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荔枝浊汁粗蛋白组分的结构和特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Osborne分级法提取荔枝浊汁的上清液蛋白,沉淀中的球蛋白、醇蛋白和谷蛋白,对这4种蛋白进行了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红外光谱分析,并测定了等电点(p I)、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和游离巯基及二硫键的含量。结果表明:4种蛋白的等电点在p H=4.0~4.5,上清液蛋白亚基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0~95)ku,谷蛋白(>270 ku);上清液蛋白、球蛋白、醇蛋白和谷蛋白的游离巯基含量分别占总巯基的71.86%、92.18%、58.82%、37.96%,且二硫键的含量均较低;上清液蛋白和醇蛋白均有2个变性峰,分别为88.0℃和129.5℃、40.5℃和92.3℃,而球蛋白和谷蛋白均只有一个变性峰,分别为103.0℃、85.3℃;4种蛋白的二级结构均以β-折叠和β-转角为主。综上所述,荔枝浊汁在热处理过程中上清液蛋白、醇蛋白和谷蛋白易变性,在贮藏过程中谷蛋白可能直接聚集,而其他几种蛋白可能逐渐变性而聚集。
关键词: 荔枝浊汁 蛋白组分 稳定性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热带农业工程 》 2018
摘要:甘薯作为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除含淀粉、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重要营养成分外,还含许多重要的功能活性成分,比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多酚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甘薯功能性成分及其应用,以期为深入研究甘薯功能性成分、培育甘薯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型荔枝干加工过程中水分及营养成分的变化
《中国南方果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糯米糍荔枝鲜果为原料,采用分段干燥法制成半干型荔枝干,分别测定鲜果及不同加工阶段荔枝干的水分含量及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第二、第三阶段水分的减少幅度大于第一阶段;在烘干过程的第二阶段,果糖、葡萄糖分别增加了168.8%和197.0%,而蔗糖只增加19.1%;第一阶段结束后,已基本检测不到维生素C及总多酚的存在。最后产品的果糖、葡萄糖、蔗糖、总糖的含量分别为17.50%、14.46%、12.72%和44.74%,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29.01mg/100g,水分含量为25.01%,水分活度为0.73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皮种子中酰胺类生物碱及其杀线虫活性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皮种子中的酰胺类生物碱及其杀线虫活性,运用多种色谱学及波谱学方法分离并鉴定了10个酰胺类生物碱,分别为:N-甲基桂皮酰胺(1),clausenalansamide A(2),3-dehydroxy-3-methoxyl-clausenalansamide A(3),clausenalansamide B(4),黄皮新肉桂酰胺B(5),N-(2-苯乙基)肉桂酰胺(6),2′-dehydroxy-2′-oxo-clausenalansamide B(7),lansamide-7(8),homoclausenamide(9),1,5-dihydro-5-hydroxy-1-methyl-3,5-diphenyl-2H-pyrrol-2-one(10)。其中,化合物3,7,10为新天然产物。首次对黄皮种子中的酰胺类生物碱2~8进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的测试,发现所测化合物均有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2,3,5和8有较强的致死活性,且均优于阳性对照除线磷,可为相关农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冠层图像分割方法对比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冠层信息在自动化管理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田间多变光照强度环境显著降低了水稻冠层图像分割和信息提取的精度。为降低光照强度的干扰,本文基于RGB、CIEL~*a~*b~*、HSV色彩空间和多色彩空间(包括RGB、CIEL~*a~*b~*和HSV色彩空间)构建水稻冠层图像的色彩特征组合,然后通过支持向量机(SVM)的线性核函数对水稻冠层图像进行分类识别,其分割方法分别定义为rgb-SVM、lab-SVM、hsv-SVM和Multi-SVM。同时,利用此方法对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水稻冠层图像进行分割,并与常用的Ex G&Otsu分割方法进行对比,比较不同方法的分割效果和光强稳健性。结果表明,rgb-SVM的分割效果优于Ex G&Otsu方法,但对晴天条件下获取的水稻冠层图像的分割误差仍较大,光强稳健性低;lab-SVM和hsv-SVM分割方法的分割精确度较低,存在一定的欠分割现象;基于多色彩空间和支持向量机的Multi-SVM分割方法的分割效果最佳,该方法对不同光强下获取的水稻冠层图像的分割误差均控制在4.00%以内,具有较好的光强稳健性。因此,基于多色彩空间和支持向量机的Multi-SVM分割方法能够相对准确地将水稻像元从水稻冠层图像中分割出来,且对田间多变光强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可为田间水稻生长发育监测和自动化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水稻 冠层图像 光照强度 图像分割 色彩空间 支持向量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的荔枝蒂蛀虫研究态势分析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客观呈现国内外荔枝蒂蛀虫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其研究的重点与薄弱所在,为荔枝蒂蛀虫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 (WOS)平台,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荔枝蒂蛀虫文献数量、年代分布、国家、著者信息、出版刊物及研究内容等信息,并采用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进行作者聚簇、关键词共现和研究热点分析.[结果]《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出科技文献115篇,研究机构58个,发文作者78位,来源期刊55种;WOS(SCI-expanded和CABI)数据库共检索出中国、马来西亚、印度、越南、菲律宾和德国6个国家12个研究机构的26名作者在24种刊物上发表的39篇文献.研究内容涵盖荔枝蒂蛀虫生物学、预测预报、防治技术、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热点有荔枝蒂蛀虫的种群生命表、预测预报、防治技术、寄主植物和产卵选择性、性信息素、组织超微结构以及天敌防治.[结论]中国在荔枝蒂蛀虫研究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研究机构聚集在华南荔枝、龙眼主产区,研究者众多,研究内容广泛但不够深入;高产活跃作者群基本形成了高校以梁广文和江世宏为主导、科研院所由陈炳旭领衔的两大研究群体.但欠缺长期稳定深入研究的科研团队,高产活跃作者群不够聚集,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质量不是很高;高产机构少;国内和国际上研究成果极不均衡.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CNKI Web of Science 研究态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退耦模型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
《热带农业工程 》 2018
摘要: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利用退耦模型对永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各用地类型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用地类型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较为协调,但是城镇用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则从较为协调转变为不协调,用地的集约程度也从较为集约发展至较为粗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东和广西2地进行了10%噻唑磷颗粒剂在甘蔗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并对甘蔗中噻唑磷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甘蔗样本用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磷在甘蔗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3.4%;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86%,RSD为4.1%~6.7%。噻唑磷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噻唑磷颗粒剂在广东和广西甘蔗中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没有显著的消解规律,呈现的特点是浓度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趋势,施药后14~21 d甘蔗中噻唑磷的残留量达到最大值0.027 mg/kg;噻唑磷在土壤中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8.6~9.6 d,属易降解农药;噻唑磷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甘蔗中噻唑磷对人群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为225%,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较大,还需进一步结合噻唑磷在人体内的代谢行为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值为57%,表明按照推荐剂量施用10%噻唑磷颗粒剂,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对消费者健康是安全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