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芦花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芦花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取120只49日龄健康雌性芦花鸡,体重(1478.75±85.81)g,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饲粮分别添加0(Q8组)、50(QO50组)、100(QO100组)和150(QO150组)mg·kg-1牛至精油,试验期为75 d.结果表明:与Q8组相比,添加牛至精油对芦花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QO50组和QO100组的半净膛重、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均显著(P<0.05)提高,且QO100组的屠宰率、全净膛率与牛至精油的添加水平存在线性和二次曲线关系,半净膛重和胸肌率随着牛至精油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曲线变化;QO50、QO100和QO150组腺胃指数分别提高21.05%、21.05%和26.32%(P<0.05),且与牛至精油的添加水平存在线性和二次曲线关系;QO50、QO100组回肠隐窝深度分别降低6.07%、6.43%(P<0.05);QO100、QO150组空肠隐窝深度分别降低5.11%、4.45%(P<0.05);QO150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增加14.00%(P<0.05);空肠隐窝深度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与牛至精油添加水平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关系.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0 mg·kg-1牛至精油可显著提高芦花鸡屠宰性能,并对腺胃指数和空肠、回肠的隐窝深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关键词: 芦花鸡;牛至精油;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指数;肠道形态


3种天然二萜的化感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植物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莴苣(Lacutuca sativa L.)为受试植物,研究了3种对映—贝壳杉烷二萜wangzaozin A、leukamenin E和weisiensin B对受试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叶绿素和膜损伤的影响,旨在评估3种二萜的化感作用潜能.结果 显示:不同浓度的3种二萜对黑麦草和莴苣种子的萌发稍有降低,但明显延迟种子萌发时间;较高浓度下,3种二萜对黑麦草和莴苣幼苗的根长、苗长、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显示了浓度依赖性;同时,3种二萜显著降低黑麦草和莴苣幼苗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而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上述结果表明,3种二萜通过影响受试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引起细胞膜氧化损伤,导致叶片保水性降低,抑制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


中小河流的河道多级单元网格划分研究
《人民黄河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科学合理的河道管理对于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以甘肃省定西市境内的一条中小河流关川河为例,采用河道分段网格划分方式进行多级单元网格划分,依据岸线功能区对东河、西河交汇口—红岘儿河段进行了一级网格划分,共划分了11个4类岸线功能区网格,依据岸线控制线对巉口水文站—称钩河汇合口河段进行了二级网格划分,并根据临水控制线与外缘控制线间的带状区域确定了二级网格面积,单元网格划分结果与河道实际情况相符合。依据单元网格划分结果进行河道监测设施布设可以及时掌握河道的动态信息,为河道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对马铃薯连作的响应,旨在揭示连作土壤退化的微生物特征.采用盆栽试验和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休耕(CK)和轮作(R_rh)为对照,研究了马铃薯连作1年(1_rh)、3年(3_rh)和5年(5_rh)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与CK和轮作相比,3_rh和5_rh土壤样品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与轮作相比,马铃薯连作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较高,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较低.细菌群落中,较轮作,1_rh、3_rh、5_rh气微菌属(Aeromicrobium)的数量分别增加258.01%、625.93%、76.04%,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分别增加245.42%、1258.12%、58.89%,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分别增加203.83%、116.74%、311.61%.真菌群落中,较轮作,3_rh镰孢属(Fusarium)数量增加了225.00%,5_rh毛壳属(Chaetomium)数量降低了31.58%,1_rh、3_rh、5_rh久浩酵母属(Guehomyces)的数量分别降低55.40%,58.14%,78.37%;壶菌属(Spizellomyces)在休耕和轮作土壤中数量较多,而在连作3年和5年土壤中数量很少,接近检测底限.说明马铃薯长期连作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优势种群发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
关键词: 马铃薯;连作;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度;有益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基于APSIM模型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的产量效应
《水土保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肥深施有助于提高旱地作物产量,但施氮深度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小麦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199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基于APSIM模型和数学统计方法探讨施氮深度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小麦产量和生物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性决定系数(R~2)>0.9、模型有效性指数(M_E)>0.8及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0.2,表明该模型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模拟的麦田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收获期土壤剖面含水量的NRMSE分别为0.05~0.07和0.13~0.29,表明该模型基本能够较准确模拟麦田土壤水分变化。氮肥深施增产效应在丰水年最高,平水年次之。与干旱年相比,相同施氮量下丰水年和平水年增加施氮深度可提高农田生产力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时,丰水年和平水年增加施氮深度对农田生产力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但有助于提高农田生产力可持续性。不同降水年型下,施氮深度和施氮量与产量交互关系表明,丰水年和平水年拟合关系较好,R~2分别为0.76 (P<0.05)和0.61 (P<0.05),丰水年和平水年增加施氮深度至约20~23 cm可获得潜在最高产量。干旱年R~2为0.29 (P>0.05),增加施氮深度对干旱年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麦在区域尺度优化施肥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APSIM模型 施氮深度 降雨年型 变异系数 可持续性指数


基于3种水分控制条件的玉米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大田试验、人工控制生长环境的旱棚与PEG模拟干旱胁迫的水培试验,对8个玉米品种成株期及苗期的抗旱性进行系统研究,调查分析了不同品种在3种水分控制条件下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产量表现,筛选出综合抗旱较好的品种.结果表明:通过2a5个试验点的大田试验和2a旱棚试验筛选的抗旱性较强品种一致,分别为九圣禾2468、陕单650、联创825和MC703,在干旱和灌水条件下产量较高且抗旱指数较大,其中在大田条件下的抗旱指数分别为0.910、0.909、0.907和0.873,具有较短的散粉吐丝间隔期(ASI)、较高的SPAD值、较多的干物质等特点;水培试验通过相关指标隶属值筛选出的抗旱品种有陕单650、先玉335、九圣禾2468和MC703,隶属值分别为0.871、0.697、0.680和0.596,具有较发达的根系、较强的生理酶活性等特点.综合3种水分控制条件,结合第一性状(产量、抗旱指数)和第二性状(根系、ASI、生理)等指标的鉴定结果,筛选出稳定抗旱的玉米品种为MC703、九圣禾2468和陕单650.
关键词: 玉米;抗旱性;抗旱指数;综合评价


遮阴处理对酿酒葡萄‘西拉’果实皱缩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河西走廊酿酒葡萄转色期皱缩现象,以‘西拉’为试材,分析了遮阳网不同遮光率(40%、60%和80%)处理对转色期果实皱缩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果实着色和果实周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阳网遮光降低了果实周际微环境的日最高温度和气温日较差,增加了相对湿度,太阳光辐射能变化趋于稳定;不同遮光处理后,果实单粒重、单穗重、果实纵横径显著提高,果实的皱缩现象明显改善,产量增加了1倍以上;遮阴处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总酚、单宁含量降低,遮光率40%和60%处理的果实品质指标降幅不大,各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的光泽明亮度(L*)和色泽饱和度(C*)显著低于对照,遮光率40%和60%处理的果实红色度(a*)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80%遮阴处理的a*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的果实蓝色度b*和果实颜色指数(CIRG)均高于对照,CIRG均大于6,且果实均呈蓝黑色。综上,在‘西拉’果实转色期进行遮光率40%~60%遮阴处理,能有效改善果实的皱缩现象,研究结果对改善酿酒葡萄转色期皱缩现象及提高葡萄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麻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种植1、2 a和3 a的胡麻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胡麻连作年限土壤细菌群落进行测定,旨在揭示不同连作年限对胡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3 a土壤样本细菌OTU数目最多,为1773条,细菌群落丰度指数(Chao指数1759.07和Ace指数1741.89)最高,而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T1(6.45)>T2(6.41)>T3(6.33),Simpson指数T1(0.0034) 关键词:
胡麻;连作;高通量测序;土壤细菌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下调亏灌溉对戈壁荒漠区基质槽培辣椒光合特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求膜下调亏灌溉对戈壁荒漠区基质槽培辣椒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以'陇椒11号'为试材,对辣椒苗期、初花期、初果期和盛果期分别进行亏缺灌溉,分析不同水分亏缺处理对基质槽培辣椒耗水的影响及其叶片光合特性对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盛果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最大,是基质槽栽培辣椒全生育期需水关键期.适时适度的水分亏缺灌溉可提高基质槽栽培辣椒的光合特性和适应能力,而苗期和盛果期的水分亏缺程度对辣椒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n、Gs、Tr和Ci影响最大;水分亏缺导致辣椒光合速率下降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综合分析表明,适期适度的水分亏缺灌溉可提高辣椒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n、Gs、Tr和Ci,节约水资源.通过水分调控将基质含水量苗期和盛果期控制在70%~80%,初花期和初果期分别控制在50%~60%和60%~70%,可显著提高辣椒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n、Gs和Ci,节约灌溉用水,是戈壁荒漠区秋冬茬基质槽栽培辣椒适宜的滴灌水分调控模式.
关键词: 戈壁荒漠区 日光温室 辣椒 基质栽培 调亏灌溉 光合特性


大果型西瓜新品种陇科12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陇科12号是以自交系14KH12为母本,以自交系14KH0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晚熟大果型西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全生育期103 d(天)左右,果实发育期40 d(天)左右;果实椭圆形,果皮翠绿色覆墨绿色中齿条带,厚1.0 cm左右;果肉红色,质地酥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6%左右,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左右;单果质量6 kg左右,高抗西瓜枯萎病,产量4300 kg·(667 m2)-1左右.适宜甘肃省或同类型气候区域露地种植.

