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亚麻PLA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脂酶A1(Phospholipase A1,PLA1)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PLA1 在亚麻中的鉴定与表达特征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包括亚麻在内的 7 个物种 PLA1 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了亚麻PLA1(LuPLA1)的序列特征、系统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关系及其复制事件,并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了其在不同遗传背景、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利用qRT-PCR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及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亚麻、拟南芥、玉米、水稻、大豆、蓖麻及木薯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到 14、21、15、20、41、18 和 35 个PLA1 成员;LuPLA1 基因分布于 8 条染色体上.序列特征分析发现,除LuPLA1-7 和LuPLA1-10外,其他家族成员都具有内含子且多数含有 1 个内含子;LuPLA1 蛋白序列长度为 388~1759 aa,等电点为 5.99~9.19,分子量为 41.55~192.61 kD,均为亲水性蛋白,大多数定位于液泡,含有 4~25 个Motif.系统进化分析将PLA1 蛋白分为 4 个分支,其中第IV分支PLA1 成员数量最多.共线性分析表明,LuPLA1 在拟南芥、玉米、水稻、木薯及大豆中均具有同源基因且与大豆、木薯的同源基因最多.LuPLA1 家族成员中共有 2 对基因发生串联复制,7 对基因发生片段复制,且都经历了纯化选择.转录组分析发现大多LuPLA1 成员表现为器官特异性表达.LuPLA1 启动子区含大量激素与逆境响应相关元件,qRT-PCR分析进一步证实LuPLA1 基因受激素、干旱、高盐、低温及高温诱导表达.其中LuPLA1-1 受IAA诱导表达;LuPLA1-1 和LuPLA1-6 受NAA诱导表达;LuPLA1-1、LuPLA1-5 和LuPLA1-6 受GA3 诱导表达;LuPLA1-12/14 受NaCl和PEG诱导表达;除LuPLA1-2/4 外,其余基因均受高温诱导表达;所有LuPLA1 受低温诱导表达,对低温的响应最为明显.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LuPLA1 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亚麻 LuPLA1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渍化土壤改良剂对草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兰州新区城市绿化带土壤盐分含量高严重影响苗木和草坪成活率的问题,以兰州新区绿化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盆栽法,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添加禾康(T1)、乳酸菌(T2)、磷石膏(T3)、炭基肥(T4)、免申耕(T5)和磷酸脲(T6) 6种盐碱土改良剂对草坪根际土壤化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施用6种改良剂均能降低草坪根际土壤pH,提升有机质、速效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Chao1和Shannon-wiener);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其中T4、T6处理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T2处理显著增加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T1处理显著提升了芽单胞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和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是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细菌群落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兰州新区 草坪 盐碱土改良剂 根际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灌耕灰钙土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深松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5—2020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旋耕(RT)、深松(ST)和深松秸秆还田(STS)对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T和ST相比,STS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细菌OTU数目和α多样性,土壤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分异。土壤pH、有机碳(SOC)、土壤含水量(SWC)、阳离子交换量(CEC)、全氮(TN)、碱解氮(AHN)与细菌α多样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RT和ST相比,STS处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2.72~10.40个百分点,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6.98~11.10个百分点。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酸杆菌属(Acidibacter)、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小梨菌属(Pirell),与RT和ST相比,STS处理下芽孢杆菌属、酸杆菌属、假节杆菌属、黄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0.52~4.13个百分点。土壤pH、SWC及SOC、TN含量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SOC、TN、AHN含量及CEC与芽孢杆菌属、酸杆菌属、假节杆菌属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SOC、pH、SWC、CEC和速效钾(AK)是影响灰钙土土壤细菌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新陈代谢为灰钙土细菌群落主要的一级功能。综上,深松秸秆还田可提高灰钙土土壤肥力和细菌多样性,改善农田土壤微环境。

关键词: 深松 秸秆还田 细菌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科研档案资源建设开发现状与创新路径探索

档案管理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及成果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科技支撑。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是重要的农业科技资源,具有农业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研究参考、借鉴创新等作用价值。文章阐述了新时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的目标要求及重要意义,分析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资源建设开发现状与制约因素,探索提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融媒化、强互动、高覆盖、多渠道开发服务的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强国 科研档案 资源建设 开发利用 品牌性 情境化 智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丘陵山地藜麦联合收割机设计与试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藜麦多种植于高海拔、丘陵山区,种植地块小、坡度大、道路狭窄,为降低普通稻麦联合收割机收割藜麦损失大、含杂高、喂入不畅等问题,本研究针对藜麦种植农艺和茎秆特性设计了一种丘陵山地藜麦联合收割机.该机采用小行距扩口链齿喂入装置,配合下割刀、纹杆与杆齿组合式纵轴流脱粒滚筒、组合式分离凹板、双层往复式振动筛等装置,实现藜麦顺畅喂入、脱粒与分离、清选作业,对关键部件进行设计仿真,并进行田间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藜麦分禾喂入过程分禾角度较小,不会产生茎秆折损.试验结果表明:藜麦籽粒含水率14%、茎秆含水率为26%时,脱净率96.83%、含杂率4.30%、破损率0.15%、割台损失率1.54%、夹带损失率0.92%、清选损失率0.52%、总损失率2.98%.作业期间整机运行平稳,满足藜麦机械化收获要求与作业指标,可以作为丘陵山地藜麦联合收割机使用.本文可为藜麦联合收割机设计与试验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藜麦 联合收割机 割台 试验 丘陵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芦花鸡肉品质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牛至精油对芦花鸡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选取49日龄健康芦花鸡120只(体重1 478.75±85.81 g),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饲粮分别添加0(Q8组)、50(QO50组)、100(QO100组)和150 mg/kg(QO150组)的牛至精油,试验期为75 d(预试期3 d,正试期72 d)。饲喂结束后屠宰并测定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结果表明:(1)Q50组45 min肉色(黄度b*)、失水率,QO150组失水率均显著低于Q8组(P<0.05);QO100和QO150组24 h肉色(亮度L*)显著高于Q8组(P<0.05);标准化评分表明QO100组胸肌肉品质最好;(2)QO50、QO100、QO150组45 min肉色(红度a*)、QO150组失水率均显著低于Q8组(P<0.05);QO50组pH24h显著高于QO100组(P<0.05);标准化评分表明QO50组腿肌肉品质最好;(3)胸肌粗灰分QO50和QO100组显著高于Q8组(P<0.05);(4)各试验组微量元素含量与Q8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芦花鸡肉品质及肌肉营养成分有一定改善作用,且添加50 mg/kg牛至精油对肉品质改善效果更佳。

关键词: 芦花鸡 牛至精油 肉品质指标 肌肉营养成分 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糖基转移酶BnIRX14基因家族鉴定及遗传转化

西北植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基转移酶在植物抗逆和发育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发掘糖基转移酶BnIRX14基因家族成员,解析在甘蓝型油菜中的生物学功能,该研究利用前期在甘蓝型油菜中克隆到的BnIRX14基因,采用序列比对和遗传转化的方法,进行BnIRX14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和功能验证,以探讨BnIRX14基因家族在油菜发育中调控机理,为油菜杂交育种和抗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经基因组数据库比对分析在甘蓝型油菜中成功鉴定到3个糖基转移酶不同亚家族的11个BnIRX14家族成员,它们均具有糖基转移酶GT43家族成员结构域特征,其中有8个基因分别被定位在6条不同染色体上,3个亚家族在基因结构和保守元件中具有较大特异性.(2)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获得BnIRX14基因RNA干扰转基因油菜株系20株,经PCR检测,确定5株阳性转化体.(3)表型鉴定发现,有2株阳性转化株的花柱头至花柱中央为一孔状空腔,子房较野生型明显膨大,且柱头表面授粉后不能结实,表现雌性不育;其他3个阳性株花器结构发育正常,但植株茎、枝表皮有液体渗出,呈露珠状粘附在茎、枝表面.(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转BnIRX14基因油菜阳性植株花、角果、叶中的BnIRX14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且9#阳性不育株的角果中BnIRX14基因表达低于其他转基因干扰株系,说明BnIRX14基因在干扰转化阳性植株中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研究推测,BnIRX14基因可能参与油菜雌蕊的发育和次生物质代谢.

关键词: 油菜 β-1,4-木糖基转移酶 基因家族 BnIRX14 RNA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Silage corm)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更适宜庆阳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和密度,于 2019 年以正大 12(H1)、东单 13(H2)、濮单 6 号(H3)、衡远Y4038(H4)、科玉 188(H5)5 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 4.50×104(D1)、5.25×104(D2)、6.00×104(D3)、6.75×104(D4)及 7.50×104(D5)株·hm-2 5 个密度梯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密度比较,H1 品种D4 密度的 EE、CP、Ash 含量,D3、D4 密度的 NDF、ADF 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密度(P<0.05);H2 品种D1、D4 密度下 NDF 含量显著高于 D3、D5 密度(P<0.05);H3 品种 D5密度下EE、Ash含量,D2 密度下CP、ST含量,H4 品种D4 密度下EE、Ash、WSC、NDF、A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P<0.05);H5 品种 D2 密度 Ca 含量显著高于 D3 密度(P<0.05).同一密度不同品种比较,D1 密度 H3 品种的 P、NDF 含量显著高于 H1 和 H5 品种(P<0.05);D2、D3、D4、D5 密度 H2 品种的DM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D3 密度下 H2品种CP、NDF、ADF含量低于其他配置与D4 密度下H1 品种的Ca、P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CP 含量先增后减,正大 12、科玉 188 的NDF、ADF含量先增后减,东单 13、濮单 6 号、衡远 Y4038 的 NDF、ADF 含量增加;正大 12、东单 13 的EE含量先减后增,濮单 6 号的 EE 含量增加,衡远 Y4038、科玉 188 的 EE 含量先增后减.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适宜在本试验地区推广种植的 3 个玉米品种及其种植密度为东单 13(H2)7.50×104(D5)株·hm-2、科玉 188(H5)6.75×104(D4)株·hm-2、濮单 6 号(H3)5.25×104(D2)株·hm-2.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品种 种植密度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防细菌HMQ20YJ04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番茄灰霉病的效果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株HMQ20YJ04是从甘肃民勤盐碱土壤中分离筛选的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为提高其发酵液的防控效果,以发酵液活菌数作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发酵培养基组分和摇瓶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配比为可溶性淀粉5 g/L、酵母提取物10 g/L、Mg SO4·7H2O 5 g/L、Na Cl 5 g/L,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200 r/min、接种量5%、温度32℃、时间60 h、初始p H 6.5。温室盆栽防控番茄灰霉病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防效为63.03%。研究结果为枯草芽胞杆菌菌株HMQ20YJ04的菌剂研发及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灰葡萄孢菌 枯草芽胞杆菌 正交试验 Plackett-Burman试验 响应曲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土壤中潜在自毒物质的鉴定及自毒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毒作用是引发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明确大田种植豌豆土壤中潜在自毒物质并探究其自毒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大田种植的2种基因型豌豆(定豌10号、云豌8号)根际土壤中潜在的自毒物质.并通过水培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潜在自毒物质对豌豆(定豌10号、云豌8号)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豌豆连作障碍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芥酸酰胺是2种基因型豌豆中共有的潜在自毒物质.0.1 mmol·L-1的芥酸酰胺可促进定豌10号种子的萌发,0.10、0.25、0.50 mmol·L-1的芥酸酰胺均可促进云豌8号种子的萌发.不同浓度芥酸酰胺显著降低了定豌10号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高浓度的芥酸酰胺显著增加了云豌8号MDA含量,降低了脯氨酸(Pro)含量及根系POD活性.生长指标的综合化感效应结果表明,2种基因型豌豆植株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且定豌10号的抑制程度大于云豌8号.说明,芥酸酰胺作为豌豆根际土壤中潜在化感物质,对豌豆种子的萌发具有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对豌豆植株的生长产生抑制效应,且促进与抑制程度因豌豆基因型而异.

关键词: 豌豆 自毒物质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自毒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