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麻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麻叶斑病是大麻生产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发病初期叶片边缘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湿度大时叶片上布满病斑,严重时会造成叶片萎蔫甚至脱落,对麻的产量和品种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明确大麻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将从山西大麻种植基地采集到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后,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与链格孢的序列同源性为100%,因此鉴定大麻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这是链格孢在国内大麻上引起叶斑病的首次报道,为以后大麻生产上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胶园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氮素矿化是土壤提供氮素养分的重要过程,通过研究海南5种主要母质胶园土壤氮素矿化特性,以期为海南胶园土壤氮素肥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花岗岩发育砖红壤、砂页岩发育砖红壤、片麻岩发育砖红壤、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五种胶园土壤,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试验,在25和35℃下培养70 d,测定培养前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并通过有效积温方程拟合土壤氮素矿化与培养时间的关系。【结果】在25和35℃培养下,各胶园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减小,各胶园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升高。在25℃培养下,花岗岩砖红壤的氮素矿化量为33. 91mg/kg,为浅海沉积物砖红壤氮素矿化量的2. 10倍,为片麻岩砖红壤的1. 75倍,为砂页岩砖红壤的1. 39倍,但与玄武岩砖红壤差异不显著;当35℃培养时,浅海沉积物、花岗岩、砂页岩、片麻岩和玄武岩砖红壤氮素矿化量分别为30. 19、38. 93、30. 29、23. 57、40. 29 mg/kg。而且有效积温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各胶园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结论】5种母质胶园土壤中,花岗岩砖红壤、玄武岩砖红壤氮素矿化量最大;升高温度可加快各胶园土壤氮素矿化过程,以浅海沉积物砖红壤最为明显。


菠萝蜜果锈病对果苞抗性生理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菠萝蜜果锈病的发生渐为普遍,为了进一步了解菠萝蜜果锈病,本研究测定了菠萝蜜果锈病果苞和健康果苞的五种与植物抗逆性生理相关的酶活以及丙二醛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果锈病果苞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都要高于健康果苞,健康果苞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都高于果锈病果苞。但POD、PPO活性不是每个果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不能作为反映菠萝蜜果内锈病果苞与健康果苞间差异的抗性生理指标,SOD、CAT、PAL、MDA含量可以作为反映菠萝蜜果内锈病果苞与健康果苞间差异的抗性生理指标。探究果锈病对其果苞抗性生理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菠萝蜜果锈病提供理论帮助。


海南油茶种实数量性状多样性评价
《经济林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给海南省油茶资源分类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分布于海南省9个县(市)20个乡镇的21个老油茶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油茶种实的10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了观测,并对其种实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性、相关性及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海南油茶的平均单果质量为42.46 g,最大单果质量为156.87 g,其单果质量较集中分布于28.21~39.07 g这一等级内,其平均鲜出籽率为32.87%,最高可达52.00%,大部分在25.45%~39.61%的范围内;海南油茶种实数量性状变异大,大多数性状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10个种实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36%,而其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和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其种实数量性状类型丰富且均匀度较高,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749 9。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海南油茶种实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海南油茶资源在果实性状方面与高州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较为接近,海南油茶可能是高州油茶适应海南环境的生态型;海南油茶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这是海南油茶良种选育的良好种质资源基础。


无核荔枝ABA生物合成关键酶LcNCED基因克隆及其在生理落果阶段中的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9-顺-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9-cis-epoxycarotenoids dioxygenase,NCED)是ABA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限速酶,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A4无核荔枝中分离得到NCED的3条c DNA序列(命名为LcNCED1、LcNCED2和LcNCED3)。通过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LcNCED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等30个物种中的NCED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在65%以上,从而确定LcNCED属于NCED家族;通过与7条拟南芥及5条苹果NCED家族基因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LcNCED2与调控苹果花瓣脱落MdNCED2、MdNCED4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Real-Time PCR表达分析发现,3个LcNCED基因在不同样品间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LcNCED2在各样品间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LcNCED1和LcNCED3,且LcNCED2表现出显著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点,花后15~75 d,LcNCED2在离区(果柄离层部位上下0.2 cm)中的表达量均高于种脐和果皮中,在花后45 d达到峰值,花后75 d稍有下降,基因表达的峰值略早于A4无核荔枝落果高峰期。而LcNCED1和LcNCED3在各组织样品中基因表达变化趋势规律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LcNCED2在离区中表达量变化比较符合A4无核荔枝生理落果趋势,推断LcNCED2基因可能与无核荔枝采前落果关系密切。
关键词: 荔枝 9-顺-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采前落果


海南烟粉虱田间种群隐种鉴定及对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性检测
《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海南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田间种群对2种新型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水平,为杀虫剂的合理施用与烟粉虱的田间抗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采自海南省6个地点烟粉虱田间种群为材料,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mtCOI)测序及mtCOI PCR-RFLP分子标记对采集种群隐种进行鉴定;采用浸叶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2种药剂对各地区田间种群的致死中浓度(LC_(50))。【结果】在海南省6个烟粉虱田间种群中,三亚市吉阳区种群为MEAM1隐种,澄迈县永发镇种群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冲坡镇种群以MED隐种为主的MEAM1(<10%)与MED隐种(分别为94.6%和92.9%)混合种群,其他3个田间种群均为MED隐种。与溴氰虫酰胺敏感种群相比,除乐东黎族自治县十所种群已处于低水平抗性(RR:5~10倍),其他5个种群均处于敏感水平(RR<5倍);所有6个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均处于敏感水平(RR<3倍)。【结论】溴氰虫酰胺和氟吡呋喃酮可作为烟粉虱防控的新药剂,并可作为其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但同时应密切关注烟粉虱对溴氰虫酰胺抗性水平变化情况。
关键词: 烟粉虱 隐种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 溴氰虫酰胺 氟吡呋喃酮 敏感性 海南


荔枝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嫁接亲和相关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井岗红糯’为接穗品种,‘进奉’、‘黑叶’和‘怀枝’等13份材料为砧木,观测了‘井岗红糯’与其它荔枝品种的嫁接表现,通过流式细胞仪和SCoT分子标记分别鉴定了14种荔枝品种的基因组大小及亲缘关系,以期建立荔枝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嫁接亲和性相关性。结果表明,用‘六月雪’、‘白糖罂’、‘怀枝’作为砧木品种亲和性良好,田间亲和力常数(field compatibility constants, FCC)均大于12,嫁接亲和组合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更高,嫁接愈合口光滑平整;用‘乌叶’、‘黑叶’和‘进奉’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低,新梢生长表现不佳,叶片失绿,大部分嫁接口存在不同程度的肿大。SCoT分子标记显示,在相似系数0.63水平下,‘怀枝’、‘白糖罂’、‘双肩玉荷包’、‘雪怀子’、‘早浦’、‘晚浦’、‘六月雪’和‘井岗红糯’聚在一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晚浦’(469.54 Mb)、‘怀枝’(497.28 Mb)和‘白糖罂’(504.47 Mb)和‘井岗红糯’(498.98 Mb)基因组大小相近,经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田间亲和力常数(FCC)与砧穗样品间基因组大小差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在p<0.01水平下达到极显著差异,说明荔枝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嫁接亲和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将为荔枝砧木的筛选及嫁接亲和力早期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嫁接亲和性 SCoT分子标记 流式细胞术 田间亲和力常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