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7条记录
红花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CtDFR1的克隆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基因在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花色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在分析红花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以红花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方法从红花的管状花中克隆得到一个红花DFR基因家族的成员,命名为CtDFR1.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包含1 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具有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结构域,属PLN02650超基因家族.多重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红花与矢车菊、斑点矢车菊DFR的氨基酸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5.06%和95.03%.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tDFR1基因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和苞片,在根和茎中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表达.对不同花色红花品种的表达分析表明,CtDFR1基因在橙色和白色红花中表达量最高,在黄色和红色中表达量较低,预示了 CtDFR1与红花的花色差异具有相关性.本研究获得了 CtDFR1基因的序列及表达情况,为深入研究CtDFR1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氢黄酮醇4-还原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根和荚果对外源钙的吸收特性研究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花生根和荚果对外源钙的吸收特性,本研究选取对钙敏感性不同的豫花37和豫花23为试材,利用自主研发的花生根果分区培养装置开展试验,设置不施钙(CK)、根区施0.20 g·kg-1CaO(RL)、根区施0.80 g·kg-1 CaO(RH)、荚果区施0.20 g·kg-1 CaO(PL)、荚果区施0.80 g·kg-1 CaO(PH)共5个处理,探究根区和荚果区不同外源钙处理对土壤钙含量、花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钙吸收积累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饱果成熟期,同一基因型花生根区施钙土壤钙含量低于荚果区相同施钙量处理,且以酸溶态钙为主,占土壤全钙的37.97%~64.52%;与根区施钙相比,荚果区施相同量的外源钙提高了花生的饱果数、出仁率和荚果产量,降低了籽仁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油酸/亚油酸比值(O/L)和粗蛋白、粗脂肪、蛋氨酸、赖氨酸的含量;根区施钙花生根茎叶的吸钙量占花生植株总吸钙量的87.39%~91.11%,果壳和籽仁占8.89%~12.61%,荚果区施钙花生根茎叶占74.10%~84.85%,果壳和籽仁占15.15%~25.90%;与根区施钙相比,荚果区施钙显著提高了钙利用效率,豫花37荚果和籽仁钙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2.35%~49.28%和37.73%~43.89%,豫花23分别提高了32.43%~46.17%和21.05%~47.09%.总体来看,荚果区施钙较根区施钙显著提高了花生产质量和钙的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为指导花生钙肥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花生 根果分区 钙吸收特性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荧光探针PCR检测牛嵴病毒的方法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嵴病毒(bovine kobuvirus, BKoV)是与犊牛腹泻密切相关的病原,试验针对BKoV 3D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快速检测BKoV的实验室方法。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扩增BKoV,对其他犊牛腹泻病原无扩增,特异性较强;对BKoV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出限为11.0拷贝/μL,灵敏性较强;且组内与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较好。对采集自河南省的221份犊牛腹泻临床样本进行检测,BKoV的核酸检出率为9.05%(20/221)。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为BKoV的临床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手段。

关键词: 牛嵴病毒 快速检测 荧光探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强LED黄光对灰茶尺蠖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索LED黄光不同光照强度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种群发展的影响,为茶园防蛾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室内鲜叶饲养的灰茶尺蠖第5代1龄幼虫为材料,设置黄光组6个处理和对照组1个处理,每个处理80头幼虫。具体处理方法为:白天(7:00-19:00)均用普通日光灯(150-200 lx)持续照射12 h,夜间(19:00-7:00)黄光(波长为590-600 nm,光照强度分别为17、27、37、40、80和120 lx)持续照射12 h。对照组持续黑暗12 h。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灰茶尺蠖幼虫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成虫羽化率、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寿命及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0 lx黄光处理下幼虫发育历期延长至13.28 d,存活率降低至1%。4龄和5龄幼虫延迟进入蛹期。不同处理组显著影响成虫的羽化率、产卵量及产卵历期,其中120 lx强度照射后对灰茶尺蠖成虫影响最大,与对照组相比,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分别下降50%和34.68%,产卵历期缩短了3.14d。不同处理组灰茶尺蠖卵孵化率均大幅度降低,其中,经40、80和120 lx强度黄光照射后,卵孵化率分别下降了83.77%、82.00%和86.89%。【结论】通过光照强度为40、80和120 lx的黄光处理后,显著缩短了灰茶尺蠖成虫的寿命,降低了羽化率,抑制灰茶尺蠖的产卵量及孵化率,从而抑制灰茶尺蠖种群的发展速度,为茶园灰尺蠖绿色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黄色光谱 不同光强度 灰茶尺蠖 发育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分泌型无赖百当烟草8306突变材料的创制与分析

烟草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8306是具有晾晒烟风格的烤烟育种材料.在前期试验中创制了NtCPS2基因突变株系8306-1,抑制了晾晒烟风格代表性物质赖百当二萜的合成.为进一步提高8306-1株系中西柏烷二萜和蔗糖酯含量(质量分数),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对8306-1株系的NtCycB2基因进行敲除,获得了纯合突变株系8306-2.与8306、8306-1株系相比,8306-2株系生长发育正常,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8306-2株系中长柄分泌型腺毛密度显著高于8306和8306-1株系,且存在较多的分枝型腺毛.8306-2与8306-1株系腺毛分泌物组成成分相同,均缺少8306中的顺冷杉醇和赖百当二醇等赖百当类化合物;且8306-2株系叶面化学成分含量(质量分数)比8306和8306-1株系显著提高,其中西柏烷二萜含量分别提高95.7%和93.4%,蔗糖酯含量分别提高60.8%和62.5%.qRT-PCR检测分析发现,8306-2株系中NtCBT、NtCYP71D16、NtCPS2和NtABS 4个二萜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8306-1和8306株系,而二萜合成的上游基因NtGPPS和NtGGPPS的表达无显著变化.表明8306株系中NtCycB2基因和NtCPS2基因的共敲除,在有效抑制赖百当类物质合成的基础上显著增加了烟草腺毛密度和腺毛分泌物含量.

关键词: 烟草;8306株系;分泌型腺毛;NtCycB2;基因敲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表皮蜡粉遗传规律及其抗逆效应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表皮蜡粉是油菜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屏障之一,对其开展研究有益于选育抗逆稳产的油菜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本研究以我们发现的光叶突变体DL22B077-1和有蜡粉野生型DL22B077-2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等手段研究了该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突变体DL22B077-1的光叶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然后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突变体与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及其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型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含量分别为47.40μg/cm2和76.93μg/cm2,光叶突变体叶片和茎秆蜡粉含量分别为40.40μg/cm2和61.01μg/cm2,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减少14.77%和20.7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且无论是光叶突变体还是野生型,叶片蜡粉含量均低于茎秆表皮含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蜡粉组成成分间的差异既存在于光叶与野生型间,也存在于植株的叶片与茎秆之间.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间蜡粉成分总体上相似,但是4种成分差异显著,其中三种(正三十六烷、十六烷氧基硅烷和15-Triacontanone)在野生型的叶片和茎秆表皮蜡粉中显著高于光叶突变体表皮.另外,光叶突变体材料表皮蜡粉中也存在一种成分(1,40-Tetraconanediol)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还通过田间自然低温冻害比较光叶突变体与野生型的抗寒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比光叶突变体抗寒性强,光叶突变体出现严重冻害(受冻率100%,冻害指数达到0.80),野生型明显抗寒(受冻率15%,冻害指数只有0.25).野生型与光叶突变体的抗寒性差异还反映在低温对二者植株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上.返青前,光叶突变体的单株长势比野生型差,其中光叶突变体的单株株高、单株干重分别只有其野生型的51.83%和29.08%.说明表皮蜡粉能够显著提高油菜抗寒能力.最后,在花期通过人工接种,考察二者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鉴定结果显示,光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的菌核病抗性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表皮蜡粉 含量 成分 抗寒性 菌核病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芝麻对花生铁营养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花生||芝麻改善花生铁营养的机理,本试验以花生'科大黑花001'和芝麻'豫芝8号'为试验材料,单作花生(SP)为对照,研究了花生||芝麻行比4:2(P||S 4:2)和6:3(P||S 6:3)2种间作模式对花生叶片SPAD值、根际土壤pH、各器官活性铁和全铁含量及单株铁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并分析了2种间作模式的间作产量优势.结果表明:与SP相比,P||S 4:2、P||S 6:3花生叶片SPAD值分别提高13.60%~30.10% 和22.15%~33.31%(P<0.05),根际土壤pH在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和荚果膨大期均显著降低(P<0.05).与SP相比,P||S 4:2和P||S 6:3的花生茎、叶的活性铁含量分别提高31.80%~72.78% 和24.41%~72.49%(P<0.05),全铁含量分别提高16.80%~22.86% 和15.91%~27.88%(P<0.05);单株铁积累量在开花下针期、荚果膨大期和收获期分别提高7.91%~22.42% 和5.77%~15.58%,尤其在收获期,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收获期,与SP相比,P||S 4:2和P||S 6:3的花生果仁全铁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1.97% 和17.42%(P<0.05).花生||芝麻的间作产量优势表现为P||S 6:3>P||S 4:2.综上可知,花生||芝麻能显著提高花生各器官的活性铁含量,促进其对铁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果仁铁含量及积累量,这与间作能显著降低花生根际pH密切相关.改善花生果仁铁营养最佳模式是P||S 4:2,而间作产量优势最高模式为P||S 6:3.

关键词: 花生||芝麻 花生 铁营养 根际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混用对麦田节节麦和多花黑麦草的防治效果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麦田恶性杂草多花黑麦草、节节麦的高效防治药剂,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评价了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混用的联合效应.室内盆栽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按照1∶1、1∶2、1∶3、1∶4、1∶6比例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37.37、189.10、287.08、259.37、101.80,表明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比例为1∶2~1∶4混用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甲基二磺隆与1、2、4、8倍的唑啉草酯混用对节节麦活性分别是甲基二磺隆单用的1.50、1.76、3.66、5.65倍.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1 ∶4混用,使用剂量为(30+120)、(60+240)、(120+480)g/hm2时对小麦鲜质量抑制率为10.28%~34.43%,添加安全剂吡唑解草酯能够将小麦药害缓解至与对照(喷施清水)相当.田间小区试验表明,3%甲基二磺隆OD 18 g/hm2+5%唑啉草酯EC 45~67.5 g/hm2混用对节节麦的防效为89.28%~91.83%,高于3%甲基二磺隆OD 18 g/hm2对节节麦的防效(83.28%).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3%甲基二磺隆OD 13.5 g/hm2+5%唑啉草酯EC 54 g/hm2处理对多花黑麦草鲜质量防效为99.79%,小麦增产17.43%.以上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混用防治节节麦、多花黑麦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甲基二磺隆 唑啉草酯 协同作用 节节麦 多花黑麦草 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宛艾种质综合评价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综合评价宛艾种质并筛选优异性状材料,为宛艾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亲本材料及技术支撑.以30个来源于南阳市的宛艾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隶属函数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宛艾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3~1.58,变异系数为16.95%~160.71%.相关分析表明,多数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部分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相关性较差.主成分分析将15个性状转换成5个综合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5.12%,第1、2、4主成分主要反映农艺性状信息,第5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品质性状信息,第3个主成分主要反映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信息.基于离差平方和法将30个宛艾种质在欧式距离14.0处聚为三类,第一类为优质型,包含8个种质;第二类为丰产型,包含8个种质;第三类种质性状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基于隶属函数法对宛艾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产量和品质综合表现优异的5个种质,可为宛艾新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材料支撑.

关键词: 宛艾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综合评价 优异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0-2021年市售马立克病疫苗的效价测定及质量评估

河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和评估现有鸡马立克病(MD)疫苗的质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2020-2021年市场销售的9家不同企业生产的11个批次MD疫苗产品进行病毒效价测定和对比分析,同时用ELISA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或RT-PCR方法分别对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污染状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MD液氮苗中,3批进口或国产的CVI988单价液氮苗之间病毒效价无显著差异,2批不同品牌814单价液氮苗效价差异显著(P<0.05),2批不同品牌双价液氮苗(CVI988+HVT或814+HVT)病毒效价差异极显著(P<0.01),但上述全部类型液氮苗产品的病毒效价均大于5 500 PFU/羽份,达到国标规定值2倍以上.然而,4批不同品牌HVT冻干苗的病毒效价均远低于产品说明书标注的2 000 PFU/羽份,仅为83.90~109.50 PFU/羽份.全部MD疫苗产品的ALV和RE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这些产品洁净无污染.

关键词: 马立克病 疫苗 效价测定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禽白血病病毒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