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97条记录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有益于缓解花生连作障碍,促进花生养分高效和持续高产。在花生典型种植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酸性砂姜黑土,设置不接种(CK)、接种AM真菌(AM)、接种根瘤菌(Rb)、双接种(AM+Rb)4个处理,采用微区试验,研究AM真菌与根瘤菌对花生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增加了花生第一侧枝长和分枝数,显著提高了花生根和地上部生物量、荚果重和根瘤数,其中AM+Rb处理提高效果最显著。同时AM+Rb处理的花生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分别显著提高30.1%、20.2%和59.7%,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明显提高,不同部位氮、磷、钾、钙、镁积累量显著增加,效果优于单接种。比较AM真菌和根瘤菌2种接种方式,Rb处理的花生不同部位氮积累量较高,而AM处理的根系形态状况较好,且花生不同部位磷、钾、钙、镁吸收量较高。可见,在酸性砂姜黑土区,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尤其是双接种有益于改善根系形态状况和根际微生物环境,增强花生养分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花生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根瘤菌 花生 根系形态 养分吸收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直播粳稻种质资源筛选及其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稻区种植的耐直播粳稻种质,对2000份粳稻种质资源进行大田直播,分析出苗能力、始穗期、株高和产量等性状,初筛耐直播种质,然后通过考种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再通过始穗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比较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并研究种植密度[80 kg/hm2(T1)、100 kg/hm2(T2)、120 kg/hm2(T3)和140 kg/hm2(T4)]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适宜种植密度及最终的耐直播高产种质.结果表明,2000份粳稻种质中,出苗能力分级为1级的种质8份(0.40%)、3级85份(4.25%)、5级1762份(88.10%)、7级102份(5.10%)、9级43份(2.15%),平均出苗能力分级为5.09,不同地理来源种质平均出苗能力分级在4.82~5.46.随种质地理来源纬度降低,始穗期延迟.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15日之前,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47.5 d、54.9 d、54.8 d、57.8 d和59.7 d;辽宁省、日本和韩国、北京市和河北省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20-25日,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65.8 d、66.4 d、68.9 d和68.1 d;来自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云南省的种质大多数不能正常抽穗,占比48.33%~79.04%,能抽穗的种质始穗期大多在8月25日之后,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72.0 d、78.2 d、77.8 d和75.2 d.田间初步筛选出苗能力分级不低于7级,始穗期8月15日—9月4日,株高115 cm以下,无倒伏现象,无稻瘟病、纹枯病等,丰产性较好的种质194份.测产考种筛选出结实率高于80%、产量较高的耐直播种质150份.150份种质的出苗能力分级以5级为主,其中3级3份(2.0%),5级135份(90.0%),7级12份(8.0%);始穗期介于8月21日—9月4日;来源于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5省,种质份数分别为116份(77.3%)、11份(7.3%)、7份(4.7%)、7份(4.7%)和9份(6.0%);辽宁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最高,达9286.5 kg/hm2,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分别为6390.0 kg/hm2、7053.0 kg/hm2、6432.0 kg/hm2和7054.5 kg/hm2.鉴于150份耐直播种质中,辽宁省来源种质产量性状表现突出,从辽宁省来源耐直播种质中筛选株高不超过110 cm、始穗期8月20-30日、产量较高的种质76份,并对其进行适宜种植密度研究,发现随种植密度增加,基本苗数、穗数显著增加;T3、T4处理总颖花数显著高于T1、T2处理;T1、T2、T3、T4处理产量分别为7621.20、7735.35、8003.25、7961.10 kg/hm2,T3和T4处理产量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T3处理产量最高.在T3处理下从76份种质中筛选出耐直播高产种质14份,其中较对照郑旱10号增产的种质9份,分别是辽星13、辽粳9号、营9207、丹粳12、锦稻105、辽星15、美锋1号、辽盐糯10号、祥丰00-93,分别较对照增产17.72%、7.75%、6.61%、6.15%、3.46%、3.16%、1.87%、1.27%、0.93%,这些种质可用于河南省及邻近地区粳稻耐直播育种,其中辽星13产量达11018.0 kg/hm2,表现高产,可直接应用.

关键词: 粳稻 种质资源 耐直播 种植密度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特征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实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与常规土壤参数分析相结合,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及有机肥氮替代40%化肥氮(R2FM及R4FM,有机肥于小麦季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及与关键驱动因子的关系。【结果】R2FM及R4FM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高于CF处理,增幅分别为12.2%和10.2%,而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CK、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9、50.3、43.9及39.6μg·m~(-2)·h~(-1),其中小麦季为3.1、23.6、25.0及26.4μg·m~(-2)·h~(-1),玉米季为8.8、77.0、62.8及52.9μg·m~(-2)·h~(-1);不同施肥处理下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O_3~--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还与小麦季土壤温度、玉米季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38、2.44及2.53 kg·hm~(-2),较CK处理(0.56 kg·hm~(-2))显著增加325%—354%,N_2O-N排放系数为0.40%—0.44%,但CF、R2FM及R4FM处理之间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N_2O-N排放系数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季节性N_2O累积排放量存在差异,与CF处理相比,R2FM及R4FM处理在小麦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28.3%和62.6%,且二者N_2O-N排放系数(0.35%和0.41%)显著增加,而在玉米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15.8%和33.8%;N_2O累积排放量与小麦季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含量及玉米季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玉米季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条件下,优化小麦季施肥管理是减少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关键。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化肥减施 畜禽粪便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 砂姜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商麦156(豫审麦201501)、百农418(豫审麦2015014)、百农207(国审麦2013010)和开麦21(豫审麦2011017)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探讨2019—2021年施氮量[0(N1)、135(N2)、270 kg/hm~2(N3)]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量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氮锌积累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氮积累量表现为开花期前叶最高;地上部锌积累量表现为拔节期前叶最高,开花期茎最高;地上部氮、锌积累量在灌浆期、成熟期均为穗部籽粒最高;根氮积累量在返青期前集中于初生根,返青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根锌积累量在冬前期前集中于初生根,冬前期后逐渐转入次生根;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氮锌的吸收具有协同效应;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氮锌积累量。N1、N2、N3处理不同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的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4.32%、77.36%、91.32%,穗上、中、下部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锌分别占穗上、中、下部籽粒总锌吸收量的35.68%、32.87%、34.50%。在施氮量小于270 kg/hm2时,生育前中期氮锌积累量主要集中于根、叶、茎、颖壳等器官中,生育后期通过再分配转移到籽粒中;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锌积累量;籽粒通过再分配获得的氮、锌分别占84.02%、33.94%。籽粒氮主要来自营养器官的再分配,氮的可移动性较强;锌的可移动性较弱,增加氮肥施用量可增加不同营养器官对穗上、中、下部籽粒锌的再分配,且再分配转移到穗中部籽粒的锌小于穗上部和穗下部籽粒。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氮积累量 锌积累量 氮吸收转移 锌吸收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瓜氮钾双高效资源综合评价与筛选

果树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甜瓜种质资源氮钾双高效遗传差异,筛选氮钾双高效种质资源,建立甜瓜苗期氮钾双高效评价体系,为甜瓜氮钾双高效基因挖掘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2个薄皮甜瓜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苗期穴盘基质栽培试验,设正常供氮钾(对照,N 4.88 mmol·L-1、K2O 2.50 mmol·L-1)、低氮(LN,N 0.01 mmol·L-1)、低钾(LK,K2O 0.01 mmol·L-1)、氮钾双低(LNK,N 0.01 mmol·L-1、K2O 0.01 mmol·L-1)4个处理,通过分析苗期光合性能、农艺性状、氮效率及钾效率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结果]综合分析耐低氮、耐低钾、低氮钾双耐指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最终确立地上部干质量、氮积累量、地上部鲜质量、钾积累量、茎粗、钾素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氮含量、胞间CO2浓度和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为甜瓜苗期氮钾双高效品种(系)的筛选指标.综合分析D值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确立TS-16、TS-19、阳春白雪、酥蜜、酥蜜三号、冰美人128是甜瓜氮钾双高效型品种(系).[结论]综合分析了氮高效、钾高效、氮钾双高效筛选结果,确定了筛选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甜瓜养分逆境栽培及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甜瓜 氮钾双高效 筛选指标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精油防控瓜菜土传病害机制及在生产中应用

农药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传病害制约我国瓜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植物精油具有广谱杀菌、生物降解、安全无毒等优点。当前对精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提取、采后储藏、防病保鲜、品种选择等领域,对瓜菜生产期土传病虫害,特别是防治机理研究鲜有报道。综述了植物精油抑制瓜菜土传病原菌和根结线虫机理;概括了植物精油在瓜菜生产中和采后保鲜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植物精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能为植物精油消减瓜菜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植物精油 瓜菜土传病害 抑菌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短波红外干燥温度对南美白对虾干燥特性、虾青素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南美白对虾新型干燥方法,提高干燥速率,改善干制品品质,本研究采用中短波红外干燥(MSWID)技术,分析了其温度(50,60,70 ℃)对南美白对虾干燥特性、水分活度、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干燥活化能、色泽、质构、虾青素含量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用5种常见的干燥模型对干燥曲线进行拟合,并以热风干燥(HAD)为对照.结果表明:随MSWID温度的升高,南美白对虾的干燥时间缩短,干燥速率加快.MSWID在70℃时干燥速率最快,但对南美白对虾的肌纤维破坏严重.60℃时,MSWID比HAD时间缩短2 h.MSWID的总色差△E(7.8870±1.6468)与熟化后的样品差异最小,硬度[(46.9833 ±2.4373)N]较好,弹性[(2.2067±0.1172)mm]适中.南美白对虾干燥动力学模型拟合表明,Weibull模型拟合度最高(R2>0.9977),可以较好的描述和预测南美白对虾MSWID过程.南美白对虾MSWID 60 ℃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为2.8929× 10-9 m2/s,高于HAD 60℃条件下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2.3535x10-9 m2/s.综合考虑南美白对虾的干燥效率和干制品品质,60℃是南美白对虾MSWID的最佳温度,此时南美白对虾干燥时间为12 h,活化能为36.4332 kJ/mol,虾青素含量为(42.0933±0.66214)pg/g.本研究结果可为南美白对虾干燥工艺的改善和提高干制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中短波红外 干燥特性 虾青素 微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iR-M11基因编辑对马立克病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病毒编码的微小RNA前体基因miR-M11对马立克病病毒(MDV)体外复制能力的影响,以MDV国内分离株HN302为研究对象,利用CRISPR/Cas9系统靶向编辑并敲除位于Mid基因簇的miRM11,构建1株miR-M11基因编辑缺失毒株HN302ΔM11(克隆号C58-8-4)。经过PCR鉴定、测序分析、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以及传代稳定性分析,证实HN302编码的miRM11被精确编辑并从病毒基因组中完全缺失,且未发生回复突变。病毒增殖曲线绘制结果显示,miRM11缺失毒株HN302ΔM11的增殖速度显著高于亲本毒株HN302(P<0.05)。综上,miR-M11是MDV复制的非必需基因,且其缺失后可增强MDV的体外复制能力。

关键词: 马立克病 miR-M11 微小RNA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qPCR 复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irect RNA Sequencing表征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转录组特性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表征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转录组特性,为基于乳腺上皮细胞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用Nanopre Direct RNA Sequencing(DRS)技术进行了三代转录组测序分析,结合生物信息手段分析转录表达、RNA甲基化修饰和选择性剪切等生物学特征.结果发现,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共组装到 55 140 个转录本,其中已知转录本 51 379 个,新发现的转录本 3 761 个.多聚腺苷酸A[poly(A)]分析显示,转录本的表达量与poly(A)尾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01).在MEC1和MEC3 样本中分别检测到 6 853 个和 6 343 个剪切事件,其中剪切事件发生次数最多的前 3 位是SE、A5 和A3.RNA甲基化修饰检测发现,乳腺上皮细胞中m5C位点数高于m6A位点数,其中这些修饰位点主要分布于CDS区域,其次是 5'UTR和 3'UTR.本研究表征了乳腺上皮细胞转录本、ploy(A)尾巴长度、可变剪切和RNA甲基化修饰等生物学特性,将为乳腺上皮细胞模型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关键词: 奶牛 乳腺上皮细胞 三代测序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OsPHR2对小麦酸性磷酸化酶活性和根系土壤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水稻低磷胁迫转录因子OsPHR2对小麦酸性磷酸化酶活性、根系土壤有机酸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以转OsPHR2小麦纯合株系和受体对照为试验材料,在不施磷(低磷)、施易溶性磷(0.200 g· kg-1,KH2PO4为磷源)和施难溶性磷(0.200 g·kg-1,以A1PO4为磷源)3个处理下开展转OsPHR2小麦酸性磷酸化酶活性、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和根系活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在低磷和施A1PO4处理下2个转OsPHR2小麦株系旗叶和根部酸性磷酸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受体对照;施KH2PO4处理下,2个转基因株系旗叶酸性磷酸化酶活性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对照,根部在抽穗期显著高于对照,其他时期差异均不显著.随着小麦生育进程,小麦根际土壤草酰乙酸、草酸、乙酸、丙二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含量逐渐增加.拔节期和抽穗期,在低磷、施AlPO4和施KH2PO4处理下转基因系OsT5-28根际土壤五种有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转基因小麦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较对照的提高幅度在拔节期或抽穗期较大.三种处理下转基因系OsT5-28根系TTC还原力在三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对照.这说明低磷胁迫下OsPHR2可提高小麦酸性磷酸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促进根系有机酸的分泌,增加分泌量,从而提高小麦磷素吸收效率.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OsPHR2 酸性磷酸化酶 有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