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及线粒体DNA单倍型分析

植物保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69%.Ⅰ a单倍型菌株的交配型为A1和A2,Ⅱ a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和A2,Ⅱb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该结果表明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Ⅰ a mtDNA单倍型为主.甘肃省各采集地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或与当地种薯繁育、调运有关.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线粒体DNA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夏不同茬口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变化及与产量的相关性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酚酸类物质与半夏连作障碍的关系.方法 设计正茬、重茬及轮作4年后三种茬口,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夏生长中期及收获时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香草醛、阿魏酸的含量,同时,对比不同茬口种植半夏的地上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差异性,分析酚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及酚酸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 土壤中的酚酸随半夏生长逐渐积累,正茬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在生长末期才有检出,而香草醛、对香豆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在半夏生长末期显著增加(P<0.05),分别高于中期35.1%、139.5%、140.3%;重茬土壤中4种酚酸含量始终最高,其次是轮作4年田,正茬田酚酸含量始终最低.土壤中4种酚酸含量和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顺序依次为香草醛、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其中香草醛达到显著水平(P<0.05);重茬土壤中的N、P、K大量元素及有效Fe、Mn、Zn等微量元素高于正茬.结论 肥料不是引起半夏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增加是引起半夏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半夏 连作 轮作 土壤酚酸 连作障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区梨园不同覆盖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综合性评价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干旱沿黄灌区开展不同覆盖材料配合滴灌的灌溉保墒方式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梨园全生育期的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变化影响,分析了土壤温度、水分、pH等和矿质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对覆盖后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性评价.试验处理分为无覆盖对照(T1)、园艺地布覆盖(T2)、玉米秸秆覆盖(T3)和黑地膜覆盖(T4)4个处理;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小区均为167株梨树(约占地667 m2),重复3次;各小区土样分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取样.结果表明:(1)园艺地布和黑地膜覆盖处理有一定的增温效应,而玉米秸秆覆盖有较好的降温和稳温效应,且增墒效应明显,土壤含水率比其他3种处理显著提高了1.0%~2.7%.(2)相较无覆盖处理,黑地膜覆盖可提升表层土壤pH,并加速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有机质含量较无覆盖处理下降33.1%;玉米秸秆覆盖可显著降低各土层的土壤pH,降低范围为1.8%~4.6%,并促进0~20 cm土层有机质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2%;园艺地布覆盖下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盐量均有降低.(3)黑地膜覆盖下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分别为73.00 mg·g-1和64.53 mg·g-1,均显著地高于无覆盖处理,无覆盖条件下土壤碱解氮在深层(40~60 cm土层)积累较多,显著地高于玉米秸秆和黑地膜覆盖;各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均为T4>T3>T2>T1,玉米秸秆覆盖可提升土壤速效钾和速效铁的含量.(4)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梨园浅层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深层土壤,在0~40 cm土层内各覆盖处理效果均好于无覆盖处理,其中玉米秸秆覆盖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综合得分分别为1.189和0.326,覆盖效果最佳.

关键词: 干旱区 不同覆盖 土壤质量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9年-2020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植物保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2019年和2020年出现频率分别为36.7%和49.5%,低于2018年的50.3%;其次是HY和水源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5.3%、25.5%和10.2%和15.5%;中四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2.8%和7.6%,2020年居第五位,低于2018年的13.9%。流行小种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3.4%和22.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9.6%和17.9%,居第二位;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4.4%、4.0%和2.5%、6.0%;新类型ZS-1出现频率分别为7.0%和0.6%。次要致病类型如HY8、HY29、HY103、水11-192及贵22-13、贵22-108、贵22-244和贵22-271等出现频率在1.0%~1.9%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均在0.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3b+Yr4b、VYrsu、VYr26为甘肃省条锈菌主要毒性致病基因,毒性频率在50.6%~93.7%之间。甘肃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对感染中四的新致病菌系ZS进行持续监测是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为主,兼顾贵农22其他类型及中四新菌系。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群 变异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大豆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及转移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核桃/大豆间作模式的养分管理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作和大豆单作等3种模式,在不施N肥的前提下,利用15N-尿素示踪技术,对6月(果实硬核期)、8月(油脂转化期)和10月(核桃落叶前)3个时期的干物质量、N素吸收利用、生物固氮效率和N素转移进行分析,比较核桃/大豆间作与单作模式对N素吸收利用及种间转移规律影响的差异.[结果]与6月相比,10月间作与单作核桃地上部干物质量每株分别增加283.35%、282.16%,地下部每株分别增加169.43%、157.63%.间作模式中2个物种各部分干物质量均低于单作,其中大豆尤为显著(P<0.05);但间作模式总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单作(除10月外)(P<0.05).整个生育期,间作与单作核桃中N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不断降低,与6月相比,10月分别下降了0.57%和0.58%,然而间作体系中N素来自肥料比例的加权平均值显著大于单作体系(P<0.05).10月前核桃15N分配率为地上部(叶、枝、主干)高于地下部(根),后期则相反.10月间作与单作核桃N肥利用率达最大值,与单作相比,间作核桃N肥利用率显著降低了0.22%(P<0.05).6—10月,单作模式下2个物种的N肥利用率高于间作模式,大豆的N肥利用率高于核桃,间作体系N肥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显著高于单作体系(P<0.05).10月,大豆固氮效率、N素转移率及大豆固氮转移比例均为最高,与6月相比,间作和单作大豆固氮效率分别增加了36.31%和26.11%,N素转移率和核桃中N素来自大豆固氮转移的比例分别增长了2.05、1.59倍.[结论]核桃/大豆间作模式总体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N素吸收利用及转移能力.

关键词: 核桃;间作;15N-尿素;氮素利用;氮素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间作豆科绿肥对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春小麦间作豆科绿肥对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影响,2021年在甘肃武威对春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下麦长管蚜及其天敌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调查。结果表明,春小麦间作毛叶苕子、春小麦间作箭筈豌豆和春小麦单作3种种植方式下麦长管蚜田间消长动态相似,但春小麦间作毛叶苕子和春小麦间作箭筈豌豆的麦长管蚜始见期推迟,且麦长管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春小麦单作(p<0.05),寄生蜂、草蛉、蜘蛛种群数量显著高于春小麦单作(p<0.05)。表明春小麦间作毛叶苕子、箭筈豌豆等豆科绿肥能够延缓麦长管蚜发生、降低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增加寄生蜂、草蛉、蜘蛛等天敌数量,具有良好的生态调控功能。

关键词: 春小麦 豆科绿肥 麦长管蚜 天敌种群 发生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漂浮育苗基质配方的筛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烟苗生长的最佳培养基质配方,减少烟草漂浮育苗草炭的使用,为提高高原牧区禽畜粪便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腐熟羊粪、草炭、稻壳为主要原料,再加入珍珠岩配制成复配基质.以国产草炭为对照,研究9种复配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烟苗生理指标的影响.9种复配基质为:T1配方(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2:3:0.5:1)、T2配方(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2:4:0.75:2)、T3配方(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2:5:1:3)、T4配方(腐熟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3:3:0.75:3)、T5配方(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3:4:1:1)、T6配方(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3:5:0.5:2)、T7配方(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4:3:1:2)、T8配方(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4:4:0.5:3)、T9配方(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4:5:0.75:1).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了不同配比的烟草育苗复配基质.[结果]T2配方容重、总孔隙度、pH、EC分别是0.24 g/cm3、70.34%、6.08、433μS/cm,符合烟草漂浮育苗基质的标准,出苗率达93.63%.对烟苗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株高、茎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总根长度、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等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综合评分,T2得分最高,为5.1325.[结论]以腐熟羊粪代替部分草炭的复配基质T2配方(羊粪:草炭:稻壳:珍珠岩=2:4:0.75:2),在烟草漂浮育苗中效果最好,为本研究中最优基质配方.

关键词: 烟草幼苗 漂浮育苗 腐熟羊粪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发处理对盐胁迫下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une)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生态响应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种子引发技术在极端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方面的应用,以菘蓝种子为例,探索种子引发处理对盐胁迫下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生态响应.试验以菘蓝种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以氯化钙(CaCl2)、硝酸钙[Ca(NO3)2]、磷酸氢钾(KH2PO4)、聚乙二醇6000(PEG-6000)为主的4种引发剂筛选,以此来研究最佳引发剂诱导性处理对菘蓝种子萌发特性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浓度的CaCl2、Ca(NO3)2、KH2PO4、PEG-6000引发剂中引发效果最好的是PEG-6000,确定为菘蓝种子最佳引发剂,能够提高菘蓝种子的发芽指标,促进幼苗生长以及增强菘蓝幼苗期的耐盐胁迫能力.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经15%PEG-6000引发处理的菘蓝种子萌发指标以及耐盐性均显著高于未引发的种子,苗长、根长、幼苗鲜重和干重也明显高于未引发种子.总之,15%PEG-6000引发剂能显著提高菘蓝种子萌发特性和幼苗耐盐性.

关键词: 盐胁迫;菘蓝引发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期喷施外源ABA对藜麦生产性状以及籽实品质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外源ABA对藜麦生殖生长期生物量积累、生产性状、籽实品质的调控作用,提升藜麦籽实品质以及生物产量.本研究选用国内首个藜麦品种'陇藜1号',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外源ABA的不同浓度为变量,依据前期温室预实验结果,设置三个ABA浓度梯度分别为12、24?和36 mg/L,和喷施清水对照组(CK).检测和分析藜麦生物量积累、生产性状、籽实品质的变化,明确ABA对生殖生长期藜麦的调控作用以及其较适宜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ABA对藜麦的调控作用有所差异,低浓度12mg/LABA处理无调控作用或作用时长较短,高浓度36 mg/L ABA处理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24 mg/L ABA能够调节同化物向生殖生长的分配,提高藜麦花序物质量积累;增加茎叶含水量以提高藜麦的抗旱性;有效降低株高减少藜麦倒伏率;加快藜麦灌浆期的灌浆速度,增加藜麦籽实的充实度和产量;增加籽实中蛋白质含量,促进藜麦籽实中蛋白质合成积累.综合不同浓度外源ABA作用效果,24mg/L外源ABA处理后藜麦性状指标、产量和品质表现最好,有利于藜麦品质和产量的同步提升,提高了藜麦中种植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对藜麦的抗逆增产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藜麦;脱落酸(ABA);生物产量;籽粒品质;籽实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青稞镰孢根腐病的病原,于青稞苗期及成株期分别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临潭县和卓尼县等青稞主产区的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其病原,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病原鉴定,并用烧杯水琼脂法和盆栽法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青稞镰孢根腐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分布广泛,发病率在5%~20%之间。发病植株长势弱、发黄,茎基部缢缩、腐烂,穗白粒瘪,茎秆发褐或黑红。共分离得到88株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菌,苗期50株,成株期38株,经鉴定分别为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木贼镰孢F.equiseti、三线镰孢F.tricinctum、柔毛镰孢F.flocciferum、锐顶镰孢F.acuminatum及F.langsethiae。盆栽法和烧杯水琼脂法所测得的致病性差异显著,但均表明燕麦镰孢综合致病力较强,结合其分离率,确认燕麦镰孢为优势病原。

关键词: 青稞 根腐病 镰孢属 燕麦镰孢 致病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