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熟芋艿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土壤肥料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年芋艿施肥田间试验,表明获得早熟芋艿高产、高效的施肥方案为N 448.5 kg/hm2,P2O552.5kg/hm2,K2O 180~270 kg/hm2,N-P2O5-K2O比例为1∶0.12∶0.40~0.60,并推荐有机无机复合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益。早熟芋艿生育期短,施用充足的氮肥才能保证芋艿在较短的生育期内获得较高的产量,芋艿还是一种喜钾作物,施用钾肥能明显促进芋艿高产;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不足的情况下,施用磷肥能促进芋艿正常生长。


草莓品种对蚜虫的抗性机制
《果树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草莓品种对蚜虫的抗性机理,以5个常规草莓品种为试材,通过调查、测定大棚内蚜虫自然发生动态和室内人工接虫后种群变化,并对草莓叶片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与抗蚜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章姬对蚜虫高感,丰香感,卡姆罗莎和吐德拉抗,弗吉尼亚高抗。草莓品种对蚜虫抗性与叶片背面的茸毛密度成正相关,与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片的木质素含量成正比;与酚类物质含量无显著关系,与总游离氨基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水分含量无明显的线性关系。但草莓对蚜虫的抗性程度与叶片中脯氨酸、缬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有关,特别是缬氨酸和胱氨酸在感蚜品种中的含量是抗蚜品种中的2~3倍。


不同水稻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及其与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的关系
《植物保护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及其与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粳稻品种辽粳294和秀水11上的存活率最低,显著地低于在超级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上的存活率,但超级杂交籼稻协优9308和杂交籼稻汕优10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60日龄时汕优63的分蘖数最多,汕优10次之,辽粳294最少。杂交水稻品种的株高显著高于普通粳稻品种,而辽粳294和汕优63的叶鞘显著短于其它品种。除协优9308与两个粳稻品种无显著差异外,其它三个杂交稻品种的叶宽和叶角均大于粳稻品种。60日龄时杂交籼稻品种两优培九叶鞘的维管束间距最宽,辽粳294的维管束间距最窄,但其维管束直径最大。辽粳294和秀水11叶鞘硅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几个籼稻品种。被二化螟幼虫危害后,除汕优10叶鞘的维管束间距略有下降(-0.28%)外,其它几个品种的叶鞘维管束间距均增大,其中辽粳294增幅最大,为33.33%。而维管束直径和硅细胞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硅细胞数下降最为明显。


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观察
《动物分类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研究了褐飞虱雌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特性和在寄主虫体内的存在状态。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褐飞虱雌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在其腹部脂肪体中却发现大量酵母类共生菌的存在,且有大量的菌胞出现。菌胞已经成为褐飞虱特有的细胞器,其发育可划分为发育初期、共生菌增殖适应期、对数增殖期(高峰期)、释放期和衰竭期5个阶段。按照形态划分,褐飞虱体内的酵母类共生菌有4大类型,即长梭形、杆状、卵形和球状。其中,长梭形和杆状个体最多、占绝大多数,卵形和球状个体很少见。此外,还发现具假膈梭形和不规则共生菌的存在。同时观察到该类共生菌通过多边芽殖进行无性繁殖,且以顶端芽殖(包括两端芽殖)为主。


浙江新育成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杂交水稻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2001—2003年区域试验中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特别是单季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但存在生育期稍长、有效穗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这些特点在单季杂交粳稻上表现更为明显。双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褐稻虱抗性和外观品质不及常规粳稻,白叶枯病抗性与常规粳稻相仿;单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差于常规粳稻,褐稻虱抗性与常规粳稻相当,但外观品质略优于常规粳稻。在其它品质性状上,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差异不明显。


茭白害虫长绿飞虱的发生规律
《浙江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研究报道了浙江省茭白主要害虫长绿飞虱的卵、若虫、成虫的形态特征,长绿飞虱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主要天敌。长绿飞虱在浙江一年发生5代,以滞育卵在茭白枯叶、枯鞘中越冬。第2,5代是主害代,第3,4代受高温气候影响,发生和为害相对较轻。


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的育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育成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平30,用该品种与皮斑限性杂交原种秋华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秋华×平30。方法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原种S-14为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的供体亲本,以中国优秀常规蚕品种白云为受体亲本,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导入方法,把S-14的有关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到白云体内。结果经省级鉴定该杂交种雄蚕率达99.8%,生命力强健,茧丝质优良,鲜茧出丝率较对照种提高26.11%,综合经济效益较常规蚕品种提高26.63%。结论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桑蚕新品种审定,是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实践表明雄蚕品种深受蚕和农丝厂欢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