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关于做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技培训工作的建议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17
摘要:结合农技培训遇到的困难,作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科技优势,积极有序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技推广中心(站)技术骨干的农技培训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做好农技培训的建议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型黄瓜新品种‘力丰’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力丰’黄瓜是以耐热自交系‘冠农–863’为母本,抗病自交系‘揭阳乌皮青–31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华南型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早熟性及丰产性好。瓜圆筒形,瓜长25 cm,单瓜质量400 g左右,品质良,风味佳,耐贮运。耐热,抗枯萎病,一般产量60.0 t·hm~(-2),适合华南地区春秋季及东南亚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燥温度对丹霞白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干燥温度对白茶香气的影响,本研究以丹霞2号为实验材料,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分析不同干燥温度下白茶的挥发性成分。研究表明,白茶中醇类、酯类相对含量随干燥温度增加,呈降低趋势;酮类、醛类、碳氢化合物和呋喃类则呈现增加趋势。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白茶香气轮廓阶段性变化,60℃、100℃和120℃是香气轮廓转变的临界点。芳香烃、单萜烯和酯类是不同温度下丹霞白茶的表征性成分。醛类、酮类则对白茶整体香气有加成作用,醛类对香气的正向作用要大于酮类,醇类则有负面影响。酯类是白茶香气从不愉悦到愉悦转变的主要原因,C10-C11芳香烃和C10单萜烯含量增加则引起茶叶味苦,焦味加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玫烟色棒束孢SCAU-IFCF01产酶特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琼脂平板透明圈法和专一性短肽底物Suc-Ala-Ala-Pro-Phe-pNA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5个菌株在培养液、虫体诱导下的几丁质酶和凝乳弹性蛋白酶(Pr1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在不同诱导源中均能产生几丁质酶和Pr1酶。DNS和透明圈比值法测得的各菌株间几丁质酶活性差异趋势一致,高致病力菌株IFCF01的几丁质酶产酶水平显著高于4个低致病力菌株。以虫体诱导的菌株IFCF01几丁质酶活性最高达0.7815 IU/mL,显著高于培养液诱导的0.3740 IU/mL。玫烟色棒束孢Pr1酶活性随接种时间逐渐增高,且高致病力菌株产酶量显著高于低致病力菌株。以虫体培养的菌株IFCF01 Pr1酶活性最高值达2.34μg/mL/min,显著高于IFCF-D58的最高值0.88μg/mL/min。虫体诱导对几丁质酶和Pr1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推测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表皮含有刺激玫烟色棒束孢大量产酶的成分有关。
关键词: 玫烟色棒束孢 小菜蛾 几丁质酶 凝乳弹性蛋白酶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废弃食用菌菌糠品质评价及加工适宜性研究
《食用菌 》 2017
摘要:研究废弃食用菌菌糠理化指标间差异并进行分类,为挑选适合加工饲料的废弃菌糠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12种废弃食用菌菌糠的11个理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2个主成分PC1、PC2反映原变量83.50%的信息,并确定了菌糠种类与理化指标间关系,其中银耳菌糠、金针菇菌糠、蟹味菇菌糠因营养理化指标含量高落在PC1正向区域;利用聚类分析法将12种菌糠分为4类,其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结果一致。通过计算饲料与菌糠的欧氏距离,确定了适合加工成饲料的菌糠品种依次为:银耳菌糠、金针菇菌糠、蟹味菇菌糠。
广东三个柑橘品种不同生育期的黄龙病菌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植物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广东省3个柑橘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黄龙病菌含量,探索其动态变化规律,为病害防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第一年,3个品种春梢期的黄龙病菌平均含量分别为3.52×10~5、4.76×10~5、1.03×10~5拷贝/g,显著低于相应夏梢期(5.50×10~5、9.48×10~5、2.50×10~5拷贝/g)和秋梢期(5.32×10~5、9.84×10~5、2.59×10~5拷贝/g);夏梢期与秋梢期含量又显著低于相应冬梢期(21.60×10~5、17.65×10~5、6.86×10~5拷贝/g)及果实成熟期(14.57×10~5、16.45×10~5、7.96×10~5拷贝/g);砂糖橘全年黄龙病菌含量与贡柑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柠檬;第二年的数据与第一年类似,但砂糖橘和贡柑在多个生育期的含菌量比上年均显著升高,而柠檬所有生育期菌量均无显著变化。结果显示:柑橘病树内的黄龙病菌含量在春梢期最低,夏梢、秋梢期次之,冬梢期及果实成熟期最高;‘柠檬’相对耐病,体现为含菌量相对较低、增速较慢。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病原菌含量 动态变化规律 不同柑橘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猪场猪群健康状况因素的综合分析
《养猪 》 2017
摘要:目前国内猪场存在的问题较多,尤其母猪群的异常繁殖障碍问题,如后备母猪不发情,妊娠母猪便秘普遍,母猪哺乳期采食量低、失重大,母猪产程长及产后易感染继发子宫炎,母猪流产、死胎及弱仔多,猪场长期养着低生产成绩的赔钱母猪等。所有这些都影响猪场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情况。提高母猪的生产成绩是重中之重,而母猪生产成绩的提高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菌-荔枝多酚对小鼠抗腹泻效果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复合菌-荔枝多酚对小鼠抗腹泻效果、生长性能及抗氧化的影响,选用96只体重为18~22 g的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个处理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嗜酸乳杆菌组(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丁酸梭菌组(Clostridium butyricum)、荔枝多酚组、复合菌组(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Clostridium butyricum)、复合菌-荔枝多酚组,实验周期为14 d。于实验第1~14 d分别进行预防性及治疗性给药(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定期测所有小鼠体重和采食量,实验第10 d利用蓖麻油灌胃法制备小鼠腹泻模型观察腹泻指标,实验第14 d,对各组小鼠血清的SOD和GSH-Px及CAT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造模当天,模型组的体重变化最明显,腹泻最严重,复合菌-荔枝多酚组抑制小鼠的腹泻效果最好;抗氧化指标显示,复合菌组和荔枝多酚组SOD、GSH-Px及CAT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而复合菌-荔枝多酚组GSH-Px及CAT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本研究表明,对小鼠蓖麻油腹泻模型,复合菌-荔枝多酚表现出明显的抗腹泻和抗氧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消毒剂种类和添加时间对鸡场水线消毒效果的比较
《中国家禽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有机酸类消毒剂对饮水线浸泡消毒的效果以及不同消毒剂添加到饮水中作用后总菌落数的变化,分别进行了水线浸泡试验和饮水中添加不同类型消毒剂的试验。通过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检验方法进行总菌落的检测。结果显示:4‰有机酸类浸泡水线过夜后冲洗,水线中总菌落杀灭率达到87%以上;每吨水添加29 mL过氧化氢类消毒剂,从添加第2天开始水线总菌落数保持达标;添加1.5‰有机酸类消毒剂,前3 d总菌落数超标,至第4天总菌落数基本达标;直接饮用自来水,水线中端、末端总菌落数持续严重超标。试验表明:有机酸类消毒剂浸泡水线可以杀灭大部分细菌;有机酸类消毒剂添加到饮水中能较好地控制总菌落数;过氧化氢类消毒剂对控制饮水中的总菌落数有非常好的效果。该结果可为养鸡场水线的处理提供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蛹油脂的提取技术及营养与保健功能研究概况
《蚕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关蚕蛹油脂的提取技术及营养与保健功能研究已广泛开展。应用较多的蚕蛹油脂的分离提取方法是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的浸提法;新建立的超临界CO_2萃取、微波萃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等技术使蚕蛹油脂的得率和纯度明显提高;酶法提取则具有成本低、环保、高效等特点。蚕蛹油脂富含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等多种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作为细胞膜和生物酶的基础成分,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代谢和对疾病预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辅助降血脂、降血糖、改善记忆、提高抗氧化能力、预防脂肪肝和抗血栓等多种保健功效,因而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概述上述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并简要探讨蚕蛹油脂加工利用方面亟待解决与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