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密云水库上游河流入库段氮及磷的空间分布和评价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总体掌握密云上游河流入库段中主要污染物及其空间分布,2012年在密云水库上游河流(潮河、白河和清水河)入库段的14个河流断面,采用每月定位监测方法采集水样210个,研究河流断面中氮、磷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3条河流入库段,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3-N)和氨态氮(NH3-N)含量分布均为潮河>清水河>白河,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潮河的TN、TP、NO3-N和NH3-N的含量均值分别为4.63、0.024、4.41、0.17mg/L;在空间分布上,潮河监测断面从上游至入库点,TN、NO3-N、NH3-N浓度呈逐渐降低趋势,可能与河道水利工程,河流自净、稀释相关;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衡量,3条河流的总磷、氨氮指标浓度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硝态氮符合地表水源地水质标准,但是3条河流总氮均值均超过国家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2.0mg/L),在14个监测断面中有13个总氮为劣Ⅴ类;可见河流入库段总氮含量较高是现阶段密云水库面临的主要水质威胁;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3条河流全年平均浓度进行水质评价,总氮归类重污染,总磷和氨态氮归类无污染。


基于线性渐变分光微型近红外仪的西湖龙井真伪模型不适应性析因及修正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线性渐变滤光片分光原理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对2012年和2013年的西湖龙井和普通扁形茶建立真伪识别模型。分别对不同年份、不同保存期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PCA分解,并根据PCA得分分布的数学特征选取代表性样品,建立PLS-DA模型,从数学原理的角度对模型不适应性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对其进行修正,结合外部盲样的验证,有效地增强了模型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西湖龙井和普通扁形茶,采用不同年份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共同建模可有效提高模型对不同年份样品的识别正确率;采用不同保存期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结果表明,普通扁形茶在冷冻保存3个月后,理化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而西湖龙井的理化性质相对较为稳定。从光谱数据主成分特征的数学原理角度对不同年份以及不同保存期模型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建立并验证了适合西湖龙井真伪识别的模型,有效提高了模型的预测准确度。不仅可为近红外光谱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分级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且对提高农产品近红外分级模型的预测准确度亦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线性渐变滤光片 近红外光谱 地理标志农产品 西湖龙井


植物叶片萎蔫过程的物理表示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定量化描述植物叶片萎蔫的动态过程,提出一种基于物理模型的描述方法。首先基于植物叶片的三维模型构造体素结构用以抽象植物的细胞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质点弹簧模型表示细胞之间的受力关系,然后根据欧拉-拉格朗日方程描述细胞的运动过程,最后采用隐式纽马克积分法对方程求解进而得到细胞的三维位置变化。以萎蔫状态下叶尖在几何空间的变化轨迹作为参考属性进行数据验证,模拟的叶尖运动方向与实测值相差19°,实测的叶尖三维空间位置与模拟结果的距离差值在0.68 cm至3.0 cm之间,数据表明所提算法得到的叶尖变化轨迹与真实叶尖变化轨迹接近;其次,从视觉角度评价,也可逼真地模拟萎蔫状态下叶片三维形态的变化过程。


“科教+脱口秀”的杂糅与共赢——以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节目为例
《青年记者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科教节目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但许多科教节目在收视率上远远不敌没有"营养"的综艺节目。脱口秀是近年来我国较为流行的一种节目形式,但常因"主题狭窄"、"大多还仅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娱乐消费层面上"①而被诟病。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节目为样本,探讨科教节目与脱口秀节目杂糅与共赢的可行性。程式是被制作者和观众认可的节目类型的结构性要素,②《是真的吗》栏目的程式为:"黄西·开场秀+嘉宾出


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科技资源整合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针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科技资源整合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科技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科技资源的对策与措施,从创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分类整合、综合整合、打包整合相结合,重点推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落地转化,加强媒体的宣传报道等方面,探索科技资源整合模式。资源整合促进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身的发展、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搭建平台解决供需矛盾,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借此研究来提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
关键词: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研发服务基地 科技资源 整合模式


外源SA对低温下杏花器官超微结构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外施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的杏花在低温胁迫处理后花瓣、花粉、柱头和胚珠珠心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喷水对照经–2℃低温处理4 h后,花瓣细胞结构受到了严重破坏,发生了质壁分离,线粒体内嵴结构被破坏;花粉壁外壁结构破坏明显;柱头细胞和胚珠珠心细胞的线粒体内嵴发生囊泡化甚至解体呈空洞状,细胞核双层核膜发生溶解或部分消失。而外施100μmol·L-1 SA的杏花花瓣、花粉、柱头和珠心细胞在–2℃低温处理4 h后,依然保持与正常细胞相似的细胞器结构。这说明SA预处理可增强在低温下细胞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杏花的低温适应性,从细胞学角度证实了外施适宜浓度的SA可增强杏花的抗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