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其致病型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1996~ 1998年 ,我们陆续从新疆各主要棉区采集和收集 40 0余株病株样 ,共分离获得 10 8株棉花枯萎病菌 ,对其中具有代表性菌株致病性和生理性状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小种仍为 7号生理小种 ,但其致病性较强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型主要分为强、弱两种致病型 ,强致病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疆棉区 ,弱致病型主要分布于东疆棉区。供试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在 2 5℃培养 7天后 ,菌丝为白色 ,菌落皿底产生色素多为紫色或浅紫色 ,大分生孢子大小为 10 .4~ 44 .2× 6.1~ 2 .0μm,多为马特型 ,适应生长温度为 2 5℃~ 30℃以上 ,除供试 6菌株能在 35℃缓慢生长外 ,多数棉花枯萎病菌菌株不易生长 ,吐鲁番菌株 HAI 17在 40℃能缓慢生长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较耐高温 ,在 40、45℃高温下并未致死。目前 ,尚未采到 3号生理小种菌株。


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概况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介绍了我国对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 BNYVV引起的甜菜丛根病的调查研究情况 ,包括分布、为害、病原、病症、传播介体、发病条件及综防措施 ,同时分析了引起甜菜叶片焦枯症状的病原的复杂性 ,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甜菜丛根病的认识提供参考。


陆地棉生育期与9个主要性状的相关关系
《西北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态区的 75份陆地棉品种的早熟性与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相关性。结果表明 ,在新疆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及“矮、密、早”栽培模式下 ,中 (早 )熟类型品种的表现相对最佳 ;生育期 ,同果枝始节、单株结铃、铃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0 .3 91 73、0 .4 1 40 7、0 .4 0 3 1 2 ;与2 .5%跨长、断裂强度、马克隆值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及负相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0 .1 861 8、-5.76E-0 0 3、0 .1 74 3。说明早熟性品种的丰产性不如中、晚熟类型品种 ;选育早熟而优质的品种是可能的。在性状选择过程中 ,以果枝始节、衣分、断裂强度做为首选指标最经济有效


棉花黄萎病菌非落叶型与落叶型菌系初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对新疆主要菌系 (非落叶型 )与我国江苏和美国落叶型菌系在病原菌致病力、培养性状、寄主反应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与非落叶型菌系相比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 (T9和 VD8)主要造成寄主落叶 ,除危害症状存在明显差异外 ,在 PK培养基上 ,落叶型菌系 VD8和 T9菌落生长异常 ,生长初期菌丝分别纠集呈针状、黄色 ,非落叶型菌系在 PK培养基上 ,菌丝生长致密 ,白色。在 PSA培养基上 ,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差异不显著。


绿豆主要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分析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对 2 0个绿豆品种的主要性状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 ,与绿豆高产大粒目标紧密相关的性状依次为单株产量、单株结荚数、荚宽、荚长。该结果为绿豆的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