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番茄新品种"鸿硕719"的选育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鸿硕719”是以自交系1863为母本,以自交系1502为父本育成的中早熟番茄一代杂种,从播种到始收约98 d,无限生长型,植株生长势旺,第1花序着生于主茎第6~7节位,每隔约4片叶生1花序;果实扁圆型,果表光滑,无果脐,成熟果粉红色,无绿肩,果实硬度高,平均单果质量205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83%,番茄红素含量256.0 mg·kg-1,维生素C含量274.0 mg·kg-1,中抗病毒病、叶霉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病;露地栽培每667 m~2平均产量6 435.3 kg,适宜在甘肃、内蒙古、山东、宁夏、青海、云南早春保护地、露地和秋延保护地及越冬日光温室种植。


一个新的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ms6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机理研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玉米雄花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的认识,而且能够有效推动雄性不育技术体系的发展及在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运用。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Mo17为野生型背景材料,经EMS诱变获得了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命名为ms6(malesterile6)。表型鉴定结果表明,ms6突变体植株能够正常抽雄,但雄花颖壳不能正常开裂和散粉,花粉粒干瘪,表现为无花粉型不育。同时,ms6与Mo17野生型(wildtype,WT)在株型、穗部性状以及籽粒粒形等相关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说明该基因突变后,仅影响植株的育性,而不影响其他农艺性状。细胞学观察显示,ms6不育突变体的小孢子发育晚期出现异常,表现为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小孢子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并逐渐裂解。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ms6花药外壁皱缩,内壁无完整的花粉粒,无乌氏小体的存在。遗传学分析表明, ms6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ms6×B73 F2遗传定位群体,利用全基因组约200对多态性SSR分子标记,结合表型与基因型连锁分析,将ms6初定位于玉米6号染色体C6-19与C6-30两个标记之间,进一步利用区间内10对新开发的多态性标记,最终将ms6定位在分子标记M13~M14之间约480kb的区间范围内。转录组测序结合qRT-PCR试验验证结果,初步将Zm00001d035201确定为ms6的关键候选基因。Zm00001d035201基因编码一个酸性核糖体蛋白。本研究结果为ms6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ms6作为一个新的核不育突变体也为将来玉米新型核不育基因的生产应用提供了重要材料支持。


成株抗性与全生育期抗性基因聚合培育抗条锈性小麦新品种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聚合成株期抗性基因和全生育期抗病基因是小麦条锈病菌源越夏区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中重要的育种策略,可以减轻致病性小种定向选择压力、兼顾苗期抗病性和成株抗病性及提高品种抗病持久性.本研究利用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抗病品种'兰天15号''兰天26号'和品系'C69-17-13-14-15-6-1'作为抗病基因供体亲本,聚合成株期抗性基因Yr30/Lr27/Sr2,全生育期抗病基因Yr9、Yr37/Lr17/Sr38和YrZH84,对杂交组合'兰天26号'×'兰天15号'和'C69-17-13-14-15-6-1'×'兰天26'的后代进行抗性鉴定与目标基因分子检测,育成了适宜在条锈病越夏核心菌源区甘肃陇南山旱地推广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兰天132'(Yr9+Lr37/Yr17/Sr38+Yr30/Lr27/Sr2+YrZH84)和'兰天 196'(Yr9+Lr37/Yr17/Sr38+Yr30/Lr27/Sr2),其苗期均对主要流行小种 CYR33免疫,对CYR34感病,田间成株期对混合菌(CYR32、CYR33、CYR34、Gui22-1、ZS等重要流行小种)高抗至免疫,并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和丰产性.基因聚合新品种'兰天132'和'兰天196'有望成为我国条锈病西北越夏核心菌源区陇南小麦生产中持久抗性新品种.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基因聚合 分子标记 兰天132 兰天196


油菜(Brassica napus)β-1,4-木糖基转移酶基因BnIRX14克隆、序列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GTs)广泛参与植物次生物质的代谢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β-1,4-木糖基转移酶属于糖基转移酶GT43家族成员.为了探究油菜β-1,4-木糖基转移酶对油菜次生物质的代谢和逆境调控,利用5'RACE和3'RACE方法从甘蓝型油菜中扩增获得油菜β-1,4-木糖基转移酶基因BnIRX14全长cDNA,该cDNA具有1 566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22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58.92 ku,由8 315个原子组成,分子式为C2631 H4168N742 O753 S21,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和糖基化修饰位点,属非分泌性单次跨膜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BnIRX14具有GTs家族保守的DxD保守结构域和UGT糖基转移酶PSPG特征结构域,属于糖基转移酶GT43家族成员.BiFC亚细胞定位初步显示BnIRX14定位于细胞质中,蛋白互作预测表明BnIRX14与各类糖合成和转运蛋白高度互作.结构域预测和互作分析初步表明,BnIRX14属于油菜糖基转移酶GT43家族成员,可能通过与糖合成和转运相关蛋白互作参与油菜木糖的合成代谢进而参与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
关键词: β-1,4-木糖基转移酶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a L.) 生物信息学 亚细胞定位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培肥改良土壤、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定位试验,试验包含6个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0、10、20、30、40、50 t/hm~2,依次记为CK、BC1、BC2、BC3、BC4、BC5处理。2020年小麦收获后(第5茬),调查了春小麦产量,采集0—5、5—10和10—30 cm土层土壤,用Bremner法测定有机氮组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施用生物质炭5年后依然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以BC3处理春小麦产量最高,较CK显著提高了24.76%。与CK相比,生物质炭处理土壤全氮(T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分别显著增加6.55%~10.94%、68.63%~139.74%,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BC/BN)增加10.60%~202.44%。有机氮各组分占比表现为:氨基酸态氮(AAN)>非酸解氮(AIN)>酸解铵态氮(AMN)>酸解未知态氮(UAN)>氨基糖态氮(ASN),分别占土壤全氮的27.46%~45.13%、15.47%~31.14%、19.00%~28.66%、1.59%~18.54%和2.76%~8.86%。其中三个酸解氮含量在5个生物质炭处理土壤中均表现为:AAN>AMN>ASN,BC2、BC3、BC4和BC5处理土壤AAN和ASN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17.58%~81.51%和43.60%~107.55%,BC2和BC3处理土壤AMN含量显著提高15.46%~28.95%。BC3处理土壤的酸解总氮(TAN)、AMN和ASN含量最高,AIN含量最低。【结论】土壤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影响有机氮组分差异的主要因素。10~50 t/hm~2施用量下,生物质炭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施用生物质炭30 t/hm~2提高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的效果最显著,土壤供氮能力最强,春小麦产量最高。因此,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合理的生物质炭用量可长期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关键词: 老化生物质炭 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有机氮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SGM模型牦牛子模型生长发育模块校验及应用
《草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前期构建的Sustainable Grassland Model (SGM)模型框架,选用并改进GRAZPLAN动物模型和不完全小区模拟方法,在MATLAB平台对SGM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牦牛子模型生长发育模块,以期为青藏高原可持续放牧生产体系的构建提供研究工具及决策支持。采用局部敏感度分析法,筛选并计算敏感度系数确定牦牛子模型生长发育模块下放牧采食量和体重变化模拟中的敏感参数,以已发表的研究数据为基础,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敏感参数校准模型并完成模块校准,校准后运行模型,得到的增重模拟结果与前人发表的研究数据比对后进行统计分析,完成模型检验。检验后的模型以甘肃省玛曲县高寒草甸典型牦牛牧户(草地中度退化)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示范。结果表明:经参数校验后的SGM牦牛子模型在模拟牦牛放牧采食量和增重方面切实可行。示范结果证明SGM模型能够合理地模拟粗放型生产管理下放牧压力的降低对高寒草甸牦牛放牧生产体系草地地上生物量、植物群落功能组成、家畜放牧采食量和体重变化的长期影响,说明SGM模型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模拟放牧压力对放牧生产体系的长期影响具有可行性。该模型采用不同的参数,基于同一套数学公式实现对放牧牛羊生长发育的模拟,在未来牛羊放牧系统模型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需要针对模拟对象的实际实施校准,且对牦牛产奶量和放牧采食量的模拟仍需进一步开发和改进。
关键词: 农业模型 放牧生产体系 模拟 青藏高原 牦牛 干物质采食量 增重


宽幅匀播对冬小麦光合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增产增效的调控,本试验选用西北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兰天26为材料,研究了宽幅匀播和常规条播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蔗糖供应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和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匀播种植模式下的小麦旗叶在灌浆中后期(花后15~35 d)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SPAD值,使Pn高值持续期(PAD)和叶绿素SPAD值相对稳定期(RSP)分别延长6.1、5.2 d。宽幅匀播处理亦降低了灌浆后期(花后15~35 d)的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宽幅匀播栽培灌浆期旗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增强,且在灌浆中后期(花后10~35 d)维持相对较高的蔗糖供应水平。宽幅匀播处理下的旗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整个灌浆期均高于常规条播,并较常规条播提早5 d达到峰值,且下降速度慢、高值持续期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仅在灌浆后期(花后15~35 d)较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在整个灌浆期均低于常规条播,且较常规条播延迟10 d达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快速上升期。宽幅匀播处理的千粒重较常规条播增加5%,籽粒产量提高9.1%,平均达到8 272.84 kg/hm2;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亦比常规条播处理增加11.9%、9.6%、11.7%和13.7%。可见,宽幅匀播栽培的冬小麦旗叶在灌浆期具有较高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较低的膜脂过氧化水平,较强的光合产物供应速率、强度和较长的供应持续期,因而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蚕豆抗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种质资源鉴定
《中国植保导刊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对甘肃冷凉高海拔河西灌区春播蚕豆田间杂草优势群落的调查,以68份蚕豆种质资源为试材,开展蚕豆对苗后除草剂咪唑乙烟酸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蚕豆3叶1心期施用5%咪唑乙烟酸水剂2 500 mL/hm2,药后40 d调查发现蚕豆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药害,初步鉴定了耐咪唑乙烟酸蚕豆种质8份,占参试材料的11.76%;中耐种质23份,占参试材料的33.82%;中敏材料32份,占参试材料的47.06%;敏感材料5份,占参试材料的7.35%。结合蚕豆农艺性状及抗除草剂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结荚数、产量等性状可以作为评价蚕豆对除草剂咪唑乙烟酸耐受性的指标。


干旱区耕地质量等级时空变化及其评价 -以西宁市为例
《干旱区地理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海省西宁市为研究对象,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方法,构建西宁市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技术,对西宁市2015年和2018年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西宁市耕地质量时空分布和土壤养分特征,探究西宁市耕地质量现状.结果表明:(1)2015年和2018年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分别为6.74和6.33,4 a间提升0.41,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提升主要来自三、四、五、七等地,其中高、中等地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2018年较2015年增加1.49%.(2)4 a间的耕地质量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高、中等地主要集中在中部的湟中区及北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简称大通县),低等地主要分布在边缘靠山区及海拔较高地区,耕地质量提升的耕地主要来自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3)相较2015年,2018年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增加,其中有效磷含量评价等级上升.研究结果对西宁市全域范围内耕地质量展开综合评价,其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当前耕地质量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等级变化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GIS) 西宁市


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肥与覆膜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团聚体占比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减小呈增加趋势.施肥显著影响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和单施有机肥(OM)较单施化肥(NPK)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和平均质量直径(MWD),显著提高大团聚体(>1 mm)对有机碳的贡献率.长期施用有机肥(NPK+OM和OM)较单施化肥(NPK)显著增加 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增幅达63.5%~82.8%.长期覆膜导致>2 mm粒径的大团聚体数量和MWD显著下降,覆膜与单施化肥(NPK)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和黄绵土质地条件下,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或单用有机肥(OM)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R0.25)及其稳定性,促进新碳向大团聚体富集,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地膜覆盖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稳定性,但对团聚体有机碳影响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