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技术改良水稻恢复系粤恢826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改良杂交稻恢复系粤恢826,以提高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米质,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方法】以含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23及蜡质基因Wx的中间材料Z1103为供体亲本,杂交水稻强恢复系粤恢826为受体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和系谱选育方法,聚合4个外源基因以改良粤恢826的抗病性和米质,并进行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鉴定。【结果】经SSR分子标记检测、田间抗病性及米质鉴定,获得以粤恢826为遗传背景且含有目标基因的6个改良株系,通过农艺性状筛选与恢复力测试,优选到一个含有Pi1、Xa23和Wx基因的纯合株系,其恢复力好,农艺性状优良,2014年早造定名为粤恢88,其田间鉴定稻瘟病抗性3级,白叶枯病抗性1级,米质为软米。2014年晚造与两系不育系Y58S配制杂交稻组合Y两优88,其在品比试验中产量达6543 kg/ha,比对照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4.97%,未达显著水平(P>0.05),且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鉴定为国优3级和省优3级。【结论】MAS技术可有效聚合多基因(Pi1、Xa23和Wx基因),使粤恢826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明显改良,获得抗稻瘟病、高抗白叶枯病、米质为软米的新恢复系粤恢88,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白叶枯病 米质 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创新资源的耐热及抗青枯病评价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优良的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茄子创新资源的抗性水平,培育适应华南地区高温和青枯病易发特点的新品种。本研究利用茄子苗期耐热快速鉴定和浸根接种青枯菌鉴定方法,对12份茄子创新自交系开展耐热性和抗青枯病鉴定。获得处理4天的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和热害指数。发现8份紫红长茄中有3份为耐热(13009-4-4-3、3309-5-4-1-2和5-1-1-2-1)和2份中等耐热(3-1-2和10009-3-2-1);3份白茄中有1份耐热(10009-5-3-1-1)和1份中等耐热(10015-5-3-4-1);苗期接种6周鉴定筛选获得1份高抗(3309-5-4-1-2)、2份抗病(10009-3-2-1和3410-14-1-4-2)和1份中抗(3-1-2)青枯病材料。根据耐热和抗病鉴定结果共获得1份(3309-5-4-1-2)耐热高抗青枯病自交系,1份(10009-3-2-1)中等耐热抗青枯病,1份(3-1-2)耐热和抗青枯病均表现为中等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蕉岭地区袋栽灵芝优良菌株筛选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立足蕉岭当地丰富杂木屑资源,筛选孢子粉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菌株,为以采收孢子粉为目的袋栽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分析比较了6个灵芝菌株的生长情况、农艺性状、孢子粉及子实体产量、品质以及效益等指标,筛选出优良菌株梅灵3号。该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0.83cm/d)、芝形好,孢子粉产量高,达13.17g/包,比对照梅灵2号提高38.24%,孢子粉产量比子实体高41.39%,孢子粉粗多糖和硒含量分别为0.59%、0.0832mg/kg,比对照提高15.69%和43.68%。每吨原材料产生的总产值比对照提高28.58%,收益提高29.21%。试验结果表明梅灵3号孢子粉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收益高,适合在以采收孢子粉为主的袋料栽培地区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猪捷申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17
摘要:根据Gen Bank已发表的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13种血清型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其保守区域并设计10对特异性引物。从临床腹泻病料中提取核酸,经RT-PCR扩增目的片段,分别对这些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拼接,最终获得一株猪捷申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PT-GD。主要结构蛋白VP1进化分析表明,该毒株与PTV12型CC25、YZ119的VP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0.1%和79.7%,与其他血清型毒株进化距离相对较远,表明该毒株为猪捷申病毒血清型12型。该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及血清型鉴定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猪捷申病毒在我国的遗传变异及其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反刍兽疫流行状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动物检疫 》 2017
摘要: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我国西藏、辽宁等地陆续暴发该病,给当地养羊业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PPR的流行现状、传播途径、易感动物,阐述了PPRV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常规诊断、核酸检测方法(c DNA探针杂交、RT-PCR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血清学诊断(竞争ELISA、间接ELISA、夹心ELISA方法)等,以期对该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水稻新品种白丝占的选育及应用
《中国种业 》 2017
摘要:白丝占是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隐性基因xa5兼抗稻瘟病的品种白香占作父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番丰丝苗作母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兼抗稻瘟病,晚造全生育期、产量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耐寒性中。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特别适合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雷州半岛及广西沿海水稻白叶枯病Ⅴ型菌发病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质对盆栽海南三七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热带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以不同比例红壤、腐叶土和进口泥炭混合作为海南三七的盆栽基质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基质条件下,基质的氮磷钾养分特征及其对不同大小根茎海南三七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腐叶土和进口泥炭(体积比1︰1︰1)混合基质的p H、EC值、氮磷钾养分含量适中,明显促进大、中、小根茎海南三七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而红壤、进口泥炭、红壤与腐叶土、红壤与进口泥炭混合基质对大、中、小根茎海南三七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不全是促进。本研究筛选大、中、小根茎海南三七的盆栽基质,为海南三七根茎的盆栽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脂肪酶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外源脂肪酶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6.26±0.02)g的花鲈6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正对照组(G+组)饲喂高蛋白质低脂肪(41.76%粗蛋白质和8.34%粗脂肪)的正常饲料,对照组(G0组)饲喂低蛋白质高脂肪(37.64%粗蛋白质和11.15%粗脂肪)饲料,试验组(G100、G200、G400和G800组)分别饲喂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100、200、400和800 mg/kg脂肪酶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与G+组相比,G0组花鲈的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量和肝体比均升高(P>0.05),脏体比和脂体比显著升高(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下降(P>0.05),脂肪酸C16∶1-n9和C18∶3-n3的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2)与G0组相比,试验组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降低;其中G800组终末体重、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加(P<0.05),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脏体比和脂体比降低(P>0.05),中肠脂肪酶和肝脏蛋白酶活性降低(P>0.05),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下降(P>0.05);G20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见,饲料脂肪可以节约部分蛋白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等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脏体比和脂体比。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脂肪酶,花鲈生长性能有所降低,对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粗脂肪和部分脂肪酸表观消化率下降,但脏体比和脂体比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
关键词: 花鲈 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 外源脂肪酶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消化酶活性 表观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