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兰州百合防病促生细菌筛选及其效果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兰州百合连作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土壤问题,并为枯萎病等土传病害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从健康兰州百合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防病促生菌140株,其中有拮抗能力菌81株,溶有机磷菌102株,溶无机磷菌82株,固氮菌118株,解钾菌32株.通过定量测定,选取功能优良的菌株若干,随机组合发酵后测定各组合拮抗、溶磷、固氮及解钾性能,得到5组优良组合(BP1~BP5),经Topsis综合分析得知组合BP5性能最优.对组合BP5所涉及的4株进行鉴定,JK21为耐寒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rigoritolerans,JK22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N11、M40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BP5制作菌剂,测定其防病促生能力发现,菌剂防效良好,在68%以上;百合产量提升,单株总小鳞茎鲜重比对照组(CK)增加40 g左右;百合品质提升,可溶性糖、还原糖、粗蛋白、粗脂肪、Vc和flavone含量均升高,粗灰分和粗纤维的含量降低;土壤质量得到改善,速效钾、碱解氮、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升高显著,根际土壤中固氮基因、好氧自生固氮菌和厌氧自生固氮菌含量均显著增高.以上结果表明:菌剂BP5组合,能够解决百合连做障碍,改善土壤质量.


基于分离世代和RIL群体的亚麻株高遗传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株高是亚麻主要的株型性状,与亚麻的抗倒性、产量等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亚麻株高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株高具有显著差异的亲本组合"P.I.250089×黑亚15号"构建六世代遗传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亚麻株高的遗传模型,同时以RIL群体为材料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BSA性状定位方法,对亚麻株高进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亚麻株高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8%、0和13.86%,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88%、0和0,亚麻株高遗传以两对主基因的上位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通过BSA定位分析,在第14条染色体5770000~6100000 bp和6920000~9400000 bp共发现2个候选基因位点,区间大小分别为0.33 Mb和2.48 Mb,含有176个候选基因.该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亚麻株高遗传机制及指导亚麻株型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产量和环境友好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的合理氮肥投入阈值,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连续 3 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玉米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施氮量为 243.72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为 8 139.65 kg·hm-2。之后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不增反降,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指数相关关系,在 200 cm 土层内的累积量随施氮量及施氮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施氮量为 270 kg·hm-2时,矿质氮累积量为 563.01 kg·hm-2,显著高于施氮量为 180、225 kg·hm-2处理的矿质氮累积量(410.88、480.97 kg·hm-2);氮表观平衡值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氮素表观平衡值为 0时,施氮量为 179.50 kg·hm-2。施氮量在 179.50~243.72 kg·hm-2时,玉米产量为 7 925.14~8 139.65 kg·hm-2,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为 409.83~513.08 kg·hm-2,氮素平衡值为 0~49.15 kg·hm-2。综合分析提出,施氮量为 179.50~243.72 kg·hm-2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既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又保证土壤氮素盈余及矿质氮残留较少,可实现环境安全的氮肥投入阈值。
关键词: 施氮量 产量 矿质氮累积量 土壤氮素平衡值 氮阈值


耕作方式对灌耕灰钙土耕层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 a的玉米田设置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等4个单一耕作处理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等2个轮耕处理.结果表明:RT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容重4个年度均是最低,与CT处理相比,第4年(2017)显著降低了8.70%和5.56%(P<0.05);ST、NT、CT-NT、ST-NT处理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年份呈降低趋势,与CT处理相比,第4年(2017)显著下降了4.38%、3.16%、9.25%、7.54%和11.11%、5.56%、6.00%、11.11%;CT和RT处理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孔隙度,与CT相比,ST、CT-NT、ST-NT处理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在第4年(2017)显著增加了4.42%、9.60%、7.78%和14.18%、7.51%、14.18%;不同耕作处理均可降低0~45 cm土层土壤紧实度,与试验前(2014)相比,ST和ST-NT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36.88%和20.97%,CT、RT、NT可降低0~25 cm土层紧实度,ST、ST-NT可降低25~45 cm土层紧实度;ST较RT、CT、NT、CT-NT能显著增加土壤入渗率,分别增加65.87%、81.21%、44.80%、31.72%;ST-NT处理4 a平均玉米产量最高为15517.7 kg·hm-2,经济效益最好为27799元·hm-2.综合分析认为,在4 a的耕作体系中,ST-NT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性状最佳,生产性能最优,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模式.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物理性状 玉米产量 经济效益 灌耕灰钙土


农家品种‘白大头’及其衍生系‘天00127’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对抗条锈性优异的农家品种‘白大头’及其衍生系‘天0012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组合的P_1、P_2、F_1、F_2和BC_1代材料,苗期分别人工接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4、CYR32的单孢菌系,进行抗病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供试亲本‘白大头’和‘天00127’对CYR34和CYR32均表现免疫。各世代材料中,‘铭贤169’/‘白大头’组合与‘铭贤169’/‘天00127’组合的F_1代对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F_2代植株表现抗感分离,其中‘铭贤169’/‘白大头’组合对CYR34符合1R∶3S的理论比值,对CYR32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BC_1代植株对CYR34表现全感,对CYR32符合1R∶1S的理论比值;‘铭贤169’/‘天00127’组合对CYR34和CYR32均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BC_1代植株抗感分离符合1R∶1S的理论比值。表明供试材料‘白大头’对CYR34和CYR32的抗性分别由1对隐性和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天00127’对CYR34、CYR32的苗期抗性均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推测‘天00127’对CYR32的抗病基因可能来源于亲本农家品种‘白大头’或‘85-173-4’。


枯草芽孢杆菌对湖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育肥期湖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消化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择(60±10)日龄、体重为(19.51±2.07) kg的健康湖羊断奶公羔45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5只羊。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枯草芽孢杆菌Ⅰ组(T1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活菌数≥1×1011CFU/g),枯草芽孢杆菌Ⅱ组(T2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试验期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湖羊胃肠道发育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2)与C组相比,T2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丙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瘤胃液乙酸/丙酸值显著降低(P<0.05)。3)与C组相比,T1组和T2组瘤胃内容物内切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且T2组瘤胃内容物内切纤维素酶活性极显著高于T1组(P<0.01)。4)与C组相比,T1组和T2组瘤胃内容物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嗜淀粉瘤胃杆菌以及乳酸菌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促进湖羊瘤胃发酵,改善瘤胃发酵环境,提高瘤胃消化酶活性,提高瘤胃有益菌相对丰度,其适宜的添加量为200 mg/kg。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湖羊 胃肠道发育 发酵参数 瘤胃微生物


干燥处理对圣女果抗氧化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食品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干燥处理对圣女果的抗氧化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热风、太阳能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样品,结果表明,与鲜样相比,不同干燥处理对圣女果的色泽、抗坏血酸以及抗氧化性能均有所下降.其中,真空冷冻干燥的圣女果色泽橙黄,偏离原色;真空冷冻干燥对圣女果的抗坏血酸保留效果最佳;真空冷冻干燥样品的抗氧化性能最高,热风和太阳能干燥样品的抗氧化性能较低;通过扫描电镜分析,热风和太阳能干燥的圣女果细胞出现明显形变,整体结构塌陷,产品口感偏硬,而真空冷冻干燥细胞为多孔的海绵状结构,收缩明显较小,口感酥脆.综合考虑,真空冷冻干燥是较适于高抗氧化性能和酥脆口感产品生产的一种干燥方式,为高品质圣女果的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干燥处理;圣女果;抗氧化性能;微观结构


2016-2019年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类型为THTP(6.49%)、THTS(6.06%)和THTT(5.63%),其次为TKTT(3.46%)、NHFF(3.03%)和LHFF(2.60%);毒性基因V9、V19、V23、V25、V28、V29、V47和V51的出现频率在15%以下,其相对应的抗叶锈基因Lr9、Lr19、Lr23、Lr25、Lr28、Lr29、Lr47和Lr51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被测小麦叶锈菌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046,Shannon信息指数(I)为4.2815,说明甘肃省内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UPGMA聚类分析,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度系数范围为0.8554~0.9937,陇东地区(平凉和庆阳)与陇南地区(天水和陇南)亲缘关系最近,与中部地区(定西和兰州)亲缘关系较远。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不同桃自根砧生理特性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旱能力直接影响桃品种的生长发育.以5种桃砧木扦插苗为试材,通过盆栽控水方式,研究干旱胁迫21d及干旱后复水7 d处理下5种桃自根砧叶片水分特性、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及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持续干旱显著降低了 5种自根砧叶片组织内的水分含量;光合色素含量降低的同时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发生明显变化,J、I、P相降低,且ΔK小于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复水后,5种砧木叶片自由水含量均增加,同时束缚水含量显著降低.樱桃李3号(简称李3)和樱桃李5号(简称李5)的部分生理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恢复到对照水平,5种砧木可溶性糖含量恢复到对照水平.综上,干旱复水后,砧木通过提高叶片组织水势和持水能力,激发了抗氧化酶活性,阻止了MDA大量产生,提高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了抗旱应激能力,从而提高了干旱耐受性.综合分析发现5种砧木干旱忍受能力强弱:李3>李5>'RA>李1>'GF677'.


4个甜瓜品种不同生理期叶片和果实的显微结构比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4个甜瓜品种在不同生理期叶片和果实细胞显微结构的差异,为甜瓜种质资源筛选和品质育种提供组织解剖学参考.[方法]以4个甜瓜品种白兰瓜、肥白、日本甜宝及小脆瓜为研究对象,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甜瓜不同生理期叶片结构及果肉细胞的显微变化.通过Image-propius 6.0软件测定叶片组织结构、果肉细胞大小参数和形状参数,分析4个甜瓜品种不同生理期果肉细胞显微结构的形态差异.[结果]4个甜瓜品种在不同生理期叶片厚度均不同.生长前期小脆瓜叶片厚度最大,肥白叶片厚度最小;生长中期,小脆瓜叶片厚度最大,白兰瓜最小;生长后期,叶片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小脆瓜>肥白>日本甜宝>白兰瓜.4个甜瓜品种上表皮细胞厚度大于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在不同时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栅海比的值能够保持相对一致.CTR值和SR值也均不同,生长前期肥白的紧密度最大,日本甜宝和白兰瓜次之,小脆瓜的紧密度最小;生长中期,日本甜宝紧密度最大,白兰瓜紧密度最小;生长后期紧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日本甜宝>小脆瓜>白兰瓜>肥白.叶片疏松度则相反.[结论]在甜瓜果实生长过程中,4个甜瓜品种在不同生理期细胞的周长、面积、长度等均呈上升趋势,白兰瓜和肥白在不同生理期细胞纵横比呈增大趋势,日本甜宝和小脆瓜不同生理期细胞纵横比呈先增大然后再减小的趋势,且白兰瓜和日本甜宝不同时期细胞圆度显著大于肥白和小脆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