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秸杆生物炭在广东省蔬菜连作土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通过连续16个月多茬蔬菜轮作的田间定位试验,考察一次性施加0、2.5、5、10 t/hm2小麦秸秆生物炭对广东典型菜田土壤理化性质改良、蔬菜增产效果及其作用的持续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秸杆生物炭输入可有效缓解土壤的酸性,明显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对该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影响不大。生物炭改良土壤后对蔬菜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用量生物炭可提高土壤pH 0.1~0.8,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1.0%~27.9%,使蔬菜增产1.2%~124.3%。其中5 t/hm2生物炭施用效果较其他处理好,与对照相比,5 t/hm2施用量可提高土壤pH值0.2~0.8,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0.10%~0.30%(增幅6.4%~19.3%),蔬菜增产幅度达到15.6%~124.3%。连续种植多茬蔬菜后,5 t/hm2生物炭处理的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及蔬菜产量增幅分别为8.1%、8.2%及33.2%,因此,在试验开展期内,小麦秸杆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酸性改良、有机碳含量提升及蔬菜增产具有持续的增长效应。
关键词: 小麦秸杆 生物炭 土壤酸度 土壤有机碳 蔬菜产量 持续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航花2号’的Δ~(12)脂肪酸脱氢酶(FAD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植物中的Δ12脂肪酸脱氢酶(FAD2)是油酸形成亚油酸的关键酶。通过NCBI和EXPASY 2大数据库,采用Signal P、TMHMM、Psort、Prot Param和Target P等分析程序对花生品种‘航花2号’及其它物种的19个FAD2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利用MEGA6.0软件比对序列及构建系统进化树阐明FAD2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亲缘相近的FAD2蛋白聚在一起。预测了‘航花2号’和‘粤油13’的FAD2蛋白的分子质量、等电点、信号肽、跨膜和保守结构域等。结果表明:‘航花2号’FAD2蛋白的N端没有信号肽,预测定位在微体、细胞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类囊膜中,而C端信号基序LKGL使得FAD2蛋白选择性地结合和嵌入内质网,植物的FAD2蛋白普遍有3个高度保守的组氨酸富集基序(HECGHH、HRRHH和H[A/C/T]HH)和3~5个跨膜结构,但分析结果显示,‘航花2号’的FAD2蛋白的H[A/C/T]HH的组氨酸基序是缺失的,而油酸转化为亚油酸的效率上并没有显著变化,为将来FAD2基因的基因工程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早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耕作对早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环境因子,寻找合适的耕作模式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方法】设免耕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不施肥和常规施肥4个处理,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水稻抽穗期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态甲烷(CH_4),同步观测地温、采气箱内温度、环境温度、地表温度、草面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探究早稻田CH_4排放的日排放规律,明确免耕和施肥及环境因素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早稻田CH_4的排放与气温、地表温度、5 cm土温、草面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密切相关,尤其在分蘖期,各处理均与上述环境因子显著相关(P<0.05)。不同耕作与施肥模式下,CH_4日平均通量不同,在水稻分蘖期具体表现为常规施肥>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免耕不施肥,在水稻抽穗期表现为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施肥>免耕不施肥。【结论】免耕与常规耕作相比,早稻田CH_4的排放量相对降低;施肥导致分蘖期早稻田CH_4排放通量增加,但在抽穗期导致早稻田CH_4排放减少。免耕可以减轻早稻田CH_4的排放,其推广能为稻田减排做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蛹蛋白肽酶水解条件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降低蚕蛹过敏风险,提高蚕蛹优质蛋白利用价值并制备免疫活性肽,对蚕蛹蛋白进行了酶解优化。本文选用菠萝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这5种酶对脱脂蚕蛹蛋白进行酶解。通过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和水解度的检测,选取最佳蛋白酶。在此基础上对最佳蛋白酶的四个单因素(酶和底物量,初始p H,水解温度和底物浓度)进行优化,从而确定最佳的酶解条件。结果表明,5种蛋白酶中碱性蛋白酶对脱脂蚕蛹蛋白的酶解效果最好。对碱性蛋白酶进一步优化,通过Box-Behnken实验和回归分析获得碱性蛋白酶酶解脱脂蚕蛹蛋白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6.0%,温度=55℃,酶解时间=2.00 h,p H=8.0,水∶底物=20∶1,测得的水解度为19.96%±1.02%,免疫活性OD490 nm为0.2512±0.01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种杀虫剂包衣对菜心种子安全性及保护作用评价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啶虫脒等7种杀虫剂和其混剂对菜心种子包衣处理后,对种子安全性及保护作用进行评价,筛选适合菜心种子包衣防治黄曲条跳甲的杀虫剂。结果表明,各处理对菜心幼苗株高和株鲜重无显著影响,但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和受害指数方面的影响存在差异。苏云金杆菌(Bt)和乙基多杀菌素能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出苗率,能显著降低菜心受害指数;啶虫脒、氟虫腈、虫螨腈和唑虫酰胺4种药剂相比,啶虫脒能显著降低菜心受害指数,氟虫腈次之,4.0 g/200 g处理剂量能显著降低菜心受害指数;虫螨腈和唑虫酰胺降低受害指数作用不显著;但啶虫脒3.0 g/200 g和4.0 g/200 g处理剂量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出苗率均有显著降低作用。氯氰菊酯与不同剂量啶虫脒、虫螨腈和氟虫腈混配后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对种子安全性均较单剂差,前期均能显著降低种子发芽势。含有不同剂量啶虫脒的混剂与啶虫脒单剂具相似规律。总体而言,单剂Bt综合效果最优,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氟虫腈次之,虫螨腈和唑虫酰胺较差;混剂安全性较单剂差,但保护作用相对优于单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果肉干燥过程中多糖的理化特征与活性变化规律
《食品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析龙眼果肉热风干燥过程中多糖的理化特性和生物活性变化规律。分离不同干燥阶段果肉中的多糖,通过对基本组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特征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分析,比较其理化特征差异,结合体外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刺激效果评价比较其生物活性。随着干燥的进行,多糖中中性糖与蛋白质的质量分数比、葡萄糖和甘露糖物质的量比、游离氨基含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的酰胺区特征吸收峰明显改变,高效分子排阻色谱的新高分子组分在干燥后期生成。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发现,果肉干燥12~60 h,其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得到明显增强(P<0.05);干燥12~24 h,对SGC7901和HepG2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刺激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α生成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P<0.05),但干燥60 h后有所减弱。不同干燥阶段多糖的生物活性差异可能与美拉德反应关联的多糖-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结果可为龙眼干肉的高品质加工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晚熟黄皮新品种‘大丰1号黄皮’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丰1号黄皮’是通过自然实生选种选育出来的黄皮(Clausena laniusm)新品种,2017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果实长心形,平均单果质量10.8 g,可食率63.67%。果皮黄褐色,果肉蜡白色,肉质细嫩,味甜酸,风味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4%,总糖含量9.61%,总酸含量1.14%,维生素C含量0.438 mg·g~(-1)。在广州地区果实7月下旬成熟,为晚熟品种,比对照品种‘金鸡心’迟熟超过15 d。早结丰产性强,一般定植后第2年即可开花结果,5 a生树平均666.7 m~2产量416 kg。该品种适宜在广东省黄皮产区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岭南黄鸡不同配套系种蛋孵化失重率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通过对岭南黄鸡快长型、中速型、慢速型、麻黄、矮脚黄5个配套系父母代种鸡的种蛋孵化失重情况进行比较,评价种蛋孵化失重对孵化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孵化机温度37.8℃、相对湿度56%,出雏机温度36.8℃、相对湿度65%的恒温恒湿孵化条件下,5个配套系种蛋第1~6阶段(每3 d为1个阶段)及0~18 d的平均失重率范围是1.859%±0.047%~2.039%±0.044%、1.584%±0.027%~1.981%±0.056%、1.927%±0.037%~2.266%±0.067%、1.764%±0.053%~2.216%±0.062%、1.865%±0.036%~2.259%±0.059%、1.849%±0.057%~2.271%±0.064%、10.571%±0.176%~12.296%±0.301%。配套系和蛋重区间相同,孵化阶段只在部分情况下对失重率有显著影响,其中第2阶段的失重率显著偏低;孵化阶段相同,配套系内不同蛋重区间的失重率仅慢速型最小蛋与小、较小蛋存在显著差异,其他配套系的蛋重对失重率影响不显著,4个配套系种蛋的18 d失重率趋势是大蛋失重率小,小蛋失重率大,而矮脚黄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孵化阶段和蛋重区间相同,配套系对孵化0~18 d失重率的影响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