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麦角甾醇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机制
《中国公共卫生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麦角甾醇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S180荷瘤小鼠模型,将5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组,高、中、低剂量麦角甾醇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连续给药21 d,计算抑瘤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生长情况;测定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环磷酰胺组、高、中、低剂量麦角甾醇组小鼠抑瘤率分别为53.96%、41.64%、29.90%、19.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麦角甾醇组小鼠肿瘤组织内均出现不同程度微血管减少和多种凋亡形态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高、中剂量麦角甾醇组小鼠肝脏中SOD、GSH-Px活力[分别为(69.19±12.18)、(66.30±8.80)与(6 982.69±1 141.96)、(6414.43±932.96)U/mg prot]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分别为(24.59±6.87)、(31.43±7.05)nmol/mg prot]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剂量麦角甾醇组小鼠肿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麦角甾醇对S180荷瘤小鼠具有抑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和降低肿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 麦角甾醇 S180荷瘤小鼠 抗氧化能力 survivin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小麦施肥现状及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于2013—2015年对湖北省1 218个农户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施肥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施肥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小麦种植中施用有机肥的农户仅占6.24%;化肥品种中,施用尿素、碳铵和复合肥的农户比例分别为73.89%、53.12%和62.32%,而施用单质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农户比例较低;全省小麦氮(N)、磷(P_2O_5)、钾(K_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36.5、54.7和41.3 kg/hm2,N∶P2O5∶K2O为1∶0.40∶0.30,化学氮、磷、钾肥投入量分别占养分投入总量的96.26%、95.98%和95.64%。施肥量分级结果显示,氮、磷、钾施用量不足的农户比例分别为25.29%、34.32%和43.02%,未施用钾肥的农户约占1/3;随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增加趋势;肥料一次性基施的比例超过1/3,基施氮肥用量平均占总氮量的3/4左右。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小麦产量水平及肥料利用效率,需加大有机肥投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重视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增加施肥次数,调整基肥与追肥的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提倡机械施肥,基肥由撒施浅施改为深施。
关键词: 施肥 养分管理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现状 产量 湖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晚籼新组合两优0328高产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0328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汉大学选育的不育系1103S与恢复系Q2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籼新组合,2014年6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鄂审稻2014010)。介绍了该组合双亲的特征特性及安全高产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树间作大豆对桑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稀释平板法与Biolog-Eco技术对桑树单作、桑树-大豆间作的桑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以及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桑树合理间作其它作物改良桑园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桑树间作大豆的桑园,桑树根际(IMR)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可培养细菌种群结构、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的平均单孔颜色变化率(AWCD)及多样性指数(H)均显著高于单作桑园,而真菌数量低于单作桑园。争论贪噬菌(Variovorax paradoxus)和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是间作桑园的桑树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菌属。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及主成分分析表明,糖类、氨基酸、聚合物和混合物是间作桑园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利用强度均显著高于单作桑园的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间作桑园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亦显著高于单作桑园。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桑树间作大豆改变了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增强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多样性,改善了土壤养分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巴氏杆菌病的病原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猪业科学 》 2015
摘要:旨在对疑似猪巴氏杆菌病进行检测、确诊,并进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用药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撑。试验方法为运用猪巴氏杆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和药敏试验进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3份临床疑似样品中检出2份样品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6.7%。2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证明,21种药物中,菌株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大观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新霉素等耐药。此研究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枝栽培食用菌研究进展
《食用菌 》 2015
摘要:桑枝是蚕桑产业副产物,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其代替传统原料栽培食用菌,能适合多种食用菌的生长。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薇甘菊与三裂叶蟛蜞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与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粗提液为试验材料,通过培养皿培养法,研究了薇甘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成虫、幼虫死亡率和成虫繁殖率的影响,以及三裂叶蟛蜞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幼虫死亡率与蜕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成虫和幼虫具有毒杀作用,对成虫的繁殖有抑制作用,当薇甘菊粗提液浓度为5%时效果最好,成虫和幼虫的死亡率最高,成虫的繁殖率最低;三裂叶蟛蜞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幼虫同样具有明显的毒杀作用,浓度为7.5%时毒杀效果最明显,并能提高莴苣指管蚜的蜕皮率,但不显著。
关键词: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莴苣指管蚜(Uroleucon for-mosanum) 死亡率 繁殖率 蜕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