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酶复合法提取大豆多肽工艺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探讨并构建了三酶复合法提取大豆多肽的新工艺。即将大豆分离蛋白经三酶复合酶解、活性炭脱色、超滤、真空浓缩和离心喷雾干燥等提取工艺,最终获得大豆多肽。其制备的关键工艺条件为①最佳复合酶解条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比例为1∶2∶4,pH 7.0,底物浓度4.0%,酶解时间9 h;②最佳脱色处理条件:粉末活性炭用量2.0%,温度50℃,pH 3.0,吸附时间3 h;③超滤分离条件:NF-1纳滤膜,压力1.0 MPa,膜通量26.0 L/(m2.h)。


GA_3诱导的单性结实‘宁海白’白沙枇杷糖代谢的研究
《园艺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花蕾期GA30·5、1·0g·L-1处理诱导的单性结实‘宁海白’无核白沙枇杷的糖积累与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的GA3诱导的无核枇杷中,其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总糖的含量均低于正常有核果,并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成熟时处理与对照之间各种糖的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浓度GA3处理后,果实中蔗糖代谢酶(SS、SPS、转化酶)、己糖代谢酶(HXK、FRK)和山梨醇脱氢酶(SDH)等的活力均低于正常有核果,并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上述结果表明,GA3诱导无核,导致果实糖代谢酶活力的下降,是无核枇杷果实含糖量下降的主要因子。


三种稻飞虱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差异
《动物分类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研究了酵母类共生菌在3种稻飞虱成虫体内的存在状态、形态特性以及种类和组成。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3种稻飞虱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在其腹部脂肪体中有大量酵母类共生菌,且以出芽进行无性繁殖,并伴有菌胞的出现。3种稻飞虱成虫体内共生菌的形态和组成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大,以梭形、杆状和卵形为主,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30·7%、53·5%和15·1%;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小,以卵形为主,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93·4%和94·7%。此外,褐飞虱成虫体内的各类共生菌都显著大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虫体内的同种类型个体,且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同种共生菌个体大小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获得适应RK13细胞的兔出血症病毒
《科学通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前期构建的兔出血症病毒(rabbithemorrhagicdiseasevirus,RHDV)全长cDNA分子的基础上,利用SP6RNA聚合酶系统,在体外转录合成了病毒RNA.用转染试剂将病毒RNA导入RK13细胞,12h后可见明显致细胞病变(CPE),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在RK13细胞中检测到了病毒抗原的产生.将收获的细胞培养物再次接种RK13细胞,仍然能产生明显病变.大量收取细胞培养物,经差速离心法纯化病毒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RHD病毒粒子.结果表明,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获得了可适应于RK13培养的RHDV,为将来研究RHDV的分子致病机理和新型疫苗等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反向遗传学 全长cDNA RK13细胞


Rim2因子超级家族的分布及分子指纹技术在水稻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通过GenBank中230Mb水稻序列的对比分析,新鉴定的水稻Rim2因子家族编码亚组和假基因亚组不均匀地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以着丝点区域分布频率为最高。由基因内缺失和插入使得Rim2因子序列多变,结合其众多的拷贝数尝试将其开发为一新的分子指纹。以水稻(Oryzasativassp.indica)品种R963及其育种亲缘材料为测试样本,尽管材料间可能存在极其相近的遗传背景,利用Rim2因子设计的5个引物,还是检测出材料间DNA水平的差异。采用同样引物,对2份杂交籼稻(O.sativassp.indica)和1份杂交粳稻(O.sativassp.japonica)组合及相应亲本的PCR检测,获得所有材料的特异指纹。Rim2因子可作为水稻品种鉴别的分子指纹,也可应用于杂交稻纯度的快速鉴定。
关键词: Oryzasativa Rim2超级基因家族 基因分布 指纹 纯度鉴定


雷公藤非生物碱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试验研究雷公藤非生物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雷公藤非生物碱对小菜蛾具有较强的拒食、毒杀以及生长发育抑制作用。雷公藤非生物碱对2龄小菜蛾幼虫的选择性与非选择性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34.89mg/L和42.33mg/L;毒杀中浓度(LC50)为49.86mg/L;100mg/L的雷公藤非生物碱对小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率达90%以上;但雷公藤非生物碱的杀卵作用不显著,以400mg/L雷公藤非生物碱处理小菜蛾卵后,其孵化率和孵化后幼虫存活率仍分别达53.48%和46%。


空间环境和地面γ辐照对水稻诱变的差异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空间搭载和地面60Coγ辐照两种条件下的诱变敏感性和诱变效应。结果表明,诱变的敏感性均以粳稻强于籼稻,推广种强于农家种,籼稻中以中籼和晚籼>早籼,而不同粳稻气候生态型间的差异较小。对γ辐照不敏感的品种大多数对空间诱变也不敏感,而对γ辐照敏感的品种中仅有1/4对空间诱变敏感。空间搭载对54.2%的品种的处理当代秧苗生长具有加速作用,有的同时提高结实率。M2代研究表明,两种诱变处理均能诱发株高和抽穗期突变,但其突变频率差异较大。空间搭载处理的M2代矮秆、高秆和早熟的突变频率与M1代总生理损伤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空间环境与地面γ辐照的诱变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本研究结果对开展水稻空间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