗传转化体系构建
《中国烟草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和目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可引起烟草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 root rot of tobacco),为明确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方法]以烟草强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B-9-1的分生孢子为受体,利用携带潮霉素B(hygromycin B,hyg)质粒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获得能够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尖孢镰刀菌转化菌株,构建烟草尖孢镰刀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1)尖孢镰刀菌的最优转化体系为:潮霉素B最适质量浓度50 μg/mL,在25℃条件下,以1 cm宽的条形硝酸纤维膜为载体,将携带有pCAM-GFP-hyg质粒的根癌农杆菌摇菌培养至OD600=0.7,与震荡培养24 h获得的浓度为106个/mL的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在含有200 μmol/L乙酰丁香酮的共培养基上共培养48 h.(2)转化子继代培养、PCR检测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外源GFP基因成功整合到烟草尖孢镰刀菌基因组中并可以进行稳定遗传表达.(3)Sourthern blot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T-DNA成功整合到尖孢镰刀菌基因组中,且60%以上为单拷贝插入.[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尖孢镰刀菌遗传转化体系,为烟草尖孢镰刀菌基因功能及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双国审超高产大豆新品种郑1311的选育与思考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郑131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郑9805为母本,以漯F20-3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7—2018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021.7 kg·hm~(-2),较对照豫豆22增产13.7%,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98.8 kg·hm~(-2),较对照豫豆22增产15.9%;2017—2018年国家黄淮中片区试,平均产量3 297.0 kg·hm~(-2),较对照邯豆5号增产18.3%,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14.0 kg·hm~(-2),较对照邯豆5号增产23.2%;2018—2019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产量3 228.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18.0%,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25.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16.4%。该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黄淮中片和河南省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郑1311在河南省、国家黄淮中片和南片9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8个产量排名第一,是一个超高产大豆品种。


东亚小花蝽产卵基质适合性研究
《中国烟草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和目的】东亚小花蝽(Oriussauteri)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捕食性天敌。筛选适宜东亚小花蝽人工规模化饲养的产卵基质。【方法】选取芸豆荚(Phaseolus vulgaris)、龙豆荚(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Linn.) DC.)和长豇豆荚(Vigna unguiculata subsp. sesquipedalis (L.) Verdc.)为产卵基质,比较东亚小花蝽在3种基质上的产卵量、孵化率及F1代性比,及评价卵在10℃条件的耐藏性。【结果】(1)东亚小花蝽在芸豆荚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2.52粒和90.47%;龙豆荚为89.90粒和90.16%,两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长豇豆荚的78.70粒和80.49%;(2)10℃冷藏,芸豆荚和龙豆荚上的卵孵化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长豇豆荚上的卵孵化率(P<0.05);(3)冷藏20d时,芸豆荚上卵孵化率为70.22%,龙豆荚为67.77%,长豇豆荚为31.58%。【结论】芸豆荚和龙豆荚可作为东亚小花蝽规模化饲养的产卵基质。


芝麻产量相关性状的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芝麻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产量性状关联的SNP位点及预测候选基因,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式提高芝麻产量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以363份不同遗传背景和地理来源的芝麻种质资源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调查2年2点4环境下8个产量相关性状(单株产量、单株蒴数、蒴粒数、千粒重、株高、主茎果轴长、始蒴高度和表观收获指数)的表型值,借助覆盖全基因组的42781个SNP标记,利用多位点SNP随机效应混合线性模型(multi-locus random-SNP-effect mixed linear model,mrMLM)对8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与产量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并预测候选基因.[结果]在4个不同环境下,8个产量相关性状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为6.51%—33.57%;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蒴数、株高、主茎果轴长、表观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10个与产量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在2018年南阳环境下检测到47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63%—17.29%;在2019年南阳环境下检测到35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94%—11.90%;在2018年平舆环境下检测到35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2.15%—15.90%;在2019年平舆环境下检测到53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25%—11.13%;在4个环境的综合BLUP条件下检测到75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44%—13.58%.上述210个SNP涉及到175个位点,其中10个位点在3个及以上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在这10个位点基因组区域内,共鉴定到214个候选基因,其中156个候选基因具有功能注释,主要涉及植物代谢、生物调控、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过程.根据功能注释筛选出4个可能与芝麻产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SIN_1006338编码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3(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 3-like),参与乙烯的生物合成;SIN_1024330编码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负向调控植物细胞和器官的伸长;SIN_1014512编码吲哚-3-乙酸-酰胺合成酶GH3.6(indole-3-acetic acid-amido synthetase GH3.6),参与调控茎和下胚轴细胞的伸长生长;SIN_1011473编码泛素受体蛋白DA1(protein DA1-like),参与调节植物细胞增殖周期.[结论]通过多位点SNP随机效应混合线性模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175个与产量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筛选出4个可能与产量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
关键词: 芝麻;产量性状;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功能注释;候选基因


不同磷效率小麦幼苗对铅胁迫的响应机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对铅(Pb)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前期筛选的磷转运效率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法,综合分析了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在不同Pb处理(0、0.05、0.10、0.50、1.00、2.50、5.00 mmol·L-1)下,根系形态、光合色素含量、Pb与磷的吸收和转运,以及抗氧化系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0.10 mmol·L-1 Pb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幼苗的生物量、根长、表面积、根尖数、光合色素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P<0.05);≥0.50 mmol·L-1 Pb处理显著降低了根长、表面积、根尖数、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根系直径、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的Pb含量均随着Pb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磷低效品种的根系Pb含量是磷高效品种的2.04倍,磷高效品种地上部Pb含量却是磷低效品种的2.48倍.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和地上部Pb含量与根长、表面积、根尖数、根系可溶性蛋白和细胞膜透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根系直径和根系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Pb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小麦通过降低根长、表面积、根尖数等减少了对Pb的吸收和转运,同时通过增加根系直径及抗氧化物酶活性来抵御外界Pb的胁迫.另外,磷低效品种根系对Pb吸收量大,但转运量小;而磷高效品种对Pb吸收量少,但转运量大.与磷低效品种相比,磷高效品种的根系直径更大,磷转运效率更高,对Pb胁迫表现出更强的耐性.


芍药不同品种群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9份不同品种群的芍药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对38个表型性状(数量多态性状4个、定性多态性状27个、二元性状7个)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9份芍药种质资源变异程度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17.59%,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大(24.71%),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0,同样以株高的为最大值(2.10);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1.06)低于数量性状(2.00),花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82),花型次之(1.67)。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的分别有67对和53对,1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9.905%,株高、株型、柱头大小、花期、茎态等是影响芍药表型差异的主要性状。采用层次聚类将芍药种质资源分为4类,株高、株型、花色、叶缘缺刻等表型性状与品种聚类的相关性较大。其中前3类以国内传统中国芍药品种为主;国外引种的涵盖3个品种群的芍药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株型多半开张,茎秆粗壮,与国内传统种植品种的表型差异较大,反映了种源及长期育种目标的差异。
关键词: 芍药 品种群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基于动网格的白萝卜热风干燥热质传递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果蔬干燥过程模拟时未能考虑收缩对几何模型及热质传递的影响而导致求解精度较差的问题,采用动网格技术优化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的数学模型。选择结构均匀、干燥过程收缩率较明显的白萝卜作为代表性物料,试验结果表明:样品长度对收缩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当样品长径比为10时,干燥收缩的各向同性率最优,此时Hatamipour模型是最适合描述白萝卜热风干燥收缩规律的模型。基于动网格技术将收缩方程与热质传递方程耦合后探究白萝卜热风干燥的热质传递规律,结果表明:考虑收缩后由于迁移路径变短,物料内部水分脱除速率加快且表层水分梯度降低;与未考虑收缩情况相比,干燥前中期水分蒸发量较大而后期含水率较小,使得物料温度先迅速升高至30℃后缓慢提升至60℃的平衡温度,该趋势更接近试验值;考虑收缩方程后,物料内、外部含水率和温度模拟结果的偏差分别从17%~8%、12~2℃降低至14%~3%、3~2℃。结果表明:基于动网格的数值模拟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为分析热风干燥过程中的热质传递规律提供了可靠的模型。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分辨质谱自动解析方法的金银花不同加工方式分析
《应用化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银花干燥加工方式直接影响其药用价值及经济效益.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自动化数据分析策略,分析了不同加工方式对金银花中化学成分的影响.金银花样品经甲醇-水(8∶2,体积比)溶液超声提取30 min,两次离心后取上清液,以Waters Acquity UPLC HSST3色谱柱(2.1×100 mm,1.8 μm)分离,乙腈-水溶液(均含有体积分数0.1%的甲酸)进行梯度洗脱.高分辨质谱选择正离子扫描模式(ESI+)并采用FULLMS/DD-MS2(TOP4)模式完成数据采集.在自动化解析方法软件平台对仪器采集的原始信号直接解析,鉴定出绿原酸、芦丁和异槲皮苷等16种差异性化合物.在化学成分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评价了晒干、阴干、电热烘干、烘房烘干、热泵烘干和真空冷冻干燥这6种加工方式获得的金银花样品品质差异.真空冷冻干燥、烘房烘干和热泵干燥等加工方式能够获得外观特征优质的金银花.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下,金银花样品中的抗氧化功能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
关键词: 金银花 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分辨质谱 化学计量学 数据自动分析 加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