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壤可溶性盐及其组分计算公式错误解析与纠正
《土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公开出版的专业书籍中土壤可溶性盐及其组分计算公式存在诸多意料不到的错误,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并提出修正措施,这些错误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盐分含量计算结果的出错和对盐碱土分类分级的错误判定.选取出版日期介于2000—2020年包含土壤可溶性盐总量和阴阳离子(CO32–、HCO3–、SO42–、Cl–、K+、Na+、Ca2+、Mg2+)含量9个指标计算公式的12本专业书籍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公式推导.结果表明,9个指标共出错68次,其中HCO3–出错次数最高,为11处,占比16.2%;其次为Ca2+,10处,占比14.7%;最低的是可溶性盐总量和Cl–,4处,占比5.88%.根据9个指标的出错特征,将其归纳为系数2、换算系数、公式、指代意义和公式不规范5种错误.5种错误中,换算系数出错次数最高,出现31处,占比45.6%;其次为公式,出现13处,占比19.1%;最低的是系数2,出现4处,占比5.88%.通过对土壤可溶性盐及其组分计算公式出错种类的特点和原因解析,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纠正措施,以期为相关公式的修正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土壤可溶性盐 八离子 农业化学 土壤化学 土壤盐碱化


甘肃省定西市芹菜根腐病发生及病原优势种类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肃省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定西市8个乡镇进行调查,采集根腐病样,经组织和单孢分离获得纯化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rDNA-ITS与TEF-1α基因序列鉴定病原,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病田率为63.54%,病株率为24.45%;其田间症状包括茎基部缢缩腐烂以及主根下部腐烂或维管束变色2种类型。分离纯化得到78株镰孢菌(Fusarium spp.),包括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62株、锐顶镰孢菌(F. acuminatum) 11株和茄病镰孢菌(F. solani) 5株,其分离频率分别为79.49%、14.10%和6.41%。经致病性测定,尖孢镰孢菌、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8.33、24.44和11.11。【结论】尖孢镰孢菌是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且致病性最强,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锐顶镰孢菌引起芹菜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关键词: 尖孢镰孢菌 茄病镰孢菌 锐顶镰孢菌 致病性 定西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甘肃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思路研究
《农业经济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农业绿色发展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甘肃多样化的农业资源被发掘利用,气候、生态、土地、产业、物种、文化等资源潜力被进一步激活,通过不同地带性的资源类型、产业结构、组织形态、信息平台等优势,形成新的生产格局和发展势头;同时,由于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代价大、产业发展动能弱、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低等制约因素短期难以改观,导致新发展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资源安全、食物安全任务艰巨;因此,探索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集聚政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合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对推进甘肃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资源利用;体系建设;甘肃省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发掘及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病害,严重制约着大豆的高产稳产和品质。通过发掘和利用优异SMV抗性基因资源,提高抗病品种选择效率,是控制SMV危害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国内外对SMV特性、株系划分、抗性鉴定、遗传特性及抗性基因发掘等多见于研究性报道,对相关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及其进展缺乏系统的探讨分析和梳理。本文结合国内外大豆SMV最新研究进展,从SMV的特征、株系划分及危害、抗性基因的定位及其种质资源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对该领域研究现状、最新研究进展与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支撑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种质资源基因型信息数据平台构建等热点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推动大豆分子育种进程及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信息支持和参考依据。


甜瓜不同发育阶段糖分积累与生理指标的相关分析
《北方园艺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高糖材料"日本甜宝"和低糖材料"小脆瓜"为试材,在授粉后的0、5、10、15、20、25、30、35 d采样,研究了不同时期甜瓜生长生理指标的差异以及与糖分的相关性,以期为甜瓜果实糖分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甜瓜人工授粉后的天数增加,不同时期甜瓜品种生长指标均有明显的差异,在授粉后的0~15 d是甜瓜快速增长阶段,15~35 d增长相对缓慢.甜瓜叶片的叶绿素在授粉后迅速升高,达到峰值之后均逐渐降低.且"日本甜宝"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小脆瓜".整个发育时期0~35 d,"日本甜宝"果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持续快速上升,35 d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值,而"小脆瓜"可溶性糖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变化不明显,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一致.在甜瓜发育不同阶段"日本甜宝"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大于"小脆瓜".甜瓜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纵横径和果腔纵横径呈现"S"型生长曲线,表现为快速增长期0~15 d和缓慢增长期15~35 d 2个阶段."日本甜宝"的叶片叶绿素等生理指标均明显高于"小脆瓜".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质与甜瓜可溶性糖相关性均达到显著与极显著水平,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呈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呈负相关,而叶绿素未达到显著水平.


镍铜砷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中的微生物和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性状.以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白家咀村冶炼厂附近下风向遭受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调查的方法对其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重金属(Zn,Pb,Cd,Cr,Cu,Ni,As,Hg)、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在0~20 cm土层,Ni、Cu和As点位超标率依次为15.4%、30.8%和38.5%;在20~40 cm土层,Ni、Cu和As点位超标率均为7.7%.(2)Pb、Hg、Ni、Cu、Cd、As与细菌、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呈负相关关系;Cr与放线菌和真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Zn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细菌与放线菌生物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Pb、Zn和Cr为主导土壤生物学性状的主要因子,其贡献率依次为72.4%、16.2%和4.9%.在铜镍砷复合污染区,过氧化氢酶活性对重金属Cu、Ni、Cd、As较为敏感,可作为该区土壤质量评价的有效指标.


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30个玉米新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项指标与产量的排序为:叶面积>穗位高>叶片数>棒长>棒重>株高>保绿度>茎粗>棒粗>黄叶片数;对玉米各农艺性状之间进行比较,得出各农艺性状权重排序为:穗位高>棒重>叶片数、叶面积>棒长>株高>保绿度>茎粗>棒粗>黄叶片数。研究表明,根据加权关联度数值大小,豫青贮23号、兴达101排在前2位,可以作为示范推广品种。


马铃薯长期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19年基于ITS高通量测序研究马铃薯/春小麦/碗豆轮作(R)、马铃薯连作1 a(C1)、3 a(C3)、5 a(C5)、7 a(C7)和9 a(C9)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演替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真菌菌群丰度和Chao1显著增加,C7和C9马铃薯土壤真菌菌群丰度最高,R土壤真菌菌群丰度最低,C7和C9真菌群落的相似度较高,C7、C9处理与R处理的真菌群落相似度低,C1、C3、C5的真菌群落结构介于C7、C9与R之间;土壤真菌群落的相似度在纲水平上分为两类,C7和C9为一组,R、C1、C3、C5为一组;在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农田土壤中,共检测到273个真菌属,其中有13个真菌属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青霉菌(Penicillium)在C5、C7和C9土壤中数量显著高于R,绿僵菌属(Metarhizium)在C5、C7、C9中相对丰度显著高于R、C1、C3,镰刀菌属(Fusaruim)在C5中相对丰度达最高,显著高于R、C1、C3以及C7、C9;马铃薯连作5 a后引起农田真菌群落分布发生变化.青霉菌、绿僵菌属在长期连作农田中大量富集,镰刀菌属数量下降,连作障碍程度趋于减缓.


土壤熏蒸、微生物菌剂及不同肥料配施对温室辣椒连作障碍的治理效果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在连作障碍严重的温室土壤上设置高钾复合肥+有机肥+EM菌(FYEM)、土壤熏蒸+EM菌(XEM)、土壤熏蒸+有机肥+EM菌(XYEM)、土壤熏蒸+农家肥+EM菌(XNEM)、土壤熏蒸+秸秆+EM菌(XJEM)、空白对照(CK1)和当地传统施肥(CK2)等7个处理,评价其对辣椒生物学性状、生物量、产量、土壤pH及土传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FYEM处理在辣椒株高、茎粗、生物量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在产量形成方面XYEM处理最高,达到6105.7 kg·(667 m2)-1,FYEM处理次之,为5895.2 kg·(667 m2)-1,分别比CK2增产11.8%和8.0%,比CK1增产43.8%和38.9%.各处理的土壤pH值在8.28~8.35之间.土壤熏蒸和微生物菌剂配施对辣椒疫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坐果期XYEM处理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65.17%.综合分析,采用威百亩进行土壤熏蒸处理,配施有机肥和EM菌剂,能够促进辣椒生长,提高产量,有效减轻疫病的发生危害,缓解温室辣椒连作障碍.
关键词: 土壤熏蒸 微生物菌剂 有机肥 日光温室 辣椒 连作障碍


微生物菌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黄瓜产量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微生物菌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日光温室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黄瓜产量的影响,为黄瓜生产中化肥减量及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黄瓜“甘丰袖玉”为试材,设置100%化肥(2 400kg/hm2,T1)、60 kg/hm2微生物菌肥+80%化肥(T2)、60 kg/hm2微生物菌肥+60%化肥(T3)、60 kg/hm2微生物菌肥+40%化肥(T4)、对照(T5,不施任何肥料)、单施微生物菌肥(60 kg/hm2,T6) 6个施肥处理,于黄瓜拉秧后采集土样,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及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的优势菌及其相对丰度进行比较,并基于细菌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进行主成分分析,基于细菌门水平上的相对丰度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比较了不同处理的黄瓜产量。[结果]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不同,其中T4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也有差异,随着微生物菌肥比例的增加,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乳杆菌目、链球菌科、乳球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T3处理优势菌的相对丰度占比总体较高。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菌肥与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属水平组成,而门水平基本组成保持稳定。各处理黄瓜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T2>T3>T4>T1>T6>T5,表明微生物菌肥与化肥配施可提高黄瓜产量。[结论]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促进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消除化肥对土壤的不良影响;在黄瓜生产中用微生物菌肥(60 kg/hm2)替代20%~40%的化肥,能够达到一定的增产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