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罗斯鸡与快大型黄羽肉鸡消化生理比较研究
《中国家禽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罗斯308公鸡和快大型黄羽肉公鸡进行饲养对比试验,探讨罗斯鸡和黄羽肉鸡胃肠道消化生理的差异。1日龄罗斯308公鸡和快大型黄羽肉公鸡各240只,设为罗斯鸡组和快大型黄羽肉鸡组,每个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分别于1、7、14、21、28、35、42、49、56、63日龄屠宰,测定体重,采集肌胃、腺胃、各个小肠段对比两个鸡种消化器官重量、长度和pH值的差异,同时检测4、8、14、16、24、36、48 h食糜在鸡消化道的排空速率。黄羽肉鸡和罗斯鸡消化道内的pH值无显著差异(P<0.05);黄羽肉鸡的消化器官(腺胃、肌胃)的相对重量和相对长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高于罗斯鸡;黄羽肉鸡食糜排空速率(排空时间4~24 h)比罗斯鸡快,表明罗斯鸡具有更长的养分吸收时间。黄羽肉鸡和罗斯鸡随禁食时间的延长,消化道内容物减少,食糜排空规律基本一致。
关键词: 消化生理 食糜排空速率 罗斯鸡 黄羽肉鸡 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茶枝柑籽油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组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7
摘要:目的研究茶枝柑籽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对茶枝柑籽油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67.62%,其中最主要的脂肪酸为亚油酸和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6.93%和26.91%。茶枝柑籽油的不皂化物以植物甾醇、生育酚和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达2544.73mg/kg。结论本研究为茶枝柑籽油作为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宿主细胞自噬与胞内寄生虫感染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自噬又称为自食,是细胞在受到饥饿、营养能量匮乏、应激等一系列因素刺激时,经由溶酶体分解细胞器和蛋白等物质的过程~([1])。它是真核细胞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古老而保守的生物学过程,是维持细胞正常物质代谢平衡和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作为真核细胞内物质分解代谢的两条重要途径之一,自噬途径对长效大分子及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糖橘’夏梢生长对幼果和离区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年生‘砂糖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为对象,研究夏梢生长对幼果及果柄离区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相关基因表达及其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夏梢萌发6 d后幼果大量脱落,15 d后累积落果率高达79.5%,比同期去梢的增加91.7%。夏梢生长明显促进幼果和离区中纤维素酶(Cx)、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提高,其活性水平与相对落果率均达显著正相关。果胶(甲)酯酶(PME)、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不受夏梢生长所影响。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夏梢生长促进CsPG、Csβ-Gal和Cs Cx的表达上调,6 d时出现表达峰值,而CsPME的表达不受夏梢影响。综合认为‘砂糖橘’夏梢生长诱导幼果脱离过程中,Cx、PG是参与脱落调控的细胞壁降解关键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改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生物炭的农业环境效应,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5、10、20、30 t·hm-2)对韶关仁化县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玉米(粤甜9号)生长状况、产量及重金属累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其提升幅度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随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生物炭施加量达到30 t·hm-2时,土壤速效钾含量是CK处理的3.1倍,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用量生物炭均能降低土壤Pb和Cd的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1.3%和23.9%。各处理均能有效降低Pb、Cd在玉米粒、玉米芯、玉米叶和玉米秆中的累积。当施用量为20 t·hm-2时,玉米粒中Pb的含量降低幅度达49.4%,Cd的降低幅度达45.4%;生物炭对玉米的增产效果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CK的1.75、6.16、8.84倍和8.90倍。综上所述,生物炭通过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实现了对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对玉米产量具有促进作用,可降低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桶混对不同地区抗性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云南通海、湖北武汉、海南海口田间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苏云金芽胞杆菌抗药性现状及其桶混的田间防治效果,为小菜蛾抗性治理策略提供参考,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以上3种杀虫剂进行抗药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个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276.0~1062.0倍,对氯虫苯甲酰胺抗药性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60.0~671.0倍,对苏云金芽胞杆菌表现为中等及以下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5.1~15.2倍。田间防治效果和抗性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苏云金芽胞杆菌药后7 d均达到70%以上,而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单剂药后7 d防治效果均达不到6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苏云金芽胞杆菌桶混处理的田间防治效果在以上地区分别为88.70%和81.50%,防治效果较好,桶混处理防效与各单剂相比差异极显著。因此,建议可以桶混、轮换使用苏云金芽胞杆菌,以提高对小菜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集体供养”:集体产权改革后的农村养老新次生模式——兼论农村传统养老模式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摘要:在传统伦理价值沦陷的村庄,基于"反馈"理念下的家庭养老模式遭遇了变故,老年人只能开启"自养模式"。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上丧失了竞争优势,老年人只能依靠在家耕种土地维持基本生存,实现个体养老。与内陆集体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由于集体经济发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用集体经济收益展开以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养老供给机制。通过以村集体为单位为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提供股份分红以及开展各项福利性活动,形成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体供养老人"的新次生模式。然而,研究发现,"集体供养"模式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因过度依赖村集体,家庭成员的养老意识明显下降;因集体股面临被取消,集体组织养老负荷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应同时重视发挥村集体和家庭的双重作用,要让老年人既能感受到村社集体的温暖,也能够享受家庭带来的天伦之乐。
关键词: 集体供养 农村股份合作经济 土地增值收益 股份分红 老年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